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鼓励

对育儿来说,鼓励比任何一个因素都重要。鼓励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缺乏鼓励可以被认为是儿童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其实是一个不被鼓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没有鼓励,他就无法成长、发展,获得归属感。然而,我们如今常用的育儿技巧中出现了一系列打压行为。在小孩子眼中,成年人是那么的高大,效率极高,能力惊人。孩子与生俱来的勇气使他在面对这些印象时没有完全放弃。孩子的勇气是多么奇妙啊!如果我们处于类似的境地,生活在一群无所不能的巨人中间,我们能做到像孩子一样保持勇敢吗?孩子面对种种困境,表现出对于掌握技能、克服自身渺小与无能的极大渴望。他们不顾一切地想要成为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他们试图获得认可和找寻位置的过程中,总是遭遇各种打压。当前流行的教育方法常常加剧了这种打压。

四岁的佩妮跪在厨房的桌子旁,看着妈妈收纳杂物。妈妈把冰箱里装鸡蛋的容器放在桌子上,又从食品袋里拿出装鸡蛋的纸盒。佩妮伸手去拿纸盒,想把鸡蛋放进容器里。“不,佩妮!”妈妈大叫,“你会把鸡蛋打碎的。我来吧,亲爱的。等你长大一些再干吧。”

妈妈在无意中对佩妮实施了一次打压。她让佩妮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弱小!这对佩妮的自我认知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但你知道吗?即便是两岁的孩子也能小心地取放鸡蛋。我们就曾目睹一个两岁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把鸡蛋一个接一个地放进容器的凹洞中。当这项工作完成时,他是多么自豪啊!妈妈对他的成就又是多么高兴啊!

三岁的保罗正在穿他的雪服,这样他就可以和妈妈一起去商店了。“过来,保罗。我帮你穿吧。你太慢了。”

面对妈妈魔法般的做事速度,保罗感到自己确实效率低下。他气馁了,放弃了,让妈妈为自己穿衣服。

我们以千百种微妙的方式,通过各种语调和动作,向孩子表明我们认为他笨拙无能、不如我们。而面对这一切,孩子却仍然想方设法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留下自己的印记!

我们非但没有让我们的孩子用一百种不同的方式来测试自己的能力,反而在不断地让他们面对我们的偏见——我们对他们能力的怀疑——为了证明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标准,规定孩子长到几岁才能做哪些事情。当一个两岁的孩子想帮忙收拾桌子时,我们迅速从他手里抢过盘子,并说:“不,亲爱的。你会把它弄坏的。”为了保住一个盘子,我们破坏了一个孩子刚刚萌芽的自信心。(你是否也会猜测,塑料盘子的发明者周围或许就有几双渴望的小手呢?)我们阻挠孩子去尝试发现自己的力量与能力。我们俯视着他——高大、聪明、高效、能干。一个小宝宝想自己穿鞋子。“不对,你穿错脚了!”当他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时,他把自己的脸、宝宝椅、围兜和衣服弄得一团糟。“看看你把自己弄得多脏!”我们喊道,从他手里夺过勺子,喂他吃饭。我们让宝宝明白他有多无能,而我们有多聪明。此外,当他出于反抗而拒绝开口时,我们还会对他发火!就这样,孩子想尝试着通过做成一些事情来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我们却在一点一点地摧毁这种尝试。

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打压了孩子。首先,我们拒绝孩子,认为他们弱小无能、不如我们——这种态度本身就会产生一种打压的氛围。我们不相信孩子“现在”就能做成一些事情。我们不断地假设,当他“长大一些”时才能够做成事情。但由于他现在太小了,还没有长大,因此不具备做事的能力。

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或没有完成某个目标时,我们必须避免任何暗示着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的言语或行动。我们可以说:“很可惜这次没成功。”“我很抱歉事情没有像你预想的那样发展。”必须把事和人分开。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脑中清楚地认识到,每一次“失败”只是说明技能的缺乏,绝不会影响这个人本身的价值。当一个人可以在犯错或失败时不感到自卑,勇气才会存在。这种“不完美的勇气”是儿童与成人同样需要的。没有这样的勇气,不可避免的打压就会存在。

要做到鼓励孩子,其中一半的努力要花在避免打压上,既不能羞辱孩子,也不能过度保护孩子。每当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时,我们对此所做的任何支持行为都是在打压他的信心。另外一半的努力在于学会如何去鼓励。每当孩子表现出勇敢和自信的自我认知时,我们做出支持的行为,就是在给予鼓励。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父母必须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思考才能得出。我们必须密切观察训练计划的结果,并反复问自己:“这种方法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了什么影响?”

