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具有周期性,以一月为周期,经常不变,故谓“月经”。《本草纲目》云:“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女科百问》曰:“女子十四天癸至,肾气全盛,冲流任通,血渐盈,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衍期者病,故谓之经候。然经者,常也。候者,谓候一身之阴阳也。”正因月经有周期性,所以才有顺应周期而治的周期疗法。
西医学关于月经产生的机制,认为月经的产生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在大脑皮质控制下,通过调节与反馈,使子宫内膜在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在月经周期中,卵巢有卵泡发育、排卵及黄体形成和退化几个阶段的变化,子宫内膜则相应地有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的变化。一般认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作用机制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作用机制相对应。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而肾藏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乃肾主生殖的基础,先天之精受之父母,《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肾阴是卵子发育的物质基础,肾阳是卵子生长的动力。肾气盛,天癸至,冲任通盛,则月经如期。天癸源于先天而藏于肾中,肾气盛后才能成熟分泌,故可谓肾为天癸之源,天癸则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的作用。冲为血海,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全身气血之要冲,通过与脏腑经脉的联系,调节气血运行;冲脉盛,则气血输注于胞宫,推动月经按时来潮。任脉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冲任二脉在女性生殖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皆受肾的影响。肾生天癸,对冲任起主导和调控作用,故有“肾为冲任之本”之说。肾与胞宫通过胞络直接联系,同时肾又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联系。肾藏阴精,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化生天癸,天癸至则月经按期来潮,所以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与肾气、天癸、冲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月经周期而至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而肾气不足则是月经失调、不孕等症的主要病机。《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精,肾中精气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成熟和衰退,故肾气盛,天癸至,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才能实现。《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肾水足则月经多”“肾水少则月经少”。《圣济总录》曰:“妇人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虚寒也。”朱丹溪《格致余论》记载人之育胎:“阳精之施也,阴血能摄之。精成其子,血成其胞,胎孕乃成。今妇人之无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摄精也。血之少也,固非一端,然欲得子者,必须补其阴血,使无亏欠乃可,推其有余以成胎孕。”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或劳逸太过,或年事已高,肾气冲任虚衰,胞宫胞脉失养,则不能摄精成孕。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或外感寒邪,客于胞宫,则可致宫冷不孕。可见肾的阴阳亏损乃不孕等诸多妇科病之根本。
月经周期是周期疗法的生理基础,月经是胞宫藏泻功能的生理表现。平时藏而不泻,经期泻而不藏,定期将经血排出体外,交替出现胞宫气血的充盈与泻溢。20世纪70年代初,蔡氏妇科蔡小荪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月经周期的四期生理特点和调治思路,认为月经以肾气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又在肝藏血调血、脾统血化血、心主血、肺布血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资,胞宫出现由虚而盛而满而溢而虚的周期变化,藏泻有度,并随着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而出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的变化。将月经周期分为不同时期。
月经期(经行第一日至月经干净):此期由于黄体萎缩,雌、孕激素水平随之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于是发生坏死、剥脱,月经来潮。从中医理论来讲,此期为“重阳必阴”期,即肾的阳气增长到一定程度而转化为阴的阶段,在阳气的推动下促使胞宫由藏转为泻,即经血下行。
