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月经过多

一、病证概述

月经过多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通常认为正常的月经出血应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引起的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若患者未予重视或医治不当,甚至可能继发轻、中、重度贫血,出现头晕、乏力、困倦甚至因贫血缺氧导致神经受损引起的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症状,给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状态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中医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称为“月水来过多”,晋代王叔和《脉经》中将月经过多称为“经下反多”。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为“月经乍多”。金代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首次将“月水过多”作为病名单独列出。

海派中医蔡氏妇科流派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统摄无权,血热经血妄行和瘀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

(一)气虚不摄

明代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调经门》曰:“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清代沈金鳌《妇科玉尺·月经》亦有云:“经水来而不止者,气虚不能摄血也。”气虚是指中气虚弱。因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均能耗损脾气。脾主运化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虚不能摄血,月经量多如冲,气虚不能生血,故经血稀薄。故《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提出:“经水过多,清稀浅红,乃气虚不能摄血也。”以上论述均表明气虚是月经过多的重要病机。

(二)血热内扰

清代单南山《胎产指南·经水多少》云:“凡经水来太多者,不问肥瘦,皆属热也。”清代竹林寺僧《竹林寺女科·调经上》提到:“经多不问形肥形瘦,皆属于热。”均表明血热是月经过多的重要病机。但这里的热有虚热,也有郁热。阴虚是指肾脏真阴虚,肾为封藏之本,肾精不足则阴虚。阴虚则热自内生,阴虚则血少,血少则营热,则月经暴下量多,血色深红。郁热是指肝经郁热,由于肝气不舒,郁而化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火郁于内,扰动血海,血海失守,溢出而下。

(三)瘀滞胞宫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曰:“出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何谓“瘀”,经血凝结而为瘀。而月经过多之血亦为离经之血即瘀血。这里瘀血既是月经过多患者的病机和病证特点,亦是其继发病因,此证型中瘀血与月经过多互为因果。血瘀的原因有多种,或经行感受风寒,血流不畅,或经行饮冷而为瘀;也有负重努伤,气与血并而为瘀。元代朱震亨于《金匮钩玄·妇人科》曰:“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肥人如此。”认为痰浊瘀滞血海导致月经过多。清代沈金鳌《妇科玉尺·月经》曰:“下血色紫而成块者,热从火化而热血凝结也,或离经蓄血所致经水必下多或作痛。”其认为邪化火,凝结血液,导致经水过多。

二、诊治经验

(一)审因论证,明辨虚实

黄素英认为经来过多似崩,需结合经色和经质的变化以及全身的证候辨证求因,明辨寒热虚实,虚则补之,热则清之,瘀则化之。治疗过程中不拘于一法,按实际情况可温凉并用,攻补兼施。气虚者以补气健脾为主,黄素英常以四君子汤加用大剂量黄芪以补脾气。阴虚有热者,治疗当以滋补肾阴为主,黄素英常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补益肝肾。如相火胜者可加知母、黄柏以泻相火;如津液不足,可加麦冬、五味子以益气生津;如有虚阳上亢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以潜亢阳。

(二)解郁热不忘调情志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云:“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藏血之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扰及冲任,均可引起月经过多。故治疗月经疾病,黄素英尤其注意肝气与肝火,调气以开郁,气调则火亦平,泻火以解郁,火降则气亦调。治疗上心理、精神、药物同时应用。治疗郁热引起的月经过多,常用丹栀逍遥丸加减,以疏肝解郁、清热调经。同时在心理上根据不同的诱因对患者进行分析疏导,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危害和预后,建立治疗的信心和希望;在精神上给以慰藉,提高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改善环境和人际关系,规律生活起居,缓解压力,舒畅情怀,以达到良好疗效。