孩子的行为为他的自我评价提供了线索。怀疑自己能力与价值的孩子会在自己的缺陷中表现出这种怀疑。他不再通过证明自己有用、参与各种活动,或为集体做贡献来寻求归属感。在挫败感中,他会转而做出一些毫无意义的挑衅行为。他确信自己能力低下,做不了什么贡献,于是决定至少要以某种方式来获得关注。被打都比被忽视要好。被称为“坏孩子”也是一种特殊待遇。这样的孩子已经确信,自己是没有希望通过合作行为来获得一席之地的。

因此,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给孩子一种自尊感和成就感。从最早的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需要大人帮着他通过成就来找到自己的位置。

芭芭拉七个月了,每当她被独自一人放在婴儿围栏里时,就会大发脾气。她的妈妈十分惊讶,这么小的孩子竟有这么大的脾气。她拱起背,狂怒地踢腿,疯狂地尖叫,小脸涨得发紫。芭芭拉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她从出生起就经常被人抱着。她坐在妈妈的腿上吃饭。自己待在婴儿围栏里时也通常是在妈妈的眼皮底下。当妈妈不得不离开房间时,就会让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逗芭芭拉开心。在午休或睡觉时间,只有她非常困了才会被放在床上。要是那时她还没完全睡着,就会大哭。妈妈时刻等着她醒来,她一动就会出现在她身边。芭芭拉总会高兴地跟妈妈打招呼。妈妈认为她是个快乐的婴儿。

才七个月大的芭芭拉就已经表现出被打压的迹象。只有别人逗她开心,她才会觉得自己拥有一席之地。如果没人注意她,她就会迷失自己。她必须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否则她就无法参与任何家庭活动。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婴儿要怎么参与家庭活动呢?”对于任何一个人类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自理。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这个学习过程从出生就开始了。芭芭拉需要学会如何自娱自乐,不依赖家人的持续关注。妈妈非常爱芭芭拉,希望她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但她做出了过度保护的行为。芭芭拉很快就意识到哭是有效果的。妈妈尽一切努力不让她哭泣或不高兴。妈妈真诚地鼓励芭芭拉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但妈妈在不知不觉中打压了芭芭拉想要自理的念头。妈妈可以不再被芭芭拉的脾气所左右,如果她想哭就让她哭,给她提供玩具让她玩,让芭芭拉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这才是鼓励的行为。妈妈应该每天为芭芭拉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让她自己照顾自己。也许开始这项新训练计划的最佳时机是上午,这时候大一点的孩子们都在上学,而妈妈正忙于家务。然而,忽视一个哭泣的婴儿是非常困难的。芭芭拉的妈妈需要认识到对孩子的爱意味着为她争取最佳利益,以此来增强自己狠下心的勇气。一个“好妈妈”没有必要对孩子的一切要求让步。一个只有成为人群的焦点才能感到快乐的宝宝并不是一个真正快乐的宝宝。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于别人的关注,而是源于独立自主的内核。家里的宝宝比其他孩子更需要明白这一点,因为她是宝宝,她的哥哥姐姐都已经比她能干得多。

三岁的贝蒂想帮妈妈摆桌子准备晚餐。她拿起牛奶瓶,打算把牛奶倒进杯子里。妈妈夺过牛奶瓶,和蔼地说:“不,亲爱的,你还太小了。我来倒牛奶吧,你可以来放纸巾。”贝蒂看起来饱受打击,转过身,离开了饭厅。

孩子们天生就有巨大的勇气,他们看到别人在做什么,就急切地想去跟着做。就假设贝蒂洒了一些牛奶吧。这些牛奶与孩子丧失的自信心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贝蒂表现出了接受新挑战的勇气,妈妈应该信任贝蒂,从而给予鼓励。如果牛奶洒了,贝蒂将面临失败,就需要立即得到鼓励。妈妈应该认可她的勇气,帮她擦去洒出来的牛奶,轻声说:“再试一次,贝蒂,你能做到的。”

