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掌握桂枝加附子汤病机、辨证要点。
②掌握桂枝加附子汤适应证。
③熟悉桂枝加附子汤用法和注意事项。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将息如前法。
凌某,女,35岁。2020年4月20日就诊。
“产后1个月,自汗不止”。患者现产后1个月,自产后第3日开始出现自汗,遇风加重,目前自汗明显,外出吹风后遍身湿透,无发热,伴有四肢不温,恶风寒,胃纳可,大便正常,小便短少。
查体:唇淡白,心肺听诊无异常。舌淡苔白,脉细。
患者青年女性,产后1个月,出现自汗明显,西医检查均正常,自汗症状无法缓解,遂寻求中医药治疗,辨证如下。
第一步:辨实证(阳证)、虚证(阴证)
患者产后导致急性气血亏虚,卫气虚则自汗不止,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出过多,导致急性的伤阳损液,阳气亏虚导致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故为虚证。
第二步:辨热证(阳证)、寒证(阴证)
患者产后导致急性气血亏虚,汗出过多,导致急性的伤阳损液致阴阳两虚,此患者以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的阳虚为主,故为寒证。
第三步:辨六经或脏腑(三阳经为阳,三阴经为阴;腑为阳,脏为阴)
第一层:此患者恶风寒、四肢不温、脉细,应与少阴阳虚证相鉴别。(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证的四肢不温往往伴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因为此类患者气血亏虚、阴阳两伤为其本,故而导致四肢筋脉失去阳气的温煦与阴液的濡养。(伤寒论)第304条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第305条言:“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证的四肢不温是因为少阴阳虚,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而致身体痛、四肢不温为主,伴有背恶寒不是太阳表证,而是寒湿凝滞于督脉损伤阳气所致。其脉象沉,也是少阴阳虚无力鼓动的原因。本患者因产后急性气血亏虚,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导致自汗,汗出太多而至伤阳损液,阴阳两伤的局面。伴有恶风寒,是因为过汗伤阳,表阳虚弱,腠理不固,不能耐受风袭的缘故,故还是急性表阳虚为主。故辨证为太阳表虚中风证。
第二层:太阳病,可以内传少阳,也可以传至阳明。“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提示我们,太阳伤寒如邪入少阳化热,热郁胆腑形成胆腑热实证,也可以出现汗出不止,但同时伴有发热、心下痞硬、呕吐等胆腑实热的症状,此患者没有相关临床表现。“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指出,如果太阳经邪入阳明,阳明胃经邪热弥漫周身,充斥内外,里热逼迫津液外越,也可见大汗出,同时腠理开泄,不胜风袭,故有“时时恶风”之证。但阳明经证还伴有口渴、心烦、发热等里热实证,此患者无以上诸症。故患者以太阳经病为主。
第三层:太阳病发汗后,如果表邪未解,邪气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导致太阳蓄水证,症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此患者有小便短少的症状,是因为患者汗出过多伤阳损阴,加之气血不足,化源不足,气化失司所致。或者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结于膀胱导致太阳蓄血证,症见“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本患者小便短少,但未见瘀热上扰心神的躁狂之症,故邪气以客于太阳经为主,尚未循经入腑,未损伤脏。
第四步:辨兼夹病邪(病邪分阴阳)
一般而言,四肢拘挛者,多为寒邪伤经所致,因寒主收引,易致经气不利,并伴有无汗、恶风寒之证,但本病却见汗出。由汗出、恶风可知本病属太阳中风证,以风邪侵袭太阳经脉导致经气不利所致。当风邪与其他邪气协同致病时,应根据其协同之邪来分析其属性,而不能单纯指风为阳邪。比如风寒、风湿,其性属阴;而风温、风热,其性属阳。本病患者在春季发病,故以风邪为主要病邪。
通过以上分析,此患者急性气血亏虚,卫阳不固,为风邪客于太阳经脉导致太阳中风表虚证。患者中年女性,春季发病。(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阳气初升,本应该在春天顾护阳气,但患者在此时生产并导致急性气血亏虚。(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患者急性气血亏虚,卫气虚则卫外功能不足,肌表失于固护,汗孔开合失司导致自汗出。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是阳气蒸化阴液而成。患者汗出过多导致伤阳损液,阴阳两伤。此外,汗出过多损伤卫阳,卫阳虚弱,腠理不固,不能耐受风邪,故见恶风寒;风主疏泄,卫阳不固,故遇风自汗加重。汗出过多,气虚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小便短少。四肢筋脉失去阳气的温煦与阴液的濡养,导致四肢不温。唇舌淡白、脉细均为急性气血亏虚之症。
益气扶阳,敛汗止漏。
制附子10 g(先煎),桂枝9 g,白芍9 g,生姜10 g,大枣10 g,北黄芪30 g,炙甘草10 g。7剂。
嘱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7日后自汗明显好转,肢温,在服用1周后自汗止。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意指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症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太阳病可因发汗太过,致肌表卫阳虚损,腠理不固,使漏汗不止。本病是由于急性气血亏虚导致的卫阳虚汗漏证。(黄帝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汗出过多,阳伤阴损,使四肢失之阳气温煦,筋脉失之阴液濡润,故四肢不温,微急,难以屈伸。
本证为卫阳虚弱,表邪未解,汗出过多导致阴阳两伤。治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回阳,固阳以摄阴。本证气血亏虚,阴阳两伤,为什么只取扶阳解表而不去补阴补血呢?这是因为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阴液虽有损伤,但阴伤缘于汗泄,汗泄缘于阳虚不固。而扶阳就可以固表,固表可以敛汗,敛汗就可以摄阴。阳生则阴长,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阴液就可以自行恢复,此为固阳摄阴之法。正如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所云:“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此外,桂枝汤中有芍药、大枣和炙甘草,酸甘合而化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助阴的效果。
桂枝加附子汤用于治疗阳虚外感,也用于治疗阳虚汗漏。临证若汗漏严重者,可加五味子、龙骨、牡蛎;若卫阳虚甚者,可重用附子;若伴卫气虚者,加黄芪、白术;若阴津亏损甚者,重用芍药。
本方临床用于治疗阳虚感冒,阳虚汗证,膀胱虚寒、约束无力的遗尿,阳虚型更年期综合征,心阳不振,气虚血瘀型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