蔡氏妇科,薪火相传,历代先祖,传承弘扬,积淀历久,学术益彰。纵观蔡氏妇科流派一至六代临证特色,可以归纳提炼出以下演变脉络:在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基础上,蔡氏妇科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淀了历代蔡氏先祖的学术特点,形成了海纳百川、衷中参西、因势利导、顺应脏腑运行规律、以肾为本、肝脾为要、冲任为径、天癸为用、气畅血和、用药精准、医养结合的学术特点,为第七代蔡小荪“育肾调周”学术思想的形成、提出,奠定了基础。蔡小荪创立了妇科病审时论治学说和周期疗法,在传承蔡氏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蔡氏妇科的学术理论体系。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如下。
蔡氏妇科流派治疗妇科病证重视调和气血、调理冲任、肝脾肾为要,蔡小荪在继承蔡氏妇科先辈的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实践,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蔡氏妇科流派育肾调周理论。提出月经周期四期生理特点和调治妇科疾病的思路,认为肾气、天癸、冲任作为生殖轴内环境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应与大自然的阴阳相对应,即天人相应、阴阳和合。提出:“女子月经以肾气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又在肝藏血调血、脾统血化血、心主血、肺布血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资,胞宫出现虚而盛、而满、而溢、而虚的月经周期,并随着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而出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月经期(经水来潮至净):胞宫气血由满溢泻渐至空虚,肾气、天癸作用相对消减。凡经期、经量、经色及经味异常均可在此期调治。常用疏调、通下、固摄诸法。经后期(经净至排卵前):胞宫气血由虚至盈,肾气渐复渐盛,从阴阳论是阴长之时。此期是调经、种子、消癥的基础阶段,当补则补,当泻则泻,随其从而治之。经间期(排卵期):肾气充盛,是阴阳转化、阴极生阳、阳气发动、阴精施泄的种子时期,若交接合时有受孕可能。治疗以促进阴阳转化为宗旨。经前期(排卵后到经潮前):肾气实而均衡,阳盛阴长,气血充盈,治疗以维持肾气均衡为原则,又是调治月经前后诸疾及经期诸疾的关键时期。在具体治疗中,将四期生理和妇科诸疾病理特点有机结合,制定出不同的周期调治法,并创立一系列自拟方剂。如治疗不孕症之“育肾助孕周期调治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化瘀散结周期调治法”。其他如治疗闭经之周期调治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之周期调治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之周期调治法等,均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蔡氏妇科流派强调气血为人体生身之本,以通调为顺,气血不调,经候不能如期,或阻碍两经相搏,导致不孕。根据女子多气多郁特点,强调女子经候皆以血为基础、气为动力,主张“气以通为顺,血以调为补”“通、调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临证采用以调为主,养血为先,理气为要,将疏肝理气法作为妇科常用之法。即使调血诸方,亦皆以理气为先导。
如痛经诊治,认为不能单纯止痛,强调审因论治,治病求本。主张“求因为主,止痛为辅”。治以通调气血,以当归、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白芍、川芎、红花为基本方,并结合病因,辨证加减治疗。如崩漏诊治,或云崩漏之治莫非止血,蔡小荪认为在于首辨阴阳,塞流勿使留瘀。出血色质赤紫稠厚多属阳崩,阳崩宜养阴凉血;黯淡质稀多属阴崩,阴崩宜温阳止血。治疗时贯彻通调之法,反对一味止血,主张止血之中有活血而不使血止成瘀。因此,止崩方中常酌用生蒲黄、血竭、花蕊石等。
蔡氏妇科流派在学术上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对待各家学说,主张宗古而不泥古。对待西医学,亦主张兼容并蓄、融会贯通。蔡氏妇科先辈就主张衷中参西,蔡小荪更加重视,主张中医病因病机与西医病理变化相结合,药物传统效用与现代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出:“临证时不能拘泥一法一方,而要充分利用西医学知识,辨证辨病,中西医结合,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痛苦。”
如同是月经不调无排卵引起不孕,原因却非常复杂。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下丘脑性内分泌失调、高催乳素血症等不同原因引起,若单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补肾调冲法为主,多不能取效。必须结合西医学检查,属何种原因导致,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如高催乳素血症患者,有时临床仅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据此辨证一般为肾虚冲任失调,但采用育肾调冲法治疗往往效果不显。如果再根据实验室检查有催乳素增高者,辨证属于肝胃郁热、冲脉气机失调所致,可采用玉烛散加减养血泻火疏肝,清胞络结热,临床常可获得较满意疗效。若疗效不满意时,再结合西药溴隐停,中西医结合同时治疗,效果亦佳。
蔡氏妇科流派用药以简、轻、廉、验为准则,并参晚清孟河四家之一费伯雄的醇正和缓思想,使蔡氏妇科用药特色有新的升华。沪上对蔡氏妇科有“九加一、蔡一帖”之称。析其原委有三:其一,数百年临证积累,用药如用兵。蔡氏妇科对各种中药在妇科领域中的作用了如指掌,去粗取精,千锤百炼,运用中药得心应手,更加之辨证精到,故而每剂用药10味左右,奏效显著。其二,妇科疾患经、带、胎、产,尤以经、胎、产,变化多端且于瞬息之间,因此处方用药,随症而变,从不拖泥带水,故而处方以3~7剂为限。其三,用药轻简。纵观《内经》以来,经典处方遣药一般在10味左右,除丸药、膏方外,20味以上者鲜见。
蔡氏妇科流派强调临证处方用药“轻灵醇正”,处方随症取用10~12味药,剂量轻者1~3g,重者12~15g,每剂总量大多在70~100g。反对杂乱无章,药物堆砌,甚至相互抵消,亦防劫阴、耗气、伤肝碍脾之弊。如调经药常选当归、丹参、川芎、香附、生地、熟地用量不过10g,理气止痛药中除乌药、延胡索、郁金、路路通、川楝子诸品用量至10g外,其余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青皮、枳壳均5g,公丁香、降香、玫瑰花、木香、佛手类仅用1~3g。
蔡氏妇科流派治疗妇科病重视顾护脾胃。蔡氏先贤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立斋等医家的影响,认为临床疾病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精心培养,或可弥补先天之虚而后强壮;而后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复其运化、滋养之功,非但使脾胃之气日虚夜衰,即便先天强盛之元气精血,也会因失于后天精微的调养、滋生、充实,而告匮乏。因此蔡氏妇科流派特别强调在临证治病中要善于顾护脾胃,以保证血气之源不竭,从而截断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治病过程中除运用治疗疾病所需药物外,每多注意兼顾调治脾胃运化功能。临床习惯某些药物炒用,一则借以改善药性之偏,二则使其焦香,增进健脾之力。党参、白术、茯苓、谷芽、陈皮之属是常用之品,旨在健脾和胃,以增强生化之源。最常用茯苓,因茯苓味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具有健脾和中、利水渗湿之功,其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为防治脾胃虚衰的要药,因此在孕Ⅰ方、孕Ⅱ方等系列方中,均将茯苓列为主药。此外,对腥臭气烈药物,如治瘀滞腹痛之五灵脂,治赤白带下之墓头回,破除癥积之阿魏等药,认为有碍脾胃,用时尤应审慎,对脾胃失健者则应注意避免使用。
又因妇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百病乃生。女子阴性偏执,易使肝失疏泄而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引起诸疾;而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不仅气之病变会影响血之病变,血之病变也易引起气之病变。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与气血关系密切,因此,临证治疗妇科病证当兼顾肝脾,以取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