五岁的斯坦在离家两个街区的操场上没精打采地玩着沙子。他安静、瘦削、神情严肃,慢慢地把沙子从一只手倒到另一只手里。他的妈妈坐在旁边的长凳上。过了一会儿,斯坦问道:“我现在可以去荡秋千吗?”“你想去的话就可以。”妈妈回答,“把手给我,这样你就不会受伤了。”斯坦从沙坑里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我们得小心点,离得远一点,这样我们就不会被秋千打到。”他们走近秋千时,妈妈解释道。斯坦坐到了秋千上。“你要我推你一把吗?”“我能自己荡吗?”斯坦问道。“你可能会摔下来的,”妈妈回答,“来,我来推你一把,抓紧了。”斯坦静静地坐着,紧紧抓住秋千,妈妈推着他。不久他就厌倦了,从座位上滑了下来。“小心点,亲爱的,”妈妈说着又拉起了他的手,“你可不想被其他秋千打到。”他们路过单杠,斯坦站在那里看着其他几个孩子在上面旋转、摇摆,用膝盖钩着单杠倒挂下来。“我可以去玩这个吗?妈妈。”“不行,斯坦,这太危险了。到滑梯这边来。上去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你可不想摔下去。我会在底下接住你的。”斯坦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滑梯的台阶。他坐下来,紧紧抓住滑梯的两边,慢慢地往下蹭,嘴角掠过一丝微笑。“等等,等别的孩子滑完再去,他们可能会撞到你的。好了,现在你可以上去了。”又滑了几次滑梯后,斯坦说想回家了。他累了。他拉着妈妈的手离开。他一次都没有喊过,笑过,跑过,跳过。他玩得一点都不开心。

斯坦的妈妈做出了过度保护的行为,这实际上起到了打压的作用。她担心斯坦可能会受伤,但这让孩子缩手缩脚,哪儿也不敢去。他无法参加其他同龄孩子的活动,也不敢自己做主,总要先征得妈妈的允许。当获得允许时,他也玩得心不在焉,没什么精神,也没有乐趣。他的无精打采和神情严肃其实是被严重打压的表现。生活总有坎坷与困境,孩子们需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从容面对痛苦。受伤的膝盖总会痊愈,而受挫的勇气会伴随一生。斯坦的妈妈需要意识到,她对儿子的保护实际上是在指出他是多么的无能,只会增加他对危险的恐惧。一个五岁的男孩完全有能力在操场上照顾好自己,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里。但他显然可以在各种器材上疯玩,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自信,能够熟练地避开晃来晃去的秋千,在单杠上掌握平衡。为什么他就不能体验一下在滑梯上急速下滑的刺激呢?

孩子们需要成长的空间,需要测试自己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放手。如果孩子面临的挑战太难,我们完全可以在旁边观察,随时待命。

八岁的苏珊和十岁的伊迪丝一起拿着成绩单回家。苏珊静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伊迪丝则向妈妈跑去:“快看,我的成绩是全A。”妈妈看了成绩单,对女儿的好成绩感到非常高兴。“苏珊去哪儿了?”她问道,“我也想看看她的成绩单。”伊迪丝耸了耸肩:“她的成绩没我好,真是个笨蛋。”这时苏珊正要出去玩,妈妈看见了她,把她叫了回来:“苏珊,你的成绩单在哪儿?”“在我房间里。”她慢吞吞地回答。“你的成绩怎么样?”苏珊没有回答,默默地站在那里盯着地板。“我猜你又考砸了吧,是不是?快把成绩单拿来给我看看。”苏珊得了一个D和两个C。“我为你感到羞耻,苏珊。”妈妈勃然大怒,“你没有什么借口可找,伊迪丝的成绩总是那么好,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姐姐那样呢?你就是懒,整天心不在焉的。你是这个家的耻辱。别想出去玩了,回你的房间去吧。”

苏珊成绩不好其实是被打压的结果。她是家里的老二,她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可能达到妈妈设定的标准,也不可能做到像她那“聪明”的姐姐一样。妈妈的行为则对苏珊形成了进一步的打压。首先,还没看成绩单妈妈就武断地猜测她考砸了。由于妈妈对自己没有信心,苏珊索性放弃了,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其次,妈妈说她为苏珊感到羞耻,这让苏珊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再次,妈妈还表扬了伊迪丝的好成绩,这又给了苏珊一个自我怀疑的理由。妈妈说苏珊应该像伊迪丝那样,这对苏珊来说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她早就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伊迪丝了。比她大两岁的伊迪丝总是比她强,苏珊甚至想不到任何去追赶姐姐的理由。妈妈批评苏珊,说她懒惰,这更证明了她是无足轻重的。当她指出苏珊是整个家庭的耻辱时,打压进一步加剧了。苏珊意识到伊迪丝觉得自己是个笨蛋。伊迪丝想保持自己作为“聪明孩子”的位置,就要让妹妹一直是那个“笨孩子”,她也在打压苏珊。最后,妈妈甚至还惩罚苏珊,剥夺了她出去玩的权利。

