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开篇以太阳病为首,且内容最多,除中风、伤寒等证型外,其变证之广、治法之精细,在六经病中均是首位。从古至今,有关太阳病的含义,论述颇多。有从经脉立论者,有从营卫论证者,有从脏腑论证者,各家著书立论,开篇列案以求证治,为中医学者从多角度理解太阳病提供了不同维度的指引。结合中医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中华文化思维来理解太阳病,在一定程度上融合文化及医学理论或有不同体悟。
(易经)中以“
”代表阴,“
”代表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分别用太阴、少阳、少阴、太阳来表示四象。“太,大也”,在四象里,太阳即阳最多,也可称为老阳。太阳为阳中之阳,为巨阳。古人在“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太阳居高位,遥不可及,且是地球热量最直接的来源。太阳阳热居外,“天包载万物于内”。
(黄帝内经)所言“阳者,天气也,主外”“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肤表而统荣卫”“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等,均是(黄帝内经)太阳主外、主表的阐释。人与自然相应,太阳的阳气巨大且旺盛,故能发挥主表、卫外的功能。
在自然界,太阳的光热为万物提供能量。“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类经附翼))太阳通过宣通的能力将能量进行传输而发挥功能。古人秉承道家思想认为,人亦为一小宇宙。“人法自然”,人体在“一息真阳”的温煦、助养下,通过吸收自然之气,与水谷精微相合,助养化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成“形而下”之形;同时形成宗气、卫气、营气等发挥“形而上”的功能。诸气虽由一气所化,然功能各异,卫气即是人体太阳之气。太阳之气通过卫气行于脉外,实现太阳主表的功能。因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卫气表现为“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的功能。卫气充足“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当人体体表受邪而发生太阳病时,卫气最先发挥抗邪的功能,当正胜邪负、阴阳自和时,人体则安。当正不胜邪,卫气受损时,则出现恶风、恶寒、汗出等症状。
如前所述,当人体机体受邪时,卫气最先发挥卫外之职,力求抗邪于外。在与邪气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卫气的消耗是由营血来进行补充。正常情况下“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之气周流全身,共同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营卫之气可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当人体感受风之阳邪时,风性主动,善于疏泄。当卫气不能战胜风邪且耗伤太过时,则毛孔开阖失司而汗出;营血作为卫气的重要补充,一方面营血趋于脉外补充卫气,一方面又因属阳之卫气失去守阴与内的功能,则表现为自汗出。
“脉浮”为太阳病提纲的主证,也是对病机的描述。从(易经)象比类到(黄帝内经)阐释了太阳主表的理,当“两虚相得”发生太阳病时,则最先表现为“脉浮”的象。(脉经)云脉浮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浮出提示机体正气鼓动于外,抗邪于表的病机。表者外也,一切发于外,现于表的病变均可从太阳病论治,如麻桂各半汤证之身痒,对应现代疾病名如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太阳为巨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阴阳,唯有“刚柔相推”,使“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素问))方能生万物。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天地阴阳之交感以气为介,以气为化。然天地之气虽分阴阳,实为一耳。天地之气,春生冬藏,如环无端。“天地之间,动静之为者,无非气也;人身之内,转运升降者,亦气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天人相应,人以气为主,气息不运则神机化灭。苍天之气居上,当以清净为用方能“阳气固”。
人身之气由肺所主,阴阳之气也应时时交感,在天之气化为津液如“雾露之溉”洒陈五脏六腑。肺主一身之气,为“五脏六腑之盖也”。“阴成形,阳化气”,卫外之气由肺所主,卫外之形皮毛与肺相合,即(素问)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这也是肺主表的原因。当出现外邪从外侵犯人体发生太阳病时,在外之邪合于在内之肺而出现喘、鼻鸣。
