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思维基于阴阳学说,正所谓“治病必求于本”。以阴阳为总纲进行病因、病性、病位辨证并指导治疗是中医的核心。中医初学者躬行临床时,应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然临床中屡见临证时辨证思维混乱,理法方药逻辑性不强,不能抓住核心病机,导致遣方用药后疗效不理想。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除没有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外,也没有逐层深入剖析核心病机的方法。针对以上难点,我们总结了“四步辨证法”,并进行临证辨证检验,发现通过此四步法能较清晰地将临床繁杂的证候特征进行快速、简单的归纳总结,并得出其核心病机,进而达到有目的地遣方,提高临床疗效。
第一步:辨实证(阳证)、虚证(阴证)
何谓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如果从正邪双方斗争的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然有正气不足,但邪气也不盛,没有形成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病机;实证虽然表现为邪气过盛,但机体正气尚未衰,表现为正邪斗争剧烈的病机。临证中,通过四诊可快速收集到大量临床信息,然繁杂的基础疾病、主诉、体征、现代医学理化检查等,常导致我们对患者是实证或虚证产生困惑,而且临床就诊患者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多见。然急症患者却非如此,因其疾病急性发作的特点,均有导致急症发生为主要矛盾的突出一面。临床中应综合应用四诊法,灵活分析,避免以偏概全而误诊。
如发热患者,就诊时语音响亮,虽有恶寒,发作时寒战明显,但并未因发热出现明显“但欲寐”的表现,舌呈红色,脉轻取即得;在诊疗过程中医护稍有“怠慢”便“以理激争”,此类患者必为实证、阳证。与之相反,患者就诊过程中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声音低沉,舌淡,脉沉细者,多为虚证、阴证。然临床也有部分因正邪斗争激烈,出现气机闭郁者,不能简单从问诊中辨识虚实真假时,应综合进行分析。如风寒袭表严重时,可能因全身酸痛而出现嗜卧、懒言、无就诊欲望等,但通过仔细问诊和舌脉可以进行辨识。需指出的是,临床不能以热势高低作为虚实辨证依据,例如临终患者处于阴阳离决时反而呈现高热状态。
再如腹痛患者,可通过询问疼痛性质、持续时间、是否喜按喜温等进行虚实的辨别。患者虽然表情痛苦,呻吟之声高亢,但是腹部触诊时疼痛部位柔软,喜按喜温,此类患者为虚证、阴证。也有老年患者,腹痛不甚,卧床蜷缩,四肢欠温,声音低微,腹部触诊腹肌紧张,拒按、拒揉,结合影像检查可见腹部有急腹症表现,此类患者主要矛盾为实证、阳证。
如头痛患者,实证者表现为疼痛激烈,时时欲以头撞物以求缓解,伴声音高亢,四肢躁动,脉多呈弦实之象。虚证头痛多表现为痛势较轻,缠绵不愈,虽时有加重难忍,但其严重程度或舌脉均表现为以气血不足为核心。
总之,通过综合分析,急症患者均能辨别其矛盾主要方面,以求分清虚实。但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疾病虚和实的状态只是相对的,在治疗过程中虚和实的变化有其时效性。如脾胃虚弱者因运化不足而产生燥屎或积液等病理产物导致腹痛、发热等急症时,当辨为实证、阳证;当病理产物通过泻下或清利的方式去除后,其核心病机则表现为以脾胃虚弱为主的状态。这也正是经方治疗汗、吐、下法应中病即止的原因所在。如(伤寒论)少阴病中记载“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便是。此类现象临床并非少见,也提示医者临证当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二步:辨热证(阳证)、寒证(阴证)
(黄帝内经)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盛是指当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热代表的是阳的属性,故说“阳盛则热”。阴胜则寒指阴气偏胜,使人体功能减退,进而产生寒性的病变,亦称“阴盛则内寒”。
临床急症患者,因为发热就诊者多见,常发热或恶寒并见,当临床症状与病机表现一致时,其寒证、热证之性易辨,然临床上更多表现为寒热真假。此类寒热真假并非只是表现在阴阳格拒的危重状态。
以发热患者为例,来阐述如何辨别寒热真假。(伤寒论)中记载:“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目中明确记有通过是否近衣被来进行辨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我们问诊中可以通过观察或问诊来识别。如发热患者,夏天就诊时身着厚衣者,虽热势明显,但真寒为其本。冬天就诊者,除表现为亢奋状态外,还可见患者衣着单薄,则本为真热也。笔者曾于冬日接诊数例阳明经、腑病患者,记忆犹新,严寒冬日却表现为不欲着厚衣被时,即可辨为真热,这比较容易,但当患者神志状态不甚清醒时,这一条“标准”则不够充分,应进一步通过舌、脉进行验证。临床上辨识寒热真假的另一个明确信息为饮水之偏嗜。患者因为发热或多或少均有津液代谢障碍,恶寒甚者但时时欲索冷饮以解烦渴,其寒为假寒无疑;高热者欲饮热饮以求自和,甚见冷饮则退却者,其热为假热也。