与流行的观点正好相反,刺激姐妹俩相互竞争并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这反而会强化弱势的孩子对现状的绝望,并在成功的孩子心中制造一种恐惧,让她担心自己可能无法永远保持领先。成功的孩子野心太大,给自己定了许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除非永远保持领先,否则她也可能把自己视为失败者。

若想要鼓励苏珊,妈妈就不能再拿伊迪丝当榜样。所有的比较都是有害的。苏珊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不能成为伊迪丝的翻版。除非妈妈对苏珊有信心并表达出来,否则就永远帮不了她。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苏珊的表现符合所有人的预期。只有恢复自信,她的能力才会增强。妈妈应该避免任何指责,而要去指出并认可苏珊的任何一点成就,哪怕刚开始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就。

让我们来案例重演一下,展示我们该如何鼓励一个已经深受打压的孩子。

苏珊和伊迪丝拿着成绩单回到了家。苏珊静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伊迪丝拿着成绩单跑向妈妈。“快看,妈妈。我的成绩是全A。”妈妈看了成绩单,签完名,对女儿说:“很好。我很高兴你喜欢学习。”(在这句话中,妈妈强调的是学习,而不是成绩。她把热情的赞扬修改为对表现出色的认可。)妈妈意识到苏珊在逃避问题,于是一直等到她们俩不在一起的时候才对苏珊说:“亲爱的,需要我在你的成绩单上签名吗?”苏珊不情愿地拿出成绩单。妈妈看了看,签了名,然后说:“我很高兴你喜欢阅读(一个得C的科目)。阅读很有趣,不是吗?”她给了苏珊一个拥抱,并提出:“你愿意帮我摆桌子吗?”在她们一起干活的时候,苏珊似乎有些不安。最后,她终于忍不住说:“伊迪丝得了全A,而我得了很多D。”妈妈说:“你能否取得和伊迪丝一样的成绩并不重要。有一天,你也会喜欢上学习的,到那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厉害。”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妈妈突然改变态度,苏珊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一开始,苏珊是不会相信她的;妈妈原先在心里一直觉得只有伊迪丝才能取得好成绩,苏珊坚信自己在学习上是没有机会变好的。在她看来,她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尽管如此,她还是努力使自己的阅读成绩得到了C,这证明了她的能力。当妈妈对苏珊的努力表示认可时,就给了苏珊一个重新评估自己位置的机会,弱化了原先一边倒的竞争局面。用这种方式,妈妈激励了苏珊继续去努力。苏珊现在能看到,虽然她得了C,但还是不错的。她会觉得:“如果这样就是不错的(而不是毫无希望),也许我还可以做得更好。”这点小小的希望之光成了鼓励苏珊继续努力的力量之源。

十岁的乔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个不安分的孩子。他总是开始做很多事情,但从来没有完成过一件。他在学校的成绩勉强达到平均水平。他是家里三个男孩中最大的,老二八岁,老三才三岁。乔治喜欢和宝宝玩,但经常和弟弟吉姆打架。吉姆在学校成绩很好,做事情善始善终,尽管他的兴趣不像乔治那么广泛。一天,乔治正在做一对书立,眼看着就要完成了。妈妈由于担心他又会虎头蛇尾,就想鼓励他一下:“这真好看,乔治。你做得很漂亮。”出乎她意料的是,乔治突然哭了起来,把书立扔在地板上,尖叫着说:“它们一点都不好看,丑死了!”他冲出手工室钻进了自己的房间。

乔治的妈妈显然是在试图鼓励他。她明明表扬了乔治,可乔治的反应告诉她,这个表扬并没有鼓励到他,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对他造成了打压。这是为什么呢?表扬孩子的成就应该是在鼓励孩子呀,不是吗?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鼓励孩子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或任何明确的规则,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反应。乔治已经变得过于雄心勃勃了,他给自己定了一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当妈妈表扬他时,他生气了,那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能把任何事情做得足够好。他觉得妈妈的表扬其实是一种嘲弄。乔治希望成品达到极致的完美。由于缺乏技术,他的成果与理想相去甚远,而技术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获得。但他希望立即达到完美,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就无法满意。当妈妈表扬他时,他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他觉得“就连妈妈也不懂,没有人能理解我是多么的失败”,于是大发脾气。