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之通道,(灵枢)中描述经脉的功能为“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经脉的作用为“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对人体生理具有统领作用。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可不通”经脉之理。(黄帝内经)所载分属太阳的经脉为膀胱经及小肠经。(黄帝内经)言“背为阳,腹为阴”,膀胱经及小肠经均循行于人体阳面。足太阳膀胱经,最为表浅,主一身之表。寒邪侵袭人体,太阳经脉受邪则头项强痛、体痛。
月落日升,昼夜更替,在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中,呈现了自然阴阳之气的消长转化。以天为象,四季中因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最多属火。一日之中,午时太阳射到地面的最为强烈,亦为阳中之阳,即太阳。然阳气消长非一时而发,而是阴阳此消彼长的过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伤寒来苏集)(柯韵伯)亦云:“巳未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人体在一天当中的阴阳之气也随时辰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消长,(素问)中记载:“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即巳至未时人体阳气最旺盛。当发生太阳病时,虽然疾病的发生、转归“多以旦慧、慧安、夕加、夜甚”。但当“脏独主其病”时,太阳相对应的时间也是疾病高峰之时。临床上可见太阳病以上午至中午发热最为多见。当疾病趋向于好转之时,人体的太阳经气借助巳至未时大自然阳气最盛之时而祛邪于外,而出现“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的规律。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指出气含阴阳,清浊相混,清则浮升,浊则沉降是自然之性。升为阳,降为阴,“阴阳者,升降之道路也”。左升右降,阴阳与五行相合,金、木、水、火分列四方,木升金降,则“水火既济”,生化不息,四季交替,日夜轮回,如环无端,土居中央为圆运动之轴,是气机运动的枢纽。(黄帝内经)将人体五脏、五味等与五行相应。中医认为,人体气机运动与自然相应,乃是一圆。肝木升发,肺金降藏,脾胃分列阴阳之土为轴。如(素问·水热穴论)云:“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为阳春升发之始,为万物生化之源。
卫外之气需由肝之升发方能化生有源,抗邪于外。肝主卫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从卫气生成方面来看,卫气源于水谷,而“食气入胃”后,要“散精于肝”才能“输精于皮毛”。从卫气升发起点来看,“卫出于下焦”,下焦乃肝肾所主。全身之气的产生,都源于元气。肾中元气升发,开合有度,需依赖于肝之升发。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肝为肾行其气。”肝为刚脏,是将军之官,与卫气慓疾滑利的特性以及“卫外而为固”的功能符合。最后从卫气气机方面来看,卫气从下焦不断向上向外的运动,靠肝主升发来完成。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太阳为四象之一,也称老阳。太阳为阳中之阳,为巨阳。天圆地方,天尊地卑。太阳居上,主外;苍天之气当清静,与地气交互方能生万物。天人相应,肺为华盖,如“天包载万物于内”。太阳之气由肺所主,太阳之表与肺相合,太阳之经隶属膀胱。“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太阳病,或伤于风,或伤于寒,均为在表之疾,当以汗而解。发汗之品,以升发为用,“以类取象”,五行、五色应五脏,桂枝、麻黄借助肝之升发,以奏发汗之功。
无论天地之气还是人身之气,均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阳明主阖,以清降为顺;阳明主里,与胃土相应,以通为用。主阖之气机逆乱则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胃土为腑,受邪则胃家实。阳明属燥金,燥不胜湿而发黄。治当以通、降为本,以复元中气。
如果以三分法来认识气机运动,则开、枢、阖是一元之气、阴阳之气的气机运动方式。古人认为,无论是升发、温热之阳气,还是敛降、寒凉之阴气,其气机运动均处于不断地循环、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以阳气为例,当阴极之时,则“一阳”生,表现为由阴向阳转化的枢机,即少阳主枢;当阳气不断得到滋助,呈现阳气最为旺盛之太阳时,其气机则表现为以升散、开发为主的状态,即太阳主开;当阳气至盛,其开的气机运动到达极致,此时一阴生,阳气气机则表现为以闭合为主的状态,即阳明主阖。阳气闭合乃阴生之根。如此循环,不断转换。古人将此气机运动比喻为橐籥,橐籥是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装置。正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这也正与岐伯解释阳明乃“两阳合明”一致。