如头痛患者,因阳邪致病者,其头痛多欲以冷敷痛处为主,因伤于寒而致头痛者,多欲避风避寒,头裹厚物来就诊,同时也可以通过经脉循行部位以辨识头痛的寒热属性。如阳明病头痛者,多因阳邪上攻,以额头疼痛为主,常合并有“面赤”等症;少阳病以头两侧为主等。
如胸痛患者,胸为中阳所居,临床胸痛急症者以阴证、寒证多见。如冠心病心绞痛者,虽因疼痛剧烈而躁动不安,但常表现为面青、肢冷为主。但也有因于肺热叶焦发于肺痈而致胸痛者,虽热起之初有恶寒之象,然临床表现可见躁热、气粗、不欲近衣被等真热之征。
如腹痛患者,因于燥屎内结者多为热证,表现为腹痛剧烈且热欲索冷饮;因于中阳式微,脏器失于温养者多为寒证,虽因阴寒内结气机不利而发热,但以衣被时时保暖者多见。然临床亦可见脏结腹痛剧烈者,因阴寒内盛致阴阳格拒,上下不通,表现为腹痛甚,伴口干、口苦、烦热躁动不安者,非以大建中汤不能奏效。
总之,临床寒热混杂者多见,病证相合者易辨,然存在寒热真假者居多。若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辨治失误,假如正气未衰者尚有纠正之余地,然严重者如阴阳格拒者,误治将会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甚至有生命危险。故临床辨证务必综合四诊,谨慎辨识。
第三步:辨六经或脏腑(三阳经为阳,三阴经为阴;腑为阳,脏为阴)
前两步辨识可称为宏观辨证,即通过四诊合参,整体辨别急症患者病性。通过以上两步可初步得到患者是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中的哪一类情况,尚不能实现精准病位的辨识。紧接着第三步为精准病位辨识,辨病变所在脏腑或经络。
以腹痛患者为例:廖某,男,40岁,2021年11月8日。主诉为“腹痛1日”。患者1周前因“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手术治疗,目前卧床状态,近1周大便干结,烦热不安,口渴,恶心未呕,腹部胀痛拒按。使用甘油灌肠剂后未缓解。近1日大便无,有矢气,小便稍黄赤,纳差。舌红少津,苔稍黄,脉弦数。腹部CT提示肠腔小肠积气积液,小肠不全梗阻可能。采用“四步辨证法”的前两步先辨证此患者为实热证。进一步辨析发现,患者腹痛、大便难下为主症,此为里证,符合阳明病篇提纲之“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此即辨为阳明病,处以大承气汤而腹痛缓解。
此步辨证需要对(伤寒论)条文非常熟悉,通过对条文的熟练掌握方能快速识别相应经、腑病证。(伤寒论)三阴、三阳病中均有核心症状或病机的提纲条文,如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之“胃家实”等,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也”。基于对条文的熟练和对核心病机的理解,相对单一者不难辨别,然临床急症患者,或因于失治、误治,或因基础疾病等,导致多经病变共现者多见。因此,第三步辨证应综合分析,辨识主要病位,以及或合病或并病,并依据(伤寒论)治疗原则进行先治、后治或组方治疗。
以发热患者为例:仰某,男,45岁,2019年8月4日就诊。主诉为“发热5日”。患者吹空调后发热,最高39℃,发热,伴左侧头痛,颈项不适,咽痛,汗出,恶寒,全身酸痛,口干,时饮,饮水无明显冷热偏嗜,伴口苦,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大便偏稀,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采用“四步辨证法”的前两步可辨该患者为实热证。通过症状分析,除有明显太阳中风证之发热、汗出、颈项不适外,还有少阳病之咽痛、口干、大便偏稀等,结合舌脉,可辨为太阳少阳合病。治以柴胡桂枝汤而愈。
此步辨证也即病位定位,采用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中,病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表、里、半表半里。因三阴三阳又互为表里,即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如此划分为学习经方者提供了六经辨证的捷径。临床亦不能简单将三阳病归为阳热实证,三阴证归为虚寒证。如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散、大建中汤证等,此类患者临床辨证多为实寒证、病位辨析当为三阴病为主。因此,此辨证以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为要,其次结合四诊进行脏腑或经络定位辨证,方能实现精准辨证。此外,病位定位还可参考当代经方大家胡希恕之法,将六经辨证体系与八纲辨证进行有机结合。
