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桂枝汤治发热

学习目的

①掌握桂枝汤的条文、主症。

②掌握桂枝汤的病机、辨证要点。

③熟悉桂枝汤用法和注意事项。

原文

《伤寒论》

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③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④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⑤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⑦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⑧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⑨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⑩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⑪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⑬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⑭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5)

⑮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⑯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⑱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⑲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5)

⑳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疾,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㉒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㉓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病案

张某,男,46岁。2022年12月14日初诊。

“发热1日”。昨日起病,恶寒发热、体温最高到39℃,咽痛明显、头痛、汗出,口服布洛芬退热时汗出更明显,无明显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呕吐,无胸闷气喘。追问病史,患者平素易劳累后出汗。

查体:咽部无充血,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白,脉浮数。

实验室检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辨证思路

(一)四步辨证法

患者因感染了新冠病毒,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今无明显细菌感染,胸部CT无异常。建议患者考虑中药治疗以改善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经患者同意,考虑予中药治疗以求缓解。

第一步:辨实证(阳证)、虚证(阴证)

患者中年男性,感受疫毒之邪后突然起病、病程短,症见高热恶寒、咽痛,结合舌苔脉象,辨为实证。

第二步:辨热证(阳证)、寒证(阴证)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相对,都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是太阳病表证中表虚与表实的两类不同证候。除了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等表证具有的共同特点之外,表虚与表实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汗出。汗出为表虚,无汗为表实。太阳中风证之所以与太阳伤寒不同,是因为感邪之人的阴阳血气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病机变化,出现了表实或表虚的症状。风寒之邪属阴邪,与“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的属性不同。如果认为“风为阳邪”即是阳证、热证,那应该损伤人体的阴气,不会出现恶寒发热等邪伤卫阳的症状。故本病主要是风寒之邪的寒证。

第三步:辨六经或脏腑(三阳经为阳,三阴经为阴;腑为阳,脏为阴)

第一层:患者为太阳中风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总纲领。本病患者见发热、汗出、头项强痛,在太阳病总纲领的基础上符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之太阳病中风的证候。

第二层:太阳病,可以内传少阳,也可以传至阳明。“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说明太阳病感邪三日,邪气可传入阳明经见脉洪大之象,此患者脉象浮数,不符合阳明病证脉象。少阳病也见发热恶寒,但其发热为“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如果邪入少阳,正邪交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故见寒热往来,此患者为高热恶寒,未见寒热往来。故本病以太阳病为主。

第三层:太阳病发汗后,如果表邪未解,邪气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导致太阳蓄水证,症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者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化热,与血结于膀胱导致太阳蓄血证,症见“其人如狂,血自下”。后者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过多,损伤津液,至“胃中干”。本患者感邪初起,无邪气循经入腑,也未损伤到脏。

第四步:辨兼夹病邪(病邪分阴阳)

本患者在寒冬季节感受疫毒,本属于温病范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如感受温热之邪,起病即有热盛之象而见发热,温为阳邪,故不恶寒。本患者在寒冬季节感受疫毒,加之平素体虚易出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汗出”为主症,故以风寒邪外束为主。

当风邪与其他邪气协同致病时,则应该根据其协同之邪来分析其属性,而不能单纯指风为阳邪。比如风寒、风湿,其性属阴,而风温、风热,其性属阳。伤寒病虽然以“冬伤于寒,感而即病”为主,但是四时之中,风气皆存。挟寒之风,便为寒风,故风寒邪气常常协同致病。在讨论邪气属性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认清邪气所致疾病的性质,以便为明确治疗立法提供依据。譬如风寒、风湿,其性属阴,故其病之治当以辛温、辛热为法。风温、风热,其性属阳,故其病之治当以辛凉、辛寒为法。如果邪气之属性与所致疾病之治疗立法无关,则无所谓其属阴或属阳。

(二)病机

通过以上分析,本病为风寒之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之太阳中风证。风寒之邪伤于卫阳,邪正相交,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并呈现出病理性的亢奋,故见发热。风寒之邪伤于卫阳,卫气温煦肌肤的功能失司,故见恶寒。太阳经脉循行于头、项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见头痛。太阳经循行至咽喉,故见咽痛。由于卫阳被伤,卫外失司,加之风主疏泄,营阴外越而为汗,故见出汗。

(三)治则治法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四)处方

桂枝9 g,白芍9 g,生姜6 g,炙甘草6 g,大枣4枚,清半夏9 g。3剂。

复诊:热退,自觉头晕,不思食。处方:上方减清半夏,加炒麦芽9 g,3剂而愈。

(五)方证解析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证的汗出、脉浮缓,既能揭示营卫不和,卫强营弱的病机,又能区别于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证,这里所体现的太阳表虚证,只是与太阳伤寒的表实证相对而言的,并非真正的虚证。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是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是阴弱。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脉浮缓的一个具体描写。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说明中风的发热和汗出都比较快,和伤寒阳气闭郁以后的发热不同。阳浮就是卫分受邪,风阳并于卫阳,所以发热。卫强,卫有风邪而强,营阴得不到卫的保护而外越,加上风阳之邪的开泄,所以在发热的同时伴出汗。从描述中又反映出太阳中风的发热、汗出是有次第先后之分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微恶风寒的互辞。太阳中风发热汗出以后,毛窍开泄,会出现微恶风寒。“啬啬”指怯冷貌,是对恶寒的形容。“淅淅”是形容恶风的程度就像冷水浇身一样。“翕翕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虽然发热快,但是热在表,不是蒸蒸发热,而是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所以叫翕翕发热。鼻鸣干呕,风邪上行,影响肺胃,肺气不利就会鼻鸣,胃气上逆就会干呕。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汤主之。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方中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发汗解表为主药;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且可阻止桂枝以防发汗太过而伤阴。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助桂枝以辛散卫分表邪。大枣助芍药养营,姜枣合用,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合用,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注意事项

本方服用过程中不宜过汗;汗后病不解,表证仍在,还可再次服用桂枝汤;如果汗出过多,不宜再服用桂枝汤,需停止;汗出不止,以温粉扑之,如龙骨粉、牡蛎粉等收敛药物。服用桂枝汤期间,禁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应用

经方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产后中风、妊娠呕吐等;当今临床用于治疗感冒、空调综合征、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老年皮肤瘙痒症、多发性脉管炎、多形红斑、冻疮、小儿多动症等疾病。 Ps9VKm9BPagbzhyBQXBS9TuLOp5rh5wP6it5SgiptzM1zuuDr/bpwhBeZDpWSt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