天地之气,可“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天地之气交感,升降浮沉中,季节交替。四季轮回,如圆无端。人体也是一小宇宙,在人体气机圆运动中,气机之升、降、浮、沉分别与五行、五脏之木(肝)、金(肺)、火(心)、水(肾)相应。在此圆运动中,土居中央如轴列为阴阳,是人体气机运动之枢纽。(黄帝内经)认为,土乃胃也,与阳明相应,也即“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胃居中焦,属里,阳明属胃,亦主里。胃为阳土,脾为阴土,互为表里。“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素问))
(伤寒论)阳明病提纲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此胃家不止为胃,也包括大肠、小肠,(黄帝内经)载:“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大肠、小肠均主食物及水液消化吸收,均为在天之气所生,气机以降为顺。因“胃家”均为六腑,以通为用,当人体发生阳明病时,主要表现为胃家受无形邪热或有形之邪阻滞,通降气机不利而表现为腹满而喘,发热汗出,或大便硬而谵语等。
人体气机乃一圆运动。左升右降,阳性直上,阴性直下。阴阳交合,彼此相随而成一圆运动。用三分法来认识阳气时,阳明实为一种阳极转阴的气机运行状态,也即阳明主阖,以降为顺。然阳明之性为两阳相合,阳主热,主动。当阳明受邪,主阖之气机逆乱时则表现为气血亢盛,自里而外的亢奋状态,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当人体津液未伤,内里亢盛之阳热则蒸腾津液外泄,表现为汗自出,或濈然汗出。
中医经脉命名充分借助了阴阳三分法。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可反映人体处于疾病中的状态,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是沟通人体上下、脏腑内外的重要通道。阳明经脉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沿上肢外侧上行,过面颊,挟口及鼻孔;“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后至额前,并循腹、胸部,贯穿全身。(医宗金鉴)中指出葛根入阳明经,可治阳明病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同时足阳明经病时,除表现腹满痛等胃家实症状外,还常因阳热过盛而热扰心神,出现“病至则恶人与火……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灵枢))的神志改变症状;以及“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等临床特征。
西周已使用时辰制,与地支相配一天分为十二时辰。“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提示阳明经气在一日内相对旺盛时间为申至戌。当正胜邪负时,申至戌时则为阳明病欲解之时;当邪盛于内时,则呈现“脏独主其病”,阳明相对应时辰也是疾病高峰之时,表现为日晡潮热。如(伤寒贯珠集)所述:“申酉戌时,日晡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晡。阳明病解,亦于日晡。则申酉戌为阳明之时,其病者,邪气于是发;其解者,正气于是复也。”
中医认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人身之中气即脾胃。胃为阳土主降,以燥主令;脾为阴土主升,以湿主令。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虽然阳明以燥主令,然李可认为“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黄元御(四圣心源)中也指出:“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因此,临床阳明病表现为燥湿相扰,湿热不得外泄而无汗、身黄等发黄症。
阳明主燥,以阳热为用方能腐熟水谷。然而当存素体胃阳不足,或入里之病邪较重时,则表现为与亢奋或燥化特点相反的病机状态,即中风和中寒。风为阳邪,伤胃阳之势较弱,故阳明病中风后仍能食;寒为阴邪,寒伤阳,素体胃阳不足,燥化无力,两虚相得致腐熟无权则不能食,甚者水谷不别,水饮不化则小便不利,饮停中焦,饮水则哕,或上逆致眩、致咳等诸多变证。
