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功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医传统功法早在上古唐尧时代已用于具体疾病防治,之后逐渐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中医疗法。《吕氏春秋》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不仅明确“导引行气”是当时广泛应用的医疗措施之一,而且阐述导引行气有助人与天地合道、合德,进而有利于人体精气神的充养和生命的葆养。现存战国晚期文物“行气玉佩”上有铭文记述行气的要领与过程,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张家山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和竹木简,包括现存最早记载导引术式的帛画《导引图》和竹简《引书》等。后世历代医家不乏诸多相关著作和阐述。
中医功法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代表之一。中医功法理论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神等为基础,通过调身、调息、调心技术,以扶正祛邪、调节人体身心和谐状态,从而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医功法也是一种可以发挥独特健康保健作用的自我身心锻炼的技术和方法。
气功、太极拳与草药、针灸在2000年一起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研究和评价方法指导总则》文件中的“传统和补充医学实践”范围,此后列入《WHO传统医学战略》。
然而,中医功法发展至今,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中医气功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不同病证人群如何选择合适的中医功法?第三个问题是中医功法的适宜病证和优势疾病谱是什么?这也是我从2010年到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工作就开始思考并向中医气功同道请教的问题,但当时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完整的答案。
鉴于此,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和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同仁们一起通过大量文献查阅,框定199个中医气功常用术语词条,形成《中医气功常用术语词汇表》。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国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中医气功常用术语进行词频统计和分析,最后确定纳入词条178条。然后,参考大量相关工具书和图书,对词条进行逐条释义,再由专家最后审定,邀请中医英语专家翻译成英文,请海外专家审定英文翻译。终于在201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汉英对照《中医气功常用术语辞典》,随后该《辞典》被翻译成汉法、汉西对照版本,并推出电子在线版本出版。2022年,该《辞典》的中医气功术语及后期补充的太极拳词条均被纳入《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中,并已正式向全球颁布。
2021—2024年,我们项目组承担“WHO传统功法循证证据研究”的工作,对全球中医功法的临床研究进行全面检索、筛查、评价和分析,总结中医功法干预各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证据。由此工作基础,我们可以尝试回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
本书的撰写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实用的指南,帮助人们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和应用适宜的中医功法。本书通过详细介绍各类常见疾病与中医功法的对应关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功法,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概论、病证篇和功法篇。
概论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中医功法概述,梳理中医功法学术发展简史,介绍中医功法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延续至今的现状,并论述了中医功法的基本分类与操作,以及中医功法的临床诊疗特色。第二章在介绍了中医功法适宜病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后,进行中医功法临床研究总体情况分析。通过对9 894篇中医功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的临床文献的统计,分析了中医功法临床研究开展的历史阶段与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地理分布;同时,根据WHO颁布的首次纳入了传统医学章节的ICD-11,对临床研究所涉病证进行分类分析,概括气功、太极拳临床研究关注的病证系统和具体病证,并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各洲国家地区中医功法临床研究所关注的病证。
病证篇分为八个章节,我们选择文献报道频次高和中医功法临床常见的病证,来回答哪些系统的哪些病证使用中医功法是安全有效的。我们对概论中分析得出中医功法最为适宜的八个系统十五个病证进行最佳证据介绍,在检索、筛选与评价后,将最终纳入相关的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来对中医功法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总结,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功法使用的科学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其中,第一章肌肉骨骼系统或结缔组织疾病,包括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第三章内分泌、营养或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五章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第六章睡眠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第七章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癌因性疲劳;第八章老年人跌倒。
功法篇分为六个章节,介绍六种常用中医功法,并回答其适宜病证的情况。这六种中医功法包括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放松功和太极拳。
全书三部分内容回答了中医功法是什么、不同病证的适宜中医功法有哪些循证证据、不同中医功法可以用于哪些系统的病证三个关键问题,方便读者更好掌握和应用。
本书的整个写作过程是基于2010年起对中医功法是否适用于临床的实际运用进行的思考。与此同时,我开始和研究生们一起开展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基于现代文献气功适宜疾病初探、近50年国内太极拳文献研究、基于循证的太极拳英文临床文献研究、八段锦应用和推广现状的调研、三线放松功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干预效果的研究、传统功法对高血压作用的文献回顾及放松功对戒毒人员高血压的干预研究、气功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文献研究、基于循证的气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气功预防跌倒的文献研究、基于循证的传统功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文献研究等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
有了前期的工作积累,2021年我们开始承担“WHO传统功法循证证据研究”的工作,项目组开始全面系统穷尽性搜集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医功法临床研究的文献,数据来源于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健身气功科研文献数据库,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检索年限是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检索获得的文献题录导入NoteExpress文献管理器,筛去重复文献,通过手工检阅筛除更正文献。
通过对纳入的9 894篇中医功法临床研究文献的分类统计、计量分析,运用COOC、VOSviewer等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包含太极拳文献5 436篇(55%)、气功文献4458篇(45%)。从文献使用的语种来看,中文文献占67%,英文文献占32%,还有少量韩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法文等文献(共1%)。按照ICD-11分类表中的病证进行对应归类。证据质量评价与分级参照临床实践指南的AGREEⅡ、评价SR的AMSTAR-2、评价RCT的RoB、评价证据体的GRADE系统等。
在本项研究工作中,作为共同编著者上海中医药大学朱音老师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我的研究生们陆颖、蒋婧、李青、韩璐、宋婕、陈超洋、石川明、徐浩然、侯卓君,上海市气功研究所赵晓霆、陈唯依、韩榕、陈驰、陈昌乐、孙磊、沈晓东、倪青根等老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吉老师等一起做了大量文献收集、分类、提取、评价等工作,项目同时得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郑林赟老师、上海市气功研究所许峰所长和竺英祺副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处傅勤慧副处长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感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周瑞芳责任编辑二十余年共同合作的信任和全力支持!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和我们团队帮助的人们!
本书的成稿也是本人在中医气功领域耕耘十余年的一份答卷,以飨读者。希望读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同时希望本书能给予同道做参考,也为未来在此领域继续研究和实践的人们以借鉴。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积极地将中医功法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实现身心健康的双重提升。愿本书能成为您在健康之路上的得力助手。
2024年秋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