(三)通因通用,活血化瘀

治疗月经过多时,注意平时和经期的不同,平时治本是调经,经期需止血调经标本同治。但瘀血导致的月经过多,黄素英于经期采用“通因通用”疗法,以活血化瘀的方法清涤胞中离经之瘀血,以达到止血目的。以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血量多者,去川芎不用,重用生蒲黄、花蕊石等活血化瘀。黄素英对于活血的理解,并非局限于单纯使用活血药物,而是泛指消除一切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法则,是广义的活血。例如:寒凝血滞而致瘀血者,则用温阳化瘀,加用艾叶、茴香;湿热阻络而致瘀血者,则用清热利湿化瘀,加用苍术、佩兰;血热壅结而致瘀血者,则用凉血活血化瘀,加用赤芍、丹参;气郁化火而致瘀血者,则用疏郁泻火化瘀,加用柴胡、牡丹皮;气虚血滞而致瘀血者,则用健脾益气化瘀,加用党参、黄芪;阴虚血涸而致瘀血者,则用滋阴清热化瘀,加用女贞子、墨旱莲等。针对病因,谨守病机,疏通气血,令其调达,使瘀血消散,经络疏浚,血归循经,则出血可止。

(四)提早预防,防患未然

月经过多还可能引起贫血、感染等并发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当处于焦虑、紧张、劳累等使自身防御功能下降的情形中,因出血过多而持续开放的通道受到来自外界各种致病因素侵扰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各种致病因素就可能乘虚而入,导致各种生殖器官炎症的发生,往往加重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为预防可能引起或伴发的生殖系统炎症,黄素英常适当加用红藤、败酱草等清热消炎,防患于未然。

三、医案举隅

案1

邓某,女,14岁。

初诊(2019年6月15日)

主诉:月经量多、不规则2月。

病史:平素月经5~7/30日,末次月经6月6日—6月14日,量多,痛经(+),第1日及第2日明显,伴血块。前次月经5月5日,7日净,量多,痛经(+)。5月25日—6月3日阴道出血,量多。5月31日外院就诊,予葆宫止血颗粒、云南白药等治疗,当时未服药,6月7日起服以上中成药。刻下:纳差,二便调,寐欠安。既往史:初潮12岁,月经经期5~7日,周期30日,末次月经6月6日—6月14日。舌红苔薄,脉细。中医诊断: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证属脾肾两虚证。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法:益气健脾,调理冲任。

[处方]炒白术10g,党参12g,黄芪30g,当归10g,生甘草3g,茯苓12g,败酱草30g,红藤15g,炒延胡索12g,川断12g,椿根皮12g,煅牡蛎30g,14剂。

二诊(2019年7月2日)

末次月经6月20日—7月1日,量中,色暗,有瘀,痛经(+),纳呆,易胃脘痛,二便调,夜寐欠安,脉细数,舌尖红苔薄腻,拟健脾和胃,调摄冲任。

[处方]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0g,生甘草3g,制半夏6g,陈皮6g,炒延胡索12g,女贞子10g,墨旱莲20g,仙鹤草20g,大蓟15g,小蓟15g,仙茅10g,淫羊藿12g,合欢皮30g,首乌藤30g,淮小麦30g,大枣15g,北秫米30g,14剂。

三诊(2019年7月25日)

末次月经7月23日,未净,量多,色红,无瘀,痛经(+)同前,伴腰痛,经前乳胀。近来夜寐欠安,易醒,梦频,思虑纷扰,神疲倦,胃痛减消,胃纳欠佳,二便调。平素时有下腹刺痛,经行时刺痛加重,心烦躁。脉细滑数,舌红苔薄,拟温宫调冲。

[处方]生地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6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炒延胡索12g,败酱草30g,合欢皮30g,淮小麦30g,生甘草3g,柴胡6g,炒党参12g,丹参20g,川断12g,14剂。

四诊(2019年8月6日)

末次月经7月23日,6日净,量中,较前减少,色红,无血块,痛经(+)。脉细数,舌红苔薄,拟育肾培元。

[处方]白茯苓12g,生地10g,仙茅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鹿角霜10g,紫石英30g,山茱萸10g,龟甲10g,炒延胡索12g,川断12g,杜仲12g,14剂。