阳明气机当以清降为顺。当邪气或从太阳、少阳传入阳明,或为正阳明发为阳明病时,其热证表现为气机亢奋、燔烁状态;热势偏上,侵扰胸膈者,治当清宣胸膈郁热,拟栀子豉汤主之。栀子味苦寒,色黄,亦得金色,为阳明之药,专清阳明热气;合苦、辛、凉之淡豆豉,除烦,宣发郁热。实热重者,镇以西方白虎,方中石膏为(神农本草经)之中品,其味辛性微寒,其质重色白,擅能清肃过于升发之热势,使气机恢复收敛之势而主治阳明热证,及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诸症。
阳明实证为腑气不通,积滞壅塞化燥阻滞气机,胃腑不通则满痛不止;“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化燥,伤津、耗气;甚则扰乱心神、迫血动血。欲降如夏日之炎热火势,唯有釜底抽薪,折热势之源方能使气机归于敛降。虽为阳明实证,然热与实各有偏甚,三承气各司其职。方中大黄,得土之正气正色,如将军之勇,擅“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使胃家得通,推陈致新,复归其用;津液得保,气机和顺。
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根于易理;人与天应,求道为旨。阳明病势如火热之势燔灼津血,惊扰神明;或燥湿互结,熏蒸内外;或中阳不足,失于受纳。虽症状各异,然气机逆乱为要,治当复其气机运动,以归其圆,方能保全津气以防“神机化灭”。古之三分法以定阳明之气用,阖阳敛降方能助阴生长。天之气机升降收藏,如环如圆;人之气机升降有序,“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气机逆乱,病势其众,治求复常,以归阳明燥金之体用。
“少阳为嫩阳,为日之初出,寒留于半表者,不遽散,热出于半里者,未即舒;邪正相争,往来寒热,更实更虚,休作有时”。其疾病状态变化多端,如(伤寒论)所述之“寒热往来”,及小柴胡汤证中的七个或然证。人与自然相应,以人为“象”,结合四象观及“少阳主枢”认识人体,可解释少阳病主证及特点。
(易经)中以“
”代表阴,“
”代表阳,以“
”代表少阳。少阳为两仪之阴生一阳爻而成。在四象的基础上,阴阳交互为用。象不同,少阳含义有异。少阳与太阳、阳明相对,为一阳,是稚阳、嫩阳、弱阳,其所化之“火”亦为“小火”。春季乃一岁之首,阳气始发,阳气始动,故四季之春属少阳。(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以风气当令,木旺于春,肝属木,风气通于肝。“肝者,……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升,肝气内变。”肝与胆互为表里,因此,少阳病多与肝、胆有关,与少阳相应之春季应注重养护肝、胆之木气,防止过度升发或受寒邪所伤。临床上,多种与肝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于春季多发。
(黄帝内经)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虽然后世对仲景论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也颇有争议之声,但如果以表里病位来阐述病之阴阳则可充分体现其“中风,往来寒热”的主要特征。正如黄元御在(素灵微蕴)所言:“少阳居二阳三阴之中,半表半里,午后阴长阳消,阴盛而侵阳分,表闭而寒来……胜复迭乘,则往来寒热。”
开、枢、阖是一元之气、阴阳之气的气机运动方式。“一阳”生,一阳即为由阴向阳转化的枢机即少阳主枢。以内外分阴阳,内外之通道属少阳。内外和表里同属病位范畴,外为阳,内为阴。人体气血运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昼行于阴,夜行于阴,但为一气耳。取象比类法认识人体内外,则沟通内外并处阳位之通道则属少阳,如咽、耳、目、口、鼻等。经方大家胡希恕亦指出少阳病易在孔窍部位发生病象。结合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及(伤寒论)提纲证里所言“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即为明示。
(黄帝内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伤寒论)亦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由此可以看出,少阳乃阴阳之交界,也即“少阳主枢”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言“背为阳,腹为阴”,“少阳主枢”,胸背交界之胸胁乃为阴阳交替之“枢”,胸胁即为少阳。经脉循行路线中,足之三阳经及阳经之海的督脉经分布于背部,阴经经脉和任脉经过腹部,胸胁部位则是足少阳胆经所循部位。因此,当少阳病发作时,常伴有(伤寒论)记载之胸胁苦满、胁下满痛等症。