乔治非常需要鼓励。他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绝对的失败者。事情一件一件地开始做,让他给人一种忙碌而积极的感觉。由于没有一件事完成,他就不需要去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与失败。他的弟弟总能把事情做成,这使他更加自卑。他觉得自己被吉姆超越了,于是滋生出越来越大的野心。除非他能“比吉姆强”,否则他就什么也不是。这种必须比弟弟强的执念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目标。当乔治看到保持领先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时,这项任务就变得更加不可能了。他觉得自己只能是个失败者。乔治所做的事,再多的表扬也不会起到鼓励的效果。妈妈告诉他不必十全十美是没有用的——这只会让他更加坚信没有人能理解他。他觉得自己必须十全十美。他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等同于自己是谁。即使他在某件事上确实获得了成功,他也会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场意外。任何支持他的野心或自我评估失败的行为都会增加他的挫败感。乔治需要把他的注意力从完美地做成一些事情转移到单纯地去做一些事情的满足感上。然而,乔治觉得除非他所做的事情是完美的,否则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乔治需要更多必要的帮助来重新评估他自己和他在家庭中的位置。他的父母对目前的局面可能都不无责任。乔治的完美主义并非凭空而来。爸爸或妈妈——或两人都是——可能持有过高的成就标准。他们可能会在语言上告诉乔治,他不需要十全十美,但他们自己的行为却反驳了这一点。这个家庭需要和所有的孩子公开讨论,一个人到底要做到多好才能算是“足够好”。与其表扬乔治,不如这样对他说:“我很高兴你能享受做书立的过程。”

五岁的艾瑟尔正在愉快地整理床铺。她努力地把被单往这边拉拉,往那边拽拽,终于把被单铺成了她想要的样子。妈妈走进房间,看到那张铺得不算完美的床,说道:“我来铺床吧,亲爱的,这些被单对你来说太重了。”

妈妈的言行不仅暗示了艾瑟尔因为个子小而不如自己,甚至还证明了自己的优越。她轻巧地抚平了被单,而艾瑟尔却站在那里蒙羞。在妈妈的完美主义面前,艾瑟尔从铺床这件困难的事情上获得的快乐消失殆尽。艾瑟尔很快就会觉得:“这有什么用呢?妈妈比我做得好多了。”

如果妈妈对艾瑟尔想铺床的愿望表示高兴,对她说“你铺得真好”或者“看看我的大女孩都能自己铺床啦”,艾瑟尔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并渴望继续做下去,不管她铺完的床上有多少褶皱。妈妈应该抵制住向女儿展示自己完美的铺床技能的诱惑,不要趁女儿不注意的时候自己来铺床。艾瑟尔的注意力永远都不该集中在床的褶皱上。在她独自铺了几次床之后,妈妈可以巧妙地提出一些建议来鼓励她,比如:“如果你把所有的被单全都卷起来,每次铺平一条的话会怎么样呢?”或者:“如果你往这边拉一拉的话会怎么样呢?”当需要换被单的时候,妈妈可以建议母女俩一起铺床,并就此展开一个谈话游戏——永远不要批评,总是提出支持性的建议。比如:“让我们一起拿起床垫的一角,把一块床单藏在下面。现在我们一起拉,这样床单的顶部就会碰到床头板啦。您好,床头板先生。”就这样,学习变成了一种愉快的游戏。不要去暗示艾瑟尔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母女俩可以一起快乐地做家务。

