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后运用八纲、脏腑、六节、经络、病因、卫气营血等理论进行辨证,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从而确定“证”,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法。辨证尤其是要认识气机的变化,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强调:“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辨证施功”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和实施相应的中医功法治疗方案。中医治疗病证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正”“邪”描述的是气机的性质。中医认为,病证的发生与发展是正邪气机斗争和动态变化的过程,正气盛则邪气退,邪气强则正气难以抗衡。“扶正”指扶助正气,“祛邪”指祛除病邪。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功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来调整气机,实现扶正祛邪。具体应用时,扶正与祛邪常结合运用,相互补充。
中医古籍如《诸病源候论》《普济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杂病源流犀烛》等,对辨证施功有丰富记载。其中,隋朝官修医书《诸病源候论》最为系统。该书50卷,记录1 739种病候,是中国首部专论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专著。其最大特色在于治疗部分不载一方一药,而专载“养生方”和“导引法”。书中系统阐述不同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并对气机、阴阳、虚实、邪正关系有明确判断。全书所载287条功法依据证候选用,五脏六腑病候均有相应功法。例如,基于阴阳、四时、人的气机变化提出五脏相应功法:“肝脏病者,愁忧不悦,悲思嗔怒,头眩眼痛,呵气出而愈。”“心脏病者,体有冷热,若冷,呼气出,若热,吹气出。”“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出。”“肺脏病者,体、胸、背痛满,四肢烦闷,用嘘气出。”“肾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呬气出。”《诸病源候论》系统而深入地应用中医功法防治病证,是中医学术史上中医功法辨证论治的集大成者。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医功法作为补充和替代疗法应用于各种病证。然而,若不加辨证,不明邪正虚实,妄用功法,不考虑扶正祛邪,则难以取得良好疗效。要灵活应用中医功法防治病证并提高疗效,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仔细揣摩,逐步提升中医理论和实践水平,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内经》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其蕴含的养生原则对中医功法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通过四时变化阐述阴阳气机转化,指出人在形体和精神层面都应顺应阴阳气机变化,才能“生气不竭”预防病证,这即是“治未病”养生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诊疗全过程,强调养生大于单纯的养身。“治未病”思想探究如何根据生命发展规律保养身心,促进健康。养生即养人之形神顺应自然的能力、阴阳和调的能力,以及生长化收藏的能力。《素问·生气通天论》尤其强调阳气在养生中的重要性:“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治未病”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在亚健康和疾病尚未发生前,通过中医调摄进行预防(“未病先防”);在疾病早期或发生时,及时调养和防止疾病加重或传变(“既病防变”);在疾病将愈或初愈时,继续调护以防复发(“瘥后防复”)。中医基于整体观,通过气机探讨病证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这与西医对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社会环境和生物节律对疾病影响的关注相契合。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已显著改变全球疾病谱。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卫生问题,与上述影响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提出,中西医优势互补,有望更有效地应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难以解决的复杂疾病。第二章将探讨中医功法在现代养生“治未病”的相关临床证据和社会意义,本节不展开赘述。
中医基于“天人相应”整体观来认识人的生命活动,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天、地、人为一体。《类经》指出:“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具备,乃为全体。”《素问·宝命全形论》也提道:“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中医在养生和防治病证时是将人置于更大的动态复杂系统中去研究,保持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是实现身心和谐与健康的关键。
若能顺应自然规律而养生,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将保持有序且稳定的节律,维持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反之,若违逆自然规律,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节律会紊乱,适应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减弱,生物节律失调,防御抗邪能力下降,从而进入亚健康或疾病状态。此时,需要从人的形与神,以及人与天、地、自然的不同层面去寻找相应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中医古籍中有许多以“天人相应”为指导,遵循时间与经络脏腑、地理方位、日月星辰与人体阴阳规律应用中医功法的例子。例如,《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首先指出心腹痛的病机:“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随后应用相应功法:“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净以鸡鸣,安身卧,漱口三咽之。调五脏,杀蛊虫,令人长生,治心腹痛。”
中医功法通过患者自我身心锻炼,提升对气机变化规律的觉察能力,增强适应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社会环境和生物节律的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健康。这种自我主动干预的方式,是中医功法区别于其他中医治疗措施的最大特点,也使其具备了培养人们终生防病治病能力的独特优势。这正是中医功法对“天人相应”养生思想的具体应用。《易经·说卦》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言通过探索万物原理和规律,掌握生命本源,进而改变生命的方向与形式。
中医诊疗原则与方法对中医功法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明确中医功法的实施必须具体落实到辨证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当的功法来扶正祛邪,从而防止病证的发生和发展。《内经》明确指出,无论是在辨证诊断,还是在“治未病”与养生保健中,都必须重视对气机变化的观察与调节。“天人相应”整体观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自然息息相关。正因为人与天、地、自然相通、相应,因此不论昼夜晨昏、四时气候、地理方位,或是日月星辰的运行,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在这个大系统中若想获得健康,首先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其次还需慎防外界异常变化对身心的不利影响。中医功法的临床实践正是基于“天人相应”理念,通过提升患者对内外气机变化的观察和调节能力,从而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这不仅有助于调整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还能增强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实现整体健康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中医的一个危机在于“重其术而略其道”,即只重视中医技术的应用而忽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哲理基础和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认为在本章最后一节对中医功法的临床诊疗特色进行简要介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尽管中医功法的形式和方法各具特色,但正如我们一直所强调的那样,“道与术为一体,道以生术,术以臻道”,其临床实践的本质在于通过中医诊疗原则帮助患者认识自己,探索天、地、人的规律,调畅气机,最终实现生命的自然流淌、身体健康、内心宁静与道德提升。
(陆颖 赵晓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