(黄帝内经):“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胆为六腑之一,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特性,同时胆又为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胆在形态上具有与腑相似的特点,但在功能上具备脏之藏而不泻的特性。因此,胆的生理特性为泄中有藏、阳中有阴,胆所处位置亦为腹(阴)背(阳)交界之胸胁,故胆属少阳。同时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因此少阳病时常伴有“心烦、胸中烦、嘿嘿不欲饮食”,甚或出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之胸满烦惊、谵语。同时也可影响腑而现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和脏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夜为阴,昼为阳。昼夜更替,月落日升,自然之气呈现消长转化。人与自然相应,人体阴阳的消长如(素问)所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阴中之阳即少阳。西周已使用十二时辰制,鸡鸣之时,天色由暗渐明。王安石(登飞来峰)云:“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平旦为太阳露出地平线,万物开始蠢蠢欲动。鸡鸣至平旦为阳气萌动,阴气渐消之时。在疾病发生、转归方面,百病也“多以旦慧、慧安、夕加、夜甚”。少阳病也常因得自然之气相助而有向愈之势。正如(伤寒论)所述“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但当“脏独主其病”时,少阳对应时间也是疾病高峰之时。中医将小儿喻为“少阳”之体,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有若草木之萌芽,娇嫩畏寒”。临床上小儿发热也以寅至辰时为多见,成人患少阳发热亦然。
经脉为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系统。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之通道,正所谓为“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同时,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灵枢)中描述经脉的功能为“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由此可见,经脉对人体生理具有统领作用。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可不通”经脉之理。(黄帝内经)所载分属少阳的经脉为胆经和三焦经。在手足少阳经在循行路线上,其主要特点为走孔窍、布胸胁、入胸中、散心包、循肢侧。结合胆和三焦的生理功能,此特点高度概括了少阳病以孔窍、胸胁病变为主证,以寒热往来为发热特点,兼见情志、水液、气机等功能紊乱而表现为多个或然证的病机特征。
在治疗方面,因少阳为弱阳、小阳,治疗少阳病忌用汗、吐、下之法,当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和解之法为准绳,防止出现“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小柴胡汤中寒热并用、去滓再煎也是和解之法的重要体现。因少阳主枢的气机特点,导致少阳病兼夹证多现,小柴胡汤加减中有七个或然证,每证均有对应方药加减和禁忌,充分体现了少阳病治法和经方应用的灵活性。
医易同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与自然相应,人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医当“察色按脉,先辨阴阳”,方能“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少阳乃四象之一,以宏观为象,少阳为阴阳交替之界;“道法自然”,以人为象,少阳病在病位、病性、转化等方面亦提示为阴阳出入之界,而并非只是胆经病。少阳为弱阳,少阳病表现多在提纲证之基础上合并多种兼证。临床上,以阴阳为纲,以少阳病为切入点,辨识病机,辨明病性兼夹,可有效发挥经方作用。
(黄帝内经)根据阴阳数量的多少,把阴阳分为三阴三阳。关于三阴的描述:一阴,厥阴也;二阴,少阴也;三阴,太阴也。三阴者,其数为至阴,其象为“
”坤。(周易)彖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至阴至柔,以“厚德载物”为核心,能承载万物。坤为纯阴之象,其性柔顺,承受“乾”健之气为万物资生之源泉。因其宽厚,无物赖其资生。坤其德在时间上无穷无尽,在空间上广阔无边。世间万物无不蒙受坤之恩而生。(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如前所述,太阴者为三阴,为至阴,其象为坤。坤其体为阴为至柔而顺,其用为动,方能现刚而资万物。(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愿闻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阖、枢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三阴三阳气机的概述,三者缺一不可。开、阖、枢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自然规律及所有生命存在的根本。