四岁的沃利陪妈妈去邻居家,邻居家十八个月大的女儿帕蒂正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玩具。“去和帕蒂玩吧,沃利,”妈妈建议道,“做个好孩子,别捉弄她。”沃利耸耸肩,脱下夹克,冲进客厅。两位妈妈坐下来喝咖啡。没过多久,帕蒂就发出一声尖叫。两位妈妈都向客厅冲去。沃利站在那儿,脸上带着得意的表情,帕蒂的娃娃被他紧紧抱在胸前。帕蒂哇哇大哭,额头上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印记。帕蒂的妈妈跑过去,把她抱起来亲吻她。沃利的妈妈一把抓住他:“噢,你这个淘气的孩子!你对她做了什么?你抢走了她的娃娃还打了她,是不是?你怎么能这么坏呢?现在我要打你屁股了。”她打了他两下,这下他也哭了起来。“老实说,我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她对朋友说,后者已经把帕蒂哄好了,“他老是欺负小孩子。”沃利闷闷不乐地看着妈妈试图把帕蒂再次逗乐。帕蒂转过头去,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我们继续喝咖啡吧,”帕蒂的妈妈说,“她没事。我抱着她就好了。”沃利的妈妈又扭头来骂他:“你这个淘气的孩子!伤害比你小的孩子,真是可耻。你现在就乖乖坐在这把椅子上吧,不要让我再打你。”

这个案例中有很多值得讨论的行为,但为了明确这一章的目的,我们就只谈打压这一个方面。首先,妈妈对沃利的预期中暗示着他会做坏事,这一点强化了沃利糟糕的自我认知。每当我们告诫一个孩子“做个好孩子”时,我们其实在暗示他也可以考虑做个坏孩子,并且我们对他想做个好孩子的愿望缺乏信心。接着,妈妈告诉他不要“捉弄”帕蒂,这其实暗示着她期待他以这种方式来捣蛋。此外,妈妈没有把沃利的行为和沃利本人区分开来。她认为沃利做了调皮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他是一个坏孩子。就这样,沃利的自我认知被妈妈的期望、缺乏信心,以及话语所强化。沃利表现得很不友好,因为他对自己从妈妈那里得到正面关注的能力缺乏信心。除非他给自己惹麻烦,否则他总是怀疑自己在妈妈心中的位置。恃强凌弱者通常在幼年时期饱受打压,他们会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展示自己的力量时才是伟大的。他只是受挫了而已,既不淘气,也不是坏孩子。我们必须把行为与人区分开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良行为是由于被打压而导致的错误做法。比起自己,妈妈似乎更关心可爱宝宝的微笑,这无疑是在沃利的伤口上撒盐。

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避免任何打压的言论。打压无法“教会”孩子任何东西。要让沃利相信自己能和帕蒂友好地玩耍,更多地需要通过态度而不是语言来实现。“我们去隔壁,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和帕蒂一起玩。”只要表现出这样一种乐观的期望就够了。刚到邻居家时,妈妈也可以让沃利来决定,是想和帕蒂一起玩还是坐在妈妈旁边。一旦闹了起来,妈妈可以安静地走进房间,拉起沃利的手说:“儿子,我很遗憾你今天这么生气。既然你不想玩了,我们就回家吧。”当然,这使得妈妈们有必要牺牲自己的聚会。但是这样的程序可以“教会”沃利,只有他愿意守规矩,下次才能和妈妈一起来玩。否则,妈妈有可能会把他交给亲戚或其他邻居来照顾——那么他或许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如果沃利的妈妈能够避免上述所有打压的行为,那么她与打压的斗争就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如果她能接受沃利本人,那么即便他的行为不甚友好,她也会给予鼓励,当然这并不是纵容他的不良行为。当她授予他做错事的权利时,就把行为的责任交给了他自己,并表明他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当她建议等他准备好了再来玩时,就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信心,相信他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会有所改观,会想要再来玩。

处理这一事件还有一些别的方法,我们将会在关于打架的一章中展开讨论。

这两位妈妈都过于关心帕蒂的遭遇,其实也是一种打压的表现。帕蒂头上的小肿块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没必要大惊小怪,也不必立即冲过去把她抱起来哄个半天。帕蒂从这些经历中学到的是,自己忍受不了一点痛苦,必须立即得到安慰。她对妈妈的依赖加深了,勇气和自理能力被削弱了。她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容易受伤的婴儿,必须时刻依靠别人的保护。我们的成年生活充满了痛苦和不适,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除非孩子学会忍受这些疼痛、碰撞、打击和不适,否则他们将生活在严重的残疾中。我们无法一直保护孩子免受生活之苦。因此,让他们做好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身处逆境时为他们感到难过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为有害的态度之一。这极大地向孩子和我们自己表明,我们对他们缺乏信心,对他们应对逆境的能力缺乏信心。

