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平时正常经量的1/2,或少于20mL,或行经时间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净。月经过少属于月经病范畴,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可发展为闭经,影响女性身心健康,故临床应予及早治疗。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等子宫因素;卵巢功能早衰、单纯性性腺发育不全等卵巢因素;下丘脑促性腺释放激素或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下降或失调;人工流产术刮宫过深,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或导致宫腔粘连;长期服用避孕药等等。
月经过少,古籍中称为“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早在晋代王叔和《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中就有记载:“有一妇人来诊,言经水少,不如前者何也……师曰:亡其津液,故令经水少。”
海派中医蔡氏妇科流派,作为海派中医妇科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在治疗月经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鲜明的特色,具有调气治血,肝、脾、肾为纲,辨证论治,用药轻灵等整体学术特色。黄素英将蔡氏妇科流派调经理论与多年临证经验相融汇,进一步传承创新,形成其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经验与特色,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黄素英认为月经过少的病机之本为脾肾亏虚,病机之标多为血瘀痰湿。推崇《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出诸肾”的观点,认为肾藏精,主生殖,月经以肾气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在肝藏血调血、脾统血化血、心主血、肺布血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资,胞宫出现虚而盛而满而溢而虚的月经周期,因此月经过少的关键病机在于肾虚。又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曰:“妇人以血为基本。”若脾虚化源不足,则冲任血海欠盈,月经过少,故认为脾肾亏虚为月经过少的病机之本。本病病因病机有虚有实,《女科证治准绳·调经门》曰:“经水涩少,为虚为涩。”黄素英认为血瘀痰湿多为病机之标。肾阳虚则温煦失司,而致寒凝血瘀,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瘀阻胞宫;脾虚则健运失司,湿聚成痰;血瘀痰湿阻滞冲任血海,血行不畅,则发为月经过少。强调不可一见月经过少,便妄用攻下、通下之法,本病临床上以虚证或虚中夹实多见,临证应厘清病因病机的标本虚实,审因论治,标本兼顾。
1. 补肾调经 月经过少辨证为肾虚者,治以补肾调经为主。具体治疗思路如下:顺应月经周期,补肾调经。经后期(卵泡期)以补肾养阴为主,基本方为:茯苓、生地、路路通、降香、淫羊藿、制黄精、怀牛膝、麦冬等。经前期(黄体期)以补肾助阳为主,基本方为:茯苓、生地、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菟丝子、紫石英等。经期(月经期)以调理冲任为主,基本方为:炒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香附、牛膝、益母草、丹参、泽兰等。
2. 健脾调经 月经过少辨证为脾虚或血虚者,以健脾调经为主。具体治疗思路如下:按非经期和经期分期论治。非经期(平时)以健脾养血为主,常用四君子汤、八珍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味。经期以养血活血为主,常用四物汤加养血活血之品,如益母草、丹参、鸡血藤等。
临证时,有时病情较为复杂,常见兼夹证型,此时应分清主次。如脾肾亏虚,以肾虚为主兼有脾虚者,则予补肾调经法为主,在经后期、经前期分别酌加健脾之品。以此类推,可治疗不同兼夹证型。
黄素英深受蔡氏妇科流派先贤治疗月经病调气治血理论的影响,遵循“气以通为顺,血以调为补”“调经宜理气,益气以补血”等理论治疗月经过少。比如见经量渐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等,辨为血虚证,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四君子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等加减,并重用黄芪至50~60g。黄芪味甘,性温,入脾、肺经,功用甚多,黄素英喜用大剂黄芪补气以生血,待血海充盈,月事自然量增。
肝藏血,主疏泄,与情志密切相关,女子性易忧郁,常易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等,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而致月经过少。常从疏肝理气立法,喜用逍遥散、丹栀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加减。黄素英深研心理治疗,临证之时常辅以情志疏导等心理疗法,并嘱患者平时注意调摄心情,保持心境平稳。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有因血瘀,有因痰湿,可用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之法。但临床上许多患者虽为实证,其本却因正虚,再加之本病疗程较长,久用祛邪之法难免伤正,故治疗之时应扶正祛邪,更能取效。