太阴主“开”,一方面可使阳气内入转为收藏,另一方面是向外宣发布散的作用。气机以向外向上之升发为顺。生理上,属太阴之肺主一身之气,主行水,主宣发与肃降;脾主运化津液,主升清,二者共同配合,行气化湿。同时,随着太阴开的过程,阳气潜藏,以暖土温水,使土不湿而水不寒。乾为天,坤为地、为土,“土爰稼穑”。土具有载物、生化、收成的特性。脾胃具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
阴阳表里具有相对性,虽言阳主外,阴主内,然如张景岳所言:“此总三阴为言,亦有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亦与三阴之义同。”“开”是经脉相对位于人体浅表的部位,和外界的联系更为接近,因而也有开放的作用。太阳为表,太阴为里中之表,俱属于开。太阴为里中之表,在(伤寒论)中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的相关论述。
太阴属肺脾二经。(灵枢·经脉)中记录有太阴两条经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的运行加强了内脏与四肢的联系,充分体现了脾主四肢的生理功能。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虽太阴为至阴,其体为三阴,然其用为开,如肺主通调水道,运行体内水液于周身肌肤;脾主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吸收并转输到全身脏腑。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亦为一小天地,脾胃于五行中属土,在人体中治理中央,养育四旁。不独主时,旺于六月长夏和四季末各十八日。
太阴为至阴,其病理性质为里虚寒证,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很容易变为全身性虚寒的少阴病。太阴不开则水谷不能运化,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太阴开太过则表现为下利、便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也道出了脾气不升而发泻泄的病机所在。若“开”机太过,则产生吐利;“开”机不利,胃行津液功能不畅,则导致脾约证;转输不利,则寒湿发黄。从太阴之肺脾功能来看,肺为华盖,主治节。其功能在于宣发肃降,上输皮毛,下通水道。而升降之中,又以宣发为要。外邪侵犯,首先犯肺。肺气不宣,则卫表不固,而见表证。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饮食入胃,经脾土运化,变成水谷精微,通过脾的升清散精,上归于肺,与天地清气相合,奉心化赤,变生气血。故气血生成,津液布散,都离不开脾的运化水谷和升清散精功能。饮食所伤,首先犯脾。脾气受损,则出现泄泻等症。太阴功能的健全与否决定于脾的功能健旺和中气的正常与否。若脾气衰减,升发乏力,阳根乏源则发展为虚寒的少阴寒化证。肺合皮毛,若手太阴肺“开”机不利,则主要表现在太阳病中。
(伤寒论)中言,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同时因太阴主表,当受风邪侵扰出现太阴中风时,治当以桂枝汤发汗而解。后世“脾胃论”认为,若太阴“开”机不利,阳热不潜,阳热可化为浮游贼火,且火不生土,治当健脾除湿,以助太阴“开”机,可选李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系辞)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在太极图里,少阴为上阴下阳,卦象为
,为阴极阳还的时候。在五运六气里,少阴被论释为标本异气,即标为少阴,本为君火,中见太阳,少阴君火主春分后至小满前。少阴上阴下阳,含水火阴阳之气,为精之处。
有关少阴主枢自古至今阐述者颇多。(说文解字)中“枢”为“户枢也”,也就是门户的转轴,是门开合状态的关键点,枢为轴,无轴或轴失灵则影响门的开合状态。少阴位居厥阴、太阴之间,为三阴之枢,乃从阳入阴、从阴出阳之所。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少阴主枢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少阴枢为里之枢,此枢机真阳藏于坎水中,真阳足则升,能交通心肾之火,是人生长立命之根本,也是人体生死之枢。②少阴之枢为枢转藏在肾阴中的真阳得以温升,少阴是代表阴转阳的变化。③少阴肾是藏阴精之所在,通过太阴脾、肺开以纳阴到少阴肾,少阴在阴精的收储与释放中处于中枢的地位。④“少阴为枢”体现的是阴阳相随,水火既济。少阴为水火之脏,包括心肾。肾水要上承于心,心火要下交于肾,人体才能保持阴阳平衡、水火既济。⑤从“六经病欲解时”来看,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少阴与少阳主枢相应且是接续的,是人体气机流注一周之枢机。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生理方面,太阳膀胱之气,根于肾。膀胱主藏津液,其津液循环、代谢须赖肾阳的温化蒸腾,经三焦达体表,其阳气即随足太阳膀胱经运行周身,温煦肌肤,润泽皮毛,滋养腠理。(灵枢)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太阳主表的功能,与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只有少阴阳气充盛于内,太阳始能卫外而为固。经络方面,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各互为表里,经络相互络属,脏腑相互联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又相互制约。
