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腰痛

学习目的

①掌握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病机、辨证要点。

②掌握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适应证。

③熟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法和注意事项。

原文

《伤寒论》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病案

张某,男,28岁。2022年11月就诊。

“腰背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患者腰背疼痛半年余,时轻时重,轻时尚可轻微活动,重时俯仰转侧受限,咳嗽吸气引痛,平素动则汗出。近1周受寒后,腰背疼痛加重,伴有发热,时有汗出,腰背怕冷,左腿酸困发冷,饮食、二便正常。既往长期伏案工作。

查体: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象沉缓无力。

辨证思路

(一)四步辨证法

患者青年男性,既往长期伏案工作,久坐而腰部肌肉劳损,加之受凉而发病。患者平素常有腰背疼痛半年余,本次因受风寒后腰部疼痛加重伴发热来我院急诊就诊。患者欲予中药治疗以求腰部疼痛缓解。

第一步:辨实证(阳证)、虚证(阴证)

患者虽为青年男性,此次外感风寒后,脉象沉缓无力,故为虚证。

第二步:辨热证(阳证)、寒证(阴证)

患者腰背部疼痛半年余,遇寒加重,左腿发冷,舌苔白微腻,故为寒证。

第三步:辨六经或脏腑(三阳经为阳,三阴经为阴;腑为阳,脏为阴)

第一层:患者为太阳经脉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总纲领。本病患者表现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背部,风寒之邪客于膀胱经脉,筋脉失养,故见腰背疼痛。若身疼痛伴脉浮者,多为表不解,可再发汗解表;目前患者脉象沉缓无力,说明病情发生了新变化。脉沉主病在里,脉缓主营血不足。故此患者腰背疼痛是汗后损伤营血,致使筋脉肌肤失养,属于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故患者病邪在太阳经脉,汗出恶寒可见太阳中风表虚证。

第二层:太阳病,可内传少阳,也可传至阳明。“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之脉从耳下缺盆行身之侧,可见腰部两侧的疼痛。如太阳之邪内传少阳,少阳受邪,经气不利,会伴有胸胁两侧胀满不适,此患者没有“胁下满”之少阳症状,故表邪未传少阳。如果出现“手足温而渴”,说明邪入阳明、里热渐盛,本案患者口不渴、左腿发冷,故邪在太阳经脉。

第三层:太阳病发汗后,如果表邪未解,邪气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导致太阳蓄水证,症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者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结于膀胱导致太阳蓄血证,症见“其人如狂,血自下”。本患者感受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邪气尚未循经入腑,未伤及脏。

第四步:辨兼夹病邪(病邪分阴阳)

本病患者在秋冬季节交换之时发病,“冬伤于寒,感而即病”,故以风寒邪气为主要病邪。本患者症见左腿酸困发冷,苔白微腻,风寒邪气夹杂有湿邪,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故见下肢酸困,舌苔白腻。

(二)病机

通过以上分析,此患者为太阳病,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太阳经失于荣养所致。患者青年男性,秋冬季节发病。“冬伤于寒,感而即病”,故以风寒邪气为主要病邪。患者平素长期伏案工作,(黄帝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患者久坐伤于气血,故见气血不足,阴血盈亏,故本病患者未经发汗,脉象仍沉缓无力,属素体亏虚之人,气虚则气不摄津故见平素易汗出。本次外感风寒,邪气客于太阳经脉,太阳经脉循行于腰背部,致使经气不畅,气血失和,津液受阻,经脉拘挛,故见腰背疼痛、俯仰转侧受限。风寒之邪伤于卫阳,卫气温煦肌肤的功能失司,故见遇寒加重。由于卫阳被伤,卫外失司,加之风主疏泄,营阴外越而为汗,故见出汗。

(三)治则治法

解肌祛风,益气和营,舒筋止痛。

(四)处方

桂枝10g,白芍15 g,炙草6 g,党参15 g,生姜10片,红枣6枚。7剂,每日1剂,每日2次。

7剂中药后二诊:腰痛较前缓解,汗出亦减,腿仍酸困,脉舌如前,原方再服14剂,症状消失。

(五)方证解析

如素有营血不足者受外寒,初起头痛、恶寒、脉浮,因本有营血不足,遇寒邪阻滞经脉,致气血不通,营血更亏,使得肌肉失于荣养,导致周身酸痛而无力,并且较之前更为恶风,按脉沉而迟缓,当以桂枝汤加益气养营并增强散寒之法,即以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之。桂枝新加汤为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用量,再加人参而成。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重用芍药以增加和营养血之功;加重生姜用量,外则协桂枝有宣通阳气之用,内则和畅中焦,以利气血生化之源;人参味甘微苦,益气生津,以补汗后之虚。诸药合用,可调营卫,益气血,除身痛,扶正祛邪,故有无表证皆可使用。

虚弱之人,平素有阳虚和阴血不足之分。若阳虚而汗漏不止者,则采用桂枝加附子汤;若阴血受损而身痛脉沉迟者,则用新加汤。临床上,凡见由于气血虚损,不能濡养肌肉筋脉所致肢体疼痛及倦怠、懒动、肌肉无力等症,均可用本方加减。本方所治身痛,其疼痛感觉为周身绵绵作痛,酸困的感觉多于疼痛,稍有劳累则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脉多现沉缓或细弱,经年累月不愈。大凡属肢体肌肉筋脉失养之证,应以调和营卫、通调血脉为前提,再配以益气补血之品方能起效。本方运用时,不论有无表证,但见身疼痛,脉沉迟而属气营不足者,均可投之。若未发汗,素体阴虚,外感有汗,身疼痛者亦可投之。

注意事项

仲景当时所用之人参,过度挖掘而几乎灭绝,现在有与之相比之山参,但因为价格昂贵而不能推广使用,一般可看其寒热偏重而用红参、白参、西洋参代替之,或次以党参代替。

现代应用

现代临证,运用本方时,不论有无表证,但见身疼痛、脉沉迟而属气营不足者,均可投之;若未经发汗,素体阴虚,外感有汗,身疼痛者,亦可投之;亦可用于阴阳易、妊娠恶阻、产后高热、产后身痛、经行身痛、不安腿综合征等病症而见本方证者。 hs4fHlliNMkrFk92X/pcVSgDSGG0W3QMsVxS0o7AhJMHFXCwCDLwNwEFfxCW4x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