月经过少,有时除了经行量少,并无其他不适,此时可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病证合参,辨证加减。如性激素检查,若年龄小于40岁,2次血清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大于10mIU/mL且小于40mIU/mL,或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FSH/LH)比值>3.6(2次检测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可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过少。近年来较多以月经过少就诊的患者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本病。黄素英治疗此类月经过少,以补肾调经法为主,并在经后期酌加炒党参、黄芪、炒白术、怀山药等健脾益气之品;在经前期酌加河车粉、龟甲、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填精。
如雄激素偏高,B超提示卵巢呈多囊状态,可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之月经过少。对此类月经过少,黄素英以补肾化痰为主,并在经后期酌加黄芪、皂角刺、石菖蒲、白芥子等益气通络化痰之品;在经前期酌加附子、鹿角霜等温阳化痰之品,以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如对经B超检查,内膜偏薄的月经过少,治疗多以健脾调经为主。在非经期以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为常用基础方,并常重用黄芪,以期达到益气以生血之目的,且喜酌加菟丝子、麦冬、龟甲等滋阴填精药物以助阴血互生,及三七、川芎、丹参等活血养血之品。
对于临床上病程较久、无生育要求、以调整月经为主要就诊目的的患者,考虑到月经过少治疗时间往往较长,黄素英常在用中药治疗一个阶段后,若临近冬季,改予膏方治疗,以养正缓治,维持巩固疗效。膏方既能补益,又可疗疾,在江南地区广受欢迎,对妇科的慢性、虚弱性病证有较好疗效。有研究发现,补肾健脾养血膏方治疗月经过少患者,能改善子宫内膜厚度,调节性激素分泌,提高临床疗效,且作用安全,膏方治疗本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若为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而致,黄素英治疗重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常用六味地黄丸合八珍汤加减;若为瘀血内停或痰湿内生,痰瘀阻滞冲任血海而致,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予血府逐瘀汤、苍附导痰丸等加减;若虚实夹杂者,治予攻补兼施。对此类患者,黄素英在膏方细料药中,喜用生晒参100g、西洋参100g。两者相合以大补元气,又寒热相伍、力避偏颇。胶类喜用陈阿胶250g、龟甲胶100g、鹿角胶100g。阿胶性平味甘,补血滋阴,用3年以上陈者,以去其火气,取其补益阴血之效。龟甲胶为龟科动物乌龟的甲壳熬煮成的固体胶块,性凉,味甘咸,功能滋阴补血。鹿角胶为鹿角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性温,味甘咸,能温补督脉,添精益血。龟甲胶合鹿角胶阴阳并补,三者相合补益阴血之力较强。膏方补益力强,且服用方便,口感相对较佳,患者易于接受,疗效较为满意。
沈某,女,34岁。
初诊(2019年1月20日)
主诉:月经过少半年。
病史:既往月经规则,初潮13岁,经期5日,周期30日,量中,色红,轻度痛经。已婚,1-0-0-1,目前避孕。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月经量少,点滴即净,用护垫即可。经行腹痛,第1、2日明显,喜温喜按。末次月经1月7日,2日净。平时带下正常,有腰酸。2018年8月内分泌检查(月经第2日)示:FSH 14.2mIU/mL,LH 4.2mIU/mL。2018年8月B超示未见异常。2018年10月内分泌检查(月经第2日)示:FSH 15.1mIU/mL,LH 5.5mIU/mL。否认既往重大疾病史。舌红苔白,脉细弦。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肾虚证。西医诊断: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治法:补肾助阳。
[处方]茯苓12g,生地10g,仙茅10g,淫羊藿12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鹿角霜10g,山茱萸10g,川断12g,杜仲12g,胡芦巴10g,锁阳10g,紫石英30g,艾叶3g,河车粉6g。14剂。
二诊(2019年2月3日)
时近经期,量少痛经堪虞,余无不适。舌红苔薄,脉细。拟调理冲任。
[处方]炒当归10g,生地10g,白芍10g,川芎10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泽兰10g,益母草30g,炒延胡索12g,杜仲12g,川断12g,青皮5g,制没药6g,艾叶3g。7剂。
三诊(2019年2月10日)
末次月经2月6日,量较前显增,色红,4日净。痛经显减。拟补肾养阴。
[处方]茯苓12g,生地10g,路路通10g,降香3g,皂角刺30g,淫羊藿12g,制黄精12g,麦冬12g,杜仲12g,川断12g,炒党参15g,炒白术10g,黄芪30g,车前子15g。7剂。
后来继续予补肾调经法治疗,经后期予补肾养阴法,经前期予补肾助阳法,经期予调理冲任法,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
随访:治疗后月经量中,经量恢复如前,痛经未作,复查FSH9.6mIU/mL。
【按】 本案患者34岁,曾行2次检查FSH值均高于10mIU/mL,有月经过少表现,西医诊断属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属于月经过少范畴。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到卵巢早衰是个渐变的过程,中医药对前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后者,因此临床上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黄素英治疗本案运用补肾调经法,经后期予补肾养阴法,经前期予补肾助阳法,经期予调理冲任法,以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临床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经量明显增多,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亦降至正常。目前临床上此类月经过少患者有增多趋势,对这一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也将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案值得细心揣摩和借鉴。