【按】 本案患者禀赋不足,脾气素虚,脾气不足表现为纳呆、易胃脘痛、神疲倦,肾气亦虚则腰痛。脾主统血,肾主封藏,脾肾两虚,气不摄血,封藏失职,则月经量多兼或月经不及期而行,治当健脾益肾,统摄冲任。非经期予四君子汤加黄芪健脾益气,加用仙茅、淫羊藿温肾阳、补肾精。经期予四物汤加丹参,既可活血又可养血,牛膝通经活血,补益肝肾,且“善引气血下注”,使药力直达病所,于攻邪之中不忘扶正,加延胡索、香附、柴胡、合欢皮以疏肝和血、行气止痛,使肝、脾、肾三脏共调,冲任固则血安,恢复正常血量及月经周期。但鉴于患者平素时有下腹刺痛,为防止发生盆腔炎性疾病,故适量加入败酱草、红藤,未病先防。

案2

王某,女,33岁。

初诊(2019年3月2日)

主诉:月经先期半年,量多3个月。

病史:平素月经规则,经期5~7日,周期30日,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月经先期20日一潮,近3个月量多如冲,色暗,夹大量血块,伴经期畏寒、乏力、头晕、腰膝酸软。末次月经2月25日,未净,现经量少,色红。前次月经2月7日,6日净。平素畏寒、手足冰冷、腰酸,纳寐可,二便调。2018年5月至今间断服用复方阿胶浆。既往史:已婚,2-0-1-2,2012年及2017年10月剖宫产。舌红苔薄腻有齿印,脉细。中医诊断:月经过多、月经先期,证属气阴两虚,冲任不调。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法:益气健脾,调摄冲任。

[处方]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0g,生甘草3g,生黄芪30g,益智仁10g,女贞子10g,墨旱莲20g,仙鹤草20g,川断12g,杜仲10g,车前子15g,淫羊藿12g,石菖蒲10g,14剂。

二诊(2019年3月16日)

末次月经2月25日—3月3日,量多,伴血块,痛经(-),服上药后胀气,矢气多,大便每日2~3次,质稀不成形,伴乏力,伴轻微腰酸,夜寐易醒,再入睡困难,膝盖以下冰凉。脉细,舌红苔薄腻,拟从前法。

[处方]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0g,生甘草3g,生黄芪30g,鹿角霜10g,益智仁10g,炒酸枣仁12g,合欢皮30g,墨旱莲20g,仙鹤草20g,艾叶6g,木香5g,煅牡蛎30g,生蒲黄30g,花蕊石15g,淫羊藿12g,肉桂3g,14剂。

三诊(2019年3月30日)

末次月经3月21日,7日净,量较前减少,第1~3日仍较多。寐欠安,易烦躁,怕冷,手脚凉,腰酸,舌红苔薄,脉细。拟从前法。

[处方]炒当归10g,白芍10g,柴胡6g,白茯苓12g,白术10g,甘草3g,淮小麦30g,太子参10g,生黄芪30g,鹿角霜10g,桂枝3g,火麻仁20g,苍耳子6g,辛夷6g,川断12g,防风6g,益智仁10g,合欢皮30g,远志6g,14剂。

四诊(2019年4月13日)

末次月经3月21日,7日净,量较前减少,前次月经2月25日,7日净。近期偶乳房刺痛,畏寒,入睡困难,乏力,大便2~3日1次,便干不畅感。舌红苔薄中根黄腻,脉细。拟益气调冲。

[处方]守3月16日方,加夜交藤30g、火麻仁20g、枳壳10g,14剂。

【按】 因大量出血,气随血泄,阴随血耗,气阴两虚,一方面肾水不能涵木,心肝失养则相火妄动,另一方面阴经衰竭,损及阳气,肾阳虚则脾阳亦有不足,加之肝郁之后克伐脾胃,使脾更虚。烦躁气机不畅亦可引起血瘀。故本例为血热夹血瘀,治以益气养阴,佐以化瘀止血。一诊予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以益气养阴,清热止血。二诊中适值黄体期,适当用鹿角霜、淫羊藿温肾阳,木香、肉桂温脾阳,以“阳中求阴”之意,使阴阳平衡,加用生蒲黄、花蕊石活血化瘀,瘀血去则出血自止。三诊以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调经。其中仙鹤草和墨旱莲为一组止血良药。仙鹤草归心、肝、脾经,有补虚强壮、收敛止血、解毒疗疮的功效;墨旱莲入肝、肾经,能益肾养血、凉血止血、乌须黑发,二药合用止血效果更佳。