以发热患者为例:赵某,男,60岁,2020年10月20日就诊。主诉为“发热半月余”。患者受凉后发热,起始为低热,未以重视。近5日病情加强,高热,最高39.8℃,就诊于发热门诊,抗感染补液已6日无好转。接诊时症见发热,体温39.8℃,每日午后发热,热势多缠绵至夜晚,服退热药后可汗出热退,无咽痛,时咳嗽,口干,喜热饮,口苦明显,汗出少,无全身酸痛,伴恶寒,乏力明显,四肢困重,纳少,大便偏少,小便少,稍黄。脉沉细,舌淡胖。此患者发热,乏力明显,四肢困重,纳少;口干,喜热饮,脉沉细,整体辨为虚寒证。结合典型症状,患者有咳嗽,口干、口苦等少阳病特征,综合辨析为少阴少阳合病,治以小柴胡合四逆汤而愈。
经方中有明确记载 , 表里合病者 , 应先表后里 。如: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若太阳少阳合病 , 少阳阳明合病可合方治疗 。主要有柴胡桂枝汤证和大柴胡汤证,如: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未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三阳合病治从少阳者 。如: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三阳合病,未经误治,津液尚未虚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单一病位的辨析较为简单,涉及多经合病或并病时,仲景确立了大致的治疗法则。但临床实际较为复杂,当灵活应对。当多经病症同时出现时,建议先处理主要矛盾,即哪经主证明显取哪经治疗为主;若难以明确孰经为主孰经为次,则选合方进行治疗。
第四步:辨兼夹病邪(病邪分阴阳)
通过前三步辨证分析,已基本明确某一急症的核心病机,并能列出相应治则、治法和方药。但临床疾病常合并有其他病理产物而致病,此类病邪有的是原疾病的正常病理产物,有的病邪潜藏在患者素体自身。病邪,或因于外感,或因于内伤,或因于情志等。兼夹病邪的辨识,除通过典型症状外,也可以通过触诊或现代理化检查进行识别,如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肠道积气或积粪者,如胸、腹水,如血管内瘀血形成等。
如果将此类病邪进行相应分类,主要有气、火、湿、饮、痰、燥屎、瘀血等。临床辨治中,除抓住主要病机还应辨明兼夹病邪,并选择合适方剂加减治疗。张仲景在经方的辨证应用中,出现兼夹病邪时,以经方加减治之,并有一定规律可循。如小柴胡汤证中见水饮咳者,常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厚朴杏仁汤证中见气机郁滞而喘者,加杏仁、厚朴;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中见气滞腹胀者,重用厚朴;因于水饮兼见眩晕、心悸、水肿、小便不利等,多重用半夏和茯苓等。
除以经方加减进行治疗,病邪重者还可进行经方合方治疗。如因气滞而出现“四逆”、腹胀、手脚冰凉者,合四逆散;如下焦瘀血者,根据严重程度加桂枝茯苓丸、抵当汤(丸);如燥屎内结者,合承气汤;如热扰胸膈者,合小陷胸汤等。
总之,通过以上四步法可对常见急症进行病机及兼夹病邪的识别,依据病机灵活应用经方进行加减治疗各类急症,临床应用中也可不拘泥于此四步先后,熟练者可快速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立法组方,达到治疗之目的。
[1]王永炎.易理医理相通气运学说之渊薮——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的感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11):965-968.
[2]李亚飞,张其成.意象的世界:(黄庭经)的医易思想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6):3071-3075.
[3]罗浩,于红,熊益亮,等.历代易医代表性实践方法探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2):539-541.
[4]张阳,李军祥,陶国水,等.(易氏医按)五运六气临证治验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0):6075-6077.
[5]齐磊,刘志超,张其成.(万氏家传养生四要)医易思想探析[J].中医杂志,2019,60(01):88-90.
[6]张煜,李傅尧,李峰.基于(道德经)的中医精神养生健康人格体系的构建[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08):1634-1635.
[7]戴晓辉,单凯,李琬瑜,等.从小补肾汤浅析(辅行诀)中道家术数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20):13-14.
[8]李宝金,李桃花。金元医家窦汉卿与道家关系探讨[J].中国针灸,2020,40(02):221-225.
[9]林合华.先秦道家“自然”观念与(黄帝内经)的医哲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9):4395-4398.
[10]何潞潞.(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3,(06):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