郑某,女,33岁。
初诊(2013年9月17日)
主诉:月经过少半年。
病史:月经13岁初潮,经期4日,周期28~30日,经行腹痛,有血块,已婚,0-0-0-0。近半年月经量明显减少,约为原经量的1/3,甚则点滴即止。末次月经9月3日,量极少,纳呆,大便溏,寐可,性欲淡漠,白发较多。舌红,苔白腻、边有齿印,脉细。既往史:否认其他重大疾病史。辅助检查:2013年4月22日查FSH 12.19mIU/mL,2013年9月5日查FSH 16.2mIU/mL。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肾气亏虚。西医诊断: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治法:育肾助阳,兼以健脾调理。
[处方]茯苓12g,生地10g,仙茅10g,淫羊藿12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鹿角霜10g,紫石英30g,胡芦巴10g,河车粉(吞)6g,苍术10g,生薏苡仁20g,焦楂曲15g,炒党参12g,砂仁3g,制首乌10g,蔻仁6g,怀山药15g,12剂。
二诊(2013年9月29日)
经期将近,量少堪虞,余无所苦。舌红,苔薄、边有齿印,脉细。拟养血活血、调理冲任。
[处方]炒党参12g,炒当归20g,白芍10g,川芎10g,生地10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益母草15g,泽兰10g,杜仲12g,炒延胡索12g,制没药6g,艾叶3g,7剂。
三诊(2013年10月10日)
末次月经10月4日,4日净,经量较前明显增多,色红,基础体温双相。纳少,便干,夜寐易醒。舌淡,苔薄腻,脉细。拟育肾填精、健脾益气。
[处方]炒党参12g,黄芪12g,茯苓12g,生地10g,路路通10g,降香3g,淫羊藿12g,制黄精12g,仙茅10g,车前子15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合欢皮30g,远志6g,7剂。
随访:如此结合月经周期调治3月,经量恢复正常,基础体温双相,痛经未作,复查FSH8.6mIU/mL。半年后随访经量正常。
【按】 患者年未满五七,月经量少,数次检查FSH均高于10mIU/mL,且有逐渐升高趋势,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之月经过少,治以补肾为主、分期调治法。初诊时届中期,以补肾助阳为主,方中茯苓入肾利水,补脾和中;生地益肾填精;仙茅、淫羊藿补肝肾,助阳益精;巴戟天、肉苁蓉、胡芦巴、河车粉温肾助阳;鹿角霜补肾益气,生精助阳;紫石英温宫;诸药合用,以达补肾助阳之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患者有脾虚之象,故兼予炒党参、怀山药等健脾益气。二诊经期将近,予调理冲任,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泽兰活血,制香附、炒延胡索、制没药理气止痛。三诊月经方净,予补肾养阴,方中党参、黄芪益气;茯苓入肾利水,补脾和中;生地益肾滋阴;黄精补中益气填精;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补肾助阳益精;路路通能通十二经,利水通络;降香片辛温行血破滞;全方共奏补肾养阴之功。经中药分期调治3月,经量正常、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而收全功。
刘某,女,36岁。
初诊(2014年6月1日)
主诉:月经量少半年伴痛经。
病史:既往月经规则,量中,色红,无痛经,周期28日,经期4日。已婚,1-0-0-1,目前避孕。近半年来月经量明显减少,约为原1/2量,2日净,色暗,无血块,轻度痛经,有小腹及腰部冷感。末次月经5月9日。平时自觉乏力,脾气急躁,白发明显增多,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有瘀点,苔薄,脉数。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气血亏虚、寒凝胞宫。西医诊断:月经失调。治法:温宫养血调冲。
[处方]炒当归10g,生地10g,白芍10g,川芎15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艾叶10g,吴茱萸2.5g,白芷10g,藁本10g,炒延胡索12g,益母草20g,鸡血藤15g,鹿角霜10g,炒党参12g,炙黄芪15g,柴胡6g,8剂。
二诊(2014年6月23日)
末次月经6月3日,5日净,量中,经量较前显著增加,色偏暗,痛经未作。舌淡苔薄,边有齿印,脉细弦。拟补益气血。
[处方]炒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10g,生地10g,白芍10g,川芎10g,黄芪30g,柴胡6g,制首乌15g,鹿角霜10g,14剂。
随访:药后患者未再复诊,3月后随访,诉月经经量一直正常,痛经未作。
【按】 本案患者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2日即净,属于月经过少的范畴。《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指出:“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黄素英认为治疗本病需先辨别虚实,万不可一见月经量少而肆意通下。患者小腹及腰部冷感明显,当属寒凝胞宫,而患者平素乏力,白发明显增多,又兼有气血不足表现,故本案辨证当属气血亏虚、寒凝胞宫的虚实夹杂之证。初诊时近经期,先治以温宫养血调冲为主。炒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制香附、怀牛膝是黄素英常用的调经基本方,有养血调经、理气止痛之效,艾叶、吴茱萸、藁本有温宫之效,鹿角霜为鹿角熬胶后所存残渣,功近鹿角而稍逊,其性亦较为平和,能温补肾阳,对腰背部冷感有良效,益母草、鸡血藤有养血通经之效,酌加党参、黄芪补气,乃益气养血之意,全方共奏温宫养血调经之效。药后经量显增,平时再予补益气血以增经血之源,方拟八珍汤加味。药后虽未再诊,后经仍正常,临床已愈。可见临证之时,细心辨证,是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