经后期(经净至排卵前):此期是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修复、增生期,由于雌激素水平逐步升高,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变厚,为排卵做准备。从中医理论来讲,本期气血阴阳相对不足,为“重阴”的阶段。血海空虚,血室需要一个逐渐蓄积恢复的过程,胞宫气血由虚至盈,肾气渐复渐盛,阴生阳长,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使精血渐长,待精血冲盛、气血和调,为排卵、受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经间期(排卵期,即下次月经前14日左右):此期卵泡发育成熟,在垂体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卵泡破裂排卵。从中医理论来讲,此期肾气充盛,是阴阳转化、阴极生阳、阳气发动、阴精施泄的种子时期,此期肾之阴精蓄积到一定程度,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温煦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当阳气足以蒸腾阴精,则出现氤氲之候,是月经周期中至关重要的重阴必阳的转化期,若交接合时有受孕可能。
经前期(排卵后到经潮前):排卵后由于黄体的形成,子宫内膜在增生的基础上受雌、孕激素的影响出现分泌现象,内膜继续增厚,腺体继续变长、弯曲,为胚胎的着床做好充分的准备。此期肾气实而均衡,阳盛阴长,气血充盛,治疗以维持肾气均衡为原则。
蔡氏妇科认为,经后期是育肾、种子、消癥、通络的基础阶段,治疗以育肾通络为宗旨;经间期若交接合时有受孕可能,治疗以育肾培元、促使阴阳转化为宗旨;经前期是调治月经前后诸疾及经期诸疾的关键时期;月经期肾气天癸相对减弱,凡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及经味异常均可在此期调治,常用疏利、温通、育肾、调冲诸法。
黄素英传承蔡氏妇科经验,将四期生理和妇科诸疾的病理特点有机结合,制定出诊治不同疾病的育肾调周法。如治疗不孕症之“育肾助孕周期调治法”,即月经期以理气调经法,用蔡氏“四物调冲汤”加减治疗;经后期治以育肾通络,用“孕Ⅰ方”加减治疗;经间期及经前期以育肾培元法,用“孕Ⅱ方”加减治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化瘀散结周期调治法”,即经前1周及经期,痛经型用化瘀止痛之“内异Ⅰ方”加减治疗,崩漏型用化瘀调摄之“内异Ⅲ方”加减治疗,经后至经前期均用化瘀散结之“内异Ⅱ方”加减治疗。治疗子宫肌瘤之化瘀消坚周期调治法,即经后期至经前期用“化瘀消坚方”加减治疗,月经期用“化瘀调摄止崩方”或“化瘀调摄止漏方”加减治疗。其他如治疗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均用周期调治法,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在诊治不孕症上,黄素英承蔡氏妇科,认为肾气不足、冲任亏损乃不孕症主要病机。只有肾气旺盛,任脉通,冲脉充盈,月事才能如期来潮,从而具备孕育的能力。若肾气亏损,则肾所主的生殖功能低下,月经不按期而至,冲任不足,胞脉空虚,则月经失调,不能摄精成孕,故肾气的盛衰主宰着天癸的至竭。肾阳不充导致生殖功能减弱或障碍,但在治疗中要高度重视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阴阳互济,两者不可偏废,此即“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精气互生。根据蔡氏妇科“育肾通络育肾培元育肾调经周期调治法”,于经后期和经间期用育肾通络方,以促排卵;经前期换服育肾培元方,填补肾精,益肾温煦;月经期服用四物调冲汤育肾调冲。在不同阶段均结合不同病因,随症加减。
育肾通络方(孕Ⅰ方):育肾填精,助阳通络。茯苓12g,生地10g,路路通10g,丁香3g,淫羊藿12g,制黄精12g,麦冬10g,石楠叶10g,怀牛膝10g。形体肥胖、痰湿阻滞者加制天南星、白芥子利气豁痰;络道阻塞者加当归、川芎辛香走窜、理气活血,加皂角刺、穿山甲、王不留行贯通经络,透达关窍;寒滞不温者加桂枝温经通络;排卵功能不佳者加麦冬、细辛;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肾阳不足者加巴戟天、紫石英、鹿角霜补肾温阳。
育肾培元方(孕Ⅱ方):育肾培元,温煦助孕。茯苓12g,生熟地各10g,仙茅10g,淫羊藿12g,鹿角霜10g,紫石英12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如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黄芪、当归;兼阴虚者加炙龟甲;腰酸者加杜仲、续断,狗脊择用;目干者加枸杞;大便不爽者加火麻仁、瓜蒌;大便不实者加炒白术、菟丝子;白带较多色黄者加椿根皮、鸡冠花、海螵蛸;肝肾虚损、下元衰惫者加紫河车。
育肾调经方(四物调冲汤):理气养血,调理冲任。炒当归10g,生地10g,川芎6g,白芍10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经量偏少,经行后期或小腹冷痛属寒凝气滞者,加艾叶、吴茱萸、桂枝、延胡索;经行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面浮肢肿属脾虚失摄者,加生黄芪、炒党参、茯苓、山药、炒白术等;经行少腹刺痛或胀痛属热毒内蕴者,加红藤、败酱草;经闭不行者加牛膝、泽兰叶。
在输卵管阻塞导致的不孕诊治上,黄素英认为其病机形成主要是湿热瘀血阻滞胞络而致闭阻不通,治法以活血理气通络兼清热化湿,在恢复输卵管功能时还要兼顾育肾促孕,临证周期调治,在月经期选用四物调冲汤兼顾活血清热的败酱草、鸭跖草、路路通等,服至月经干净,经净后以活血通络佐以育肾,在恢复输卵管本身蠕动功能的同时达到育肾促孕的目的,在月经中期后则仍以育肾培元、暖宫摄精,以助胞宫受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