少阴兼水火二气,统心肾二脏,水火二气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肾水上滋心火,转化为热能,心脏发挥其热能,反过来又促进肾脏对于精气吸取、储藏与转化,这就是相辅相成,生生不息。同时,一方面肾水上承,使心火不亢;另一方面,心火下交,能使肾水行而不泛,这就是相制相约。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方可避免病态的出现。
经络方面,足少阴肾的经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循喉咙,系舌本,手少阴的经脉下膈络小肠,因此心烦、咽痛、咽干、下利腹痛等症状,也常是一些少阴经络病。
少阴病提纲条文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阳气衰微,鼓动血行乏力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因此,脉微细主气血两虚。少阴病虽脉为细微,但因其为水火阴阳之气,有从阴化寒和从阳化热的两种证型。少阴病寒则真阳衰微,热则邪热深入,“逆传心包”。寒化证表现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出现恶寒、下利、厥逆等证;热化证表现为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心烦不得眠、口燥、咽痛等。
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方面,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犯人体,首犯太阳。若素体里阳不足,或失治误治,护表御邪功能不足,则风寒之邪可长驱直入而内中少阴。即(伤寒论)曰:“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少阴病,若邪从热化,则可由阴转阳,由里出表,由脏及腑,而出现热入膀胱的见证。“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因主一身之水、火,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少阴病因失治、误治易导致火水不济、阴阳离决,发展成为难治证、不治证或死证,也是少阴主枢,枢机不利,阴阳不相承接的表现。
少阴病的本质是比较严重的阳虚或阴虚,基本治法应当是温阳或补阴。当出现少阴寒化证时,急当温里,治疗用四逆汤,严重时出现阴盛戴阳,则用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等;并有阳虚水泛时,治用真武汤等。热化证为,从阳化热的证候,宜滋阴清热,用黄连阿胶汤;兼见阳明证,病现阴液欲竭者,当急下存阴。同时,少阴病还有许多复杂的兼夹证,寒、热、痰、湿、水气等均可出现,其治法也必须随证灵活应用。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子至寅上为23点至次日5点,此时段为阳气萌动,阳生而阴消,阳进阴退之时,心肾之阳得自然之阳相助则有望邪退病解。
有关厥阴病的认识,历来被医家所重视,但认识上仍存在分歧。多数学者认为厥阴病就是寒热错杂、阴阳失调的一组证候群。正所谓“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若按六经传变规律而论,则厥阴病乃六经病的最后阶段,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其病机的关键在于正气与邪气盛衰。阴进而阳生,则阳气来复,其病当愈;阳气不复,其病危殆。
(黄帝内经)继承和发挥了易学的核心理论,即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机制。三阴三阳中,分别代表阴阳之气的属性和阴阳气的多少。在三阴中,厥阴代表阳气最微弱的阶段,作为阴尽阳生的转折点。厥,(康熙字典)对其的解释是“短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则为寒之极,当阴寒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当阴寒由盛转衰时,阳气也必将来复,转为少阳,也即阴尽终于厥阴,而阳生始于少阳。从卦象上看,厥阴也属于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此阶段阴阳二气均衰微,处于人体生命力最低状态,也是疾病最严重的阶段。