案3

陈某,女,48岁。

初诊(2019年7月2日)

主诉:月经淋漓伴月经量多1年。

病史:平素月经规则,经期5~10日,周期30日。末次月经6月17日—6月27日,量多,色红,瘀多,痛经(-),腰酸(+),伴头晕。前次月经5月18日,10日净,量多,淋漓,痛经(-)。刻下:疲劳,带下多,水样,偶感阴痒,腰酸,纳可,进食后易胃脘嘈杂,泛酸,二便调,夜寐安。既往史:已婚,1-0-3-1,避孕中。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2018年5月行子宫内赘生物切除术(具体不详)。舌红苔黄腻,脉细。中医诊断: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证属宿瘀内结。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法:化瘀散结。

[处方]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醋鳖甲10g,石见穿15g,鬼箭羽20g,炒党参12g,生黄芪30g,煅瓦楞子15g,佛手10g,败酱草30g,红藤15g,菟丝子15g,金樱子15g,补骨脂10g,水蛭6g,14剂。

二诊(2019年7月16日)

末次月经6月17日—6月27日,经事将届,量多堪虞,纳可,寐安便调。舌红苔薄体胖,脉细,拟化瘀调冲。

[处方]生地10g,白芍10g,当归10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生蒲黄30g,花蕊石20g,川断12g,败酱草30g,红藤15g,墨旱莲20g,煅牡蛎30g,炒延胡索12g,生黄芪30g,10剂。

三诊(2019年7月30日)

末次月经7月24日,未净,量较前少,血块减少,色红,无痛经,现阴道流血量少,伴腰痛,乏力好转。舌红胖苔黄腻,脉细滑,拟化瘀散结。

[处方]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醋鳖甲10g,石见穿15g,鬼箭羽20g,煅瓦楞子15g,佛手10g,败酱草30g,红藤15g,炒党参12g,苍术10g,白术10g,生黄芪30g,14剂。

四诊(2019年8月8日)

末次月经7月24日,7日净。8月3日—8月4日见少量色红分泌物。刻下:下腹隐胀痛,药后胃中嘈杂不适。舌胖苔黄腻,脉细滑,拟从前法。

[处方]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醋鳖甲10g,石见穿15g,鬼箭羽20g,炒党参12g,生黄芪30g,败酱草30g,红藤15g,椿根皮12g,菟丝子15g,香橼皮6g,水蛭6g,14剂。

五诊(2019年8月22日)

末次月经8月22日,未净,量中,色红,血块(+)。舌红苔腻,脉细,拟化瘀调冲。

[处方]生地10g,白芍10g,当归10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生蒲黄30g,花蕊石20g,川断12g,败酱草30g,红藤15g,墨旱莲20g,煅牡蛎30g,炒延胡索12g,生黄芪30g,青皮5g,陈皮5g,10剂。

六诊(2019年9月3日)

末次月经8月22日,6日净,量中,较前显减,色红,血块(+),无痛经,时有胃部不适,二便调,夜寐安。舌红苔黄腻,脉细,拟化瘀散结。

[处方]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醋鳖甲10g,石见穿15g,鬼箭羽20g,椿根皮12g,煅牡蛎30g,菟丝子15g,炒党参12g,苍术10g,14剂。

【按】 患者既往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赘生物切除史,体内有瘀积之象,考虑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亦因此引发,用“通因通用”法治疗,平素予桂枝茯苓丸法,以桂枝之温经通络,通阳去瘀,辅茯苓以利水,赤芍、牡丹皮清热、散瘀活血,桃仁破瘀化癥。取其温通经脉、清热化瘀,使瘀血不易形成。经期用四物汤去川芎,重用生蒲黄、花蕊石活血化瘀,煅牡蛎酸涩之品以安五脏,益心神,有涩血补益之功,无留邪伤正之弊,标本兼顾,通涩得当,以期阴阳平衡。 TkIEvtoR1qG/CxGV36yyo6QNgEz9gmy7RhZParR0bow1JcDIRXhCHhTktWCD/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