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掌握麻黄汤病机、辨证要点。
②掌握麻黄汤适应证。
③熟悉麻黄汤用法和注意事项。
①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③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④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⑤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⑦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⑧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冥,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⑨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刘某,男,50岁。2022年12月28日就诊。
“发热2日”。2日前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热,体温达39.8℃,恶寒甚重,盖棉被仍恶寒、发抖,全身关节疼痛,未出汗,皮肤滚烫。昨开始出现咽痛、咳嗽,无痰。
查体:咽部充血,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白,脉浮紧有力。
患者在冬季受寒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无明显细菌感染,新冠病毒核酸阴性,胸部CT无异常。急诊科医生建议患者考虑中药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经患者同意,考虑予中药治疗以求缓解。
第一步:辨实证(阳证)、虚证(阴证)
患者中年男性,感受寒邪之邪后突然起病、病程短,症见高热恶寒、无汗、咽痛、咳嗽,结合脉浮紧有力,辨为实证。
第二步:辨热证(阳证)、寒证(阴证)
本患者是在冬季感受寒邪,寒邪伤人表阳所致的风寒表实证。寒邪袭表,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故恶寒先出现且症状较重,即使盖被也不能减轻;表寒闭郁,阳气不得宣泄,闭郁到一定程度,则见发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筋脉拘挛,使太阳经脉的气血失和,筋脉失养故见全身关节疼痛。患者诸症均为寒邪束表所致。
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都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是太阳病表证的两个主要的证候,均有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等表证具有的共同特点之外,表虚与表实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汗出。汗出为表虚,无汗为表实。太阳中风证之所以与太阳伤寒不同,是因为感邪之人的阴阳血气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病机变化,出现了表实或表虚的症状。风寒之邪属阴邪,与“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的属性不同。如果认为“风为阳邪”即是阳证、热证,那应该损伤人体的阴气,不会出现恶寒、发热等邪伤卫阳的症状。故本病主要是风寒之邪的寒证。
第三步:辨六经或脏腑(三阳经为阳,三阴经为阴;腑为阳,脏为阴)
第一层:患者为太阳伤寒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总纲领。本病患者见发热、无汗出、骨节疼痛,是在太阳病总纲领的基础上符合“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之太阳病伤寒证。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都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两个太阳病表证,均有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等表证的共同特点。太阳伤寒证之所以与太阳中风证不同,是因为感邪之人的阴阳血气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病机变化,出现了表实或表虚的症状。太阳伤寒,因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故见无汗。而太阳中风,是风邪袭表,卫外失固,营阴外泄,营卫失和,故见汗出。两者的鉴别关键在于有汗无汗。此患者恶寒重而无汗,故辨证为太阳伤寒证。
第二层:太阳病,可以内传少阳,也可以传至阳明。“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提示若太阳伤寒内传阳明,症见阳明腑实证之腹满而喘,为邪气内传壅滞胃肠,浊气上逆所致。同时伴有发热、恶寒,喘而胸满,仍是风寒外束,肺气被阻的伤寒表实证,所以即使见到大便不通的阳明腑实证,仍以解表散寒、开宣肺气治疗为主。目前此患者还未见阳明腑实证,故以太阳伤寒证为主。“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提示患太阳病十日以上,也有外邪已解,但因一时正气未复而嗜睡卧床者,只需要静养等慢慢恢复。如果转变为胸满胁痛者,胸胁乃少阳经脉所经过之部位,即表邪内传入少阳,则应该与小柴胡汤治疗。此患者未见小柴胡汤证的症状,未内传少阳,以太阳伤寒证为主。
第三层:太阳伤寒发汗后,如果表邪未解,邪气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导致太阳蓄水证,症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者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结于膀胱导致太阳蓄血证,症见“其人如狂,血自下”。另外,“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提示如果太阳伤寒,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久出现郁热扰心的烦躁之症,证属外有寒邪闭表,内有郁热扰心。此者感受寒邪初起,邪气尚未循经入腑,未郁而化热伤及脏。
第四步:辨兼夹病邪(病邪分阴阳)
本患者在寒冬季节感受寒邪,属于伤寒病范畴,无明显兼夹病邪。
通过以上分析,本病病机为风寒之邪袭表,损伤卫阳,营阴郁滞所致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太阳经卫表感受风寒之邪,导致太阳经本经之气寒化太过,形成太阳表寒,因营卫充足,所主之卫气凝聚于表,失于温表,感觉异常,恶其有余,故恶寒重,虽盖被仍不能缓解,此为表寒之主症;卫阳闭聚与邪相争而发热,毛孔随寒化闭而不开故无汗;营卫与寒化邪气相争于表而脉浮,寒束而脉紧,因积热而脉数,邪正俱实故按之不弱“脉有力”;膀胱经脉从头下项夹脊,寒束经脉,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外闭卫阳,内郁营阴,使营阴气血凝滞,经脉拘挛,故见体表肌肉乃至骨关节疼痛;因肺主卫其合皮毛,皮毛失宣,卫气闭阻,肺气宣降自然也受影响,故见咳喘。
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麻黄9 g,桂枝6 g,杏仁12 g,炙甘草9 g。3剂。
第1日剂煎煮1碗500mL服药后,患者周身汗出而热退,但仍有怕冷症状。第2日继续服用500 mL一次,已无怕冷症状,全身酸痛缓解,嘱停药。
太阳伤寒表实证,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典型的八个证候,均是由于卫阳被遏,腠理闭塞所致,故治以辛温发汗。故本方以麻黄、桂枝并为主药,祛表邪、通营卫。麻黄辛温发表,主宣发卫阳兼通经脉,其走气分,通营阴则略不足,但加之桂枝走营分,辛温散寒,主温畅营通卫,二者合用以恢复营卫正常宣通畅达的状态,并散寒邪,使毛孔开合复常,积阳宣散,卫气正常出表,发热恶寒除;同时二者皆能宣通经脉,气血营阴畅通,寒散而不凝,故得痛消,后世称二者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主药。杏仁,苦中带甘性温,主下气,与麻黄并用以恢复肺气宣降,故咳喘可安。炙甘草,味甘性平,与桂枝相配,辛甘发散,宣通阳气,并助麻黄发汗。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很关键,即麻黄比桂枝为3:2,当然临床上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而变化,煎出500mL,分3碗,温服1碗,如不汗出或汗出不畅则可继服。考虑仲景用的药量大约是现代的3~5倍,即一两代用3g或者5 g,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煎成1碗服用,以保证药效。服药后需盖被温覆,避风寒。因胃气津液尚足,故不必喝热稀粥,以免鼓动正气发汗过多。余饮食调护注意同桂枝汤,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肥甘、荤腥、厚腻及奶酪腐败恶臭之类的食品。麻黄汤属峻汗剂,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阴虚、阳虚、气虚亏虚、津液亏虚者禁用或慎用。
感冒、流感证见发热、恶寒,全身骨楚,无汗,脉浮紧者;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鼻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证属表寒者;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水肿及其他某些水肿病证属阳水者;皮肤病,如银屑病、荨麻疹等。阴肺主皮毛,麻黄汤具有宣肺走表的作用,故对皮肤病属表寒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