从阴阳消长出发,厥阴当属阴极生阳的状态。三阴病中,病至厥阴时不仅阳气衰弱,而且阴气处于微弱的阶段,处于阴阳两虚的危重阶段。此类危重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表现为阴极阳生,转危为安;反之,则阴阳两竭而分离,走向死亡。因此,厥阴病处于疾病发展的末期。其厥热胜复,是正气极度衰弱,调动人体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生死存亡的斗争。此时,如果正胜邪,则由阴出阳,病则向愈。如果邪胜正,转为厥逆亡阳、亡阴,则阴阳并竭而亡。
有关开、枢、阖中,阳明与厥阴均主阖。如前所述,阳明是两阳合明,是万物发展至两阳合明的阶段,其主阖为阳气应从地表面逐渐敛降之意。厥阴为两阴交尽。厥阴之阖是指正常阴气用事至极,具有阴尽生阳的气化特点,在自然界表现为阳气上升、“少火生气”。若厥阴可以正常“阖”,则阴极生阳,自然界由夜转日。若厥阴失阖,则易出现自然界及人身生机委顿或异常火热之象。
(医宗金鉴)卷八云:“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故其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主其经,从化各异。”三阴病中,“少阴为表、太阴为里、厥阴为半表半里”。根据(黄帝内经)论述,厥阴与其相表里的少阳存在“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的规律。三阴三阳在标本之气从化中有一定规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少阳从本化仍为火,厥阴从中化,中化为少阳之火。由此可知,正常状态下,厥阴功能的正常发挥,即可中化为少阳火,进一步发挥“少火生气”之力,生命生生不息。厥阴从中化为表里的少阳之火如果太过或不及,人体即会患病。太过则为热厥,不及时为寒厥,甚至神机化灭。
厥阴病的脏腑经络定位为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六经皆有虚实寒热,厥阴病亦然。热厥,或是热入心包而神志昏迷,或是热动肝风而痉厥抽搐,或是阴津耗竭,肝失濡养,虚风内动等候。厥阴寒厥,或为寒邪壅滞筋脉,肝寒挟胃浊循经上逆则呕吐涎沫,寒邪上犯巅顶则头等。临床上厥阴病发展至热厥或寒厥阶段多伴有神志昏迷的表现,可以用邪陷心包来解释相关临床表现和病机,这在温病学中表述确切无疑。
如前所述,厥阴处于阴极盛之时。此时,若厥阴可以正常“阖”,则阴极生阳,自然界由夜转日,亦为“厥阴阖,开太阳”之理。而若厥阴失阖,则易出现自然界和人体阴阳厥逆或错杂现象。(素问)厥阴病篇中的主证有二,一为昏厥,二为痉厥。虽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论述,但历代医家均认为厥阴为六经的最后阶段,正邪相争至最后阶段,可以出现两个发展方向,若邪盛正去则亡,正复邪去则生。厥阴为阴之尽,阴尽则阳生。
寒证以厥逆、下利、除中、哕逆、冷结关元等为主要表现;热证则表现为热厥、热利、痈脓、喉痹等症。也有表现为寒热错杂者,或中寒格热,或上热下寒。厥阴病虽有寒极而死的,但亦有一阳来复的可能。阴阳交争,表现为厥热胜复,阳气来复,则阴阳交合而愈,阳气不复,则阴阳离决而死。
病理上表现为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厥阴病,病情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静止的,多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必然发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变化。在证候上表现为厥与热的胜复。在气化方面“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又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厥阴病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病理特点,易见中气之化。厥阴病表现为一阳来复。
厥阴病为两阴交尽,那阴阳胜复定有不同表现,医家张路玉在(伤寒缵论)将厥阴证分为阴进未愈、纯阴无阳、阴阳错杂、纯阳无阴、阳进欲愈五种类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厥阴病的治疗包括温法、清法及和法。温法主要包括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清法主要有白虎汤、白头翁汤;和法主要有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等。但因为厥阴病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阴阳兼顾而不能偏于一面。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均体现了寒热并用的特殊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