帕蒂的妈妈若能采取一种更随意的态度,就能帮助帕蒂学会如何接受痛苦。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在孩子痛苦和烦恼时提供安慰,那就太无情了!我们安慰孩子的方式本身就能产生很大的作用。“我很抱歉你头上起了个包,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一会儿就不疼啦。”妈妈没有立马把帕蒂抱起来,她注意到女儿的伤势很轻。她会安慰帕蒂:“没事儿,亲爱的。只是一个小包而已。”就到此为止了。帕蒂此刻还不想被转移注意力,如果妈妈试图这样做的话只会让她继续表达痛苦,因为这样做能让妈妈围着她转。在提供了安慰之后,妈妈可以悄悄地帮帕蒂拿出玩具来玩,以此转移她的注意力,给帕蒂创造一个空间进行自我消化。帕蒂是那个受伤的人,她不仅要克服伤痛,还要克服失去友好气氛和感到能力不足的痛苦。如果妈妈给她一个机会,对她有信心,她很快就能恢复过来,发现自己拥有忍受不适的勇气和能力。

瑞秋正在学习刺绣,做得愉快且专注。她满意而自豪地把绣好的小方巾举起来欣赏自己的手艺。接着,她拿着它去找妈妈,想问问某个针脚该怎么处理。“这是雏菊绣,瑞秋。可是说真的,亲爱的,看看这背面的针脚吧,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它们都太长了,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你为什么不拆了重新再绣一遍呢?那样会好看很多。”瑞秋喜气洋洋的神色瞬间黯淡下来,显得十分痛苦。她叹了口气,嘴角抽搐着说:“我不想再绣了,我要去外面。”

看过瑞秋对自己的手艺表现出来的那种满意与自豪的神情,妈妈的评论简直是毁灭性的。“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从来都不是鼓励。这意味着现有的成果还不够好——没有达到标准。瑞秋认为可爱的东西在妈妈看来是“乱七八糟的”。于是,瑞秋再次受到了打压。建议她把绣好的图案拆了再绣一遍,这是瑞秋无法承受的。她索性完全放弃了刺绣,转而去做别的事情了。如果瑞秋的妈妈注意到孩子的表情,很容易就能发现自己那些话产生的后果。

更有帮助的做法是,妈妈可以再为瑞秋演示一遍如何绣雏菊绣,并顺着瑞秋对刺绣的热情来夸赞她:“真是太漂亮了,亲爱的,瞧这针脚多好看啊!”指出瑞秋绣得很好的那些针脚:“等你绣完了,我们一定要把它拿去浴室里用起来。”就这样,妈妈和瑞秋可以一起享受完成刺绣作品的快乐。承认瑞秋的努力是有用的。当妈妈指出瑞秋绣得对的地方时,她鼓励了瑞秋朝着更高的技能去努力。人的塑造只能基于长处,而非弱点。绣得好的针脚就是一种长处。瑞秋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她的优点上。

有时候,父母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才能让孩子开启一项新的体验。

七岁的彼得刚刚得到一笔零花钱,他想去位于繁华购物中心的一家模型店买一架模型飞机。“我现在没法带你去商店,彼得,”妈妈说,“我们明天再去吧。”“我可以自己骑自行车去买,妈妈。”彼得建议道。“可你从来没有骑自行车去过那儿,彼得,你知道那儿有很多车的。”妈妈回答道。“我能照顾好自己,妈妈。很多孩子都骑车去那里。”妈妈想了一会儿。她回忆起经常在模型店门口把自己绊倒的那排自行车,又想到一些危险的交通状况。但最后,她考虑到彼得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而且骑得非常好,于是说:“好吧,亲爱的,去吧,去买你的模型飞机吧!”彼得兴高采烈地冲了出去。妈妈努力平复自己不安的情绪。他还这么小,她想。但他总要学着长大的。差不多一个小时后,彼得拿着一个包裹冲进家门。“看,妈妈。我买到了!”“我太高兴了,彼得,”妈妈笑盈盈地说,“现在你可以自己去购物了,太棒了,不是吗?”

尽管彼得的妈妈感到不安,但她还是意识到了彼得对独立自主的需求。她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对他骑自行车出门的能力表现出了信心。孩子回应了她的信任,妈妈进而对他的成就表示赞赏。最后,她答应以后也可以让他自己去购物,满足了彼得想要独立的愿望。

六岁的本尼总是扣错毛衣的扣子,每次扣完会多出来一颗。妈妈让这种情况持续了一阵子。有一天,她说:“本尼,我有个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从最下面的扣子开始往上扣呢,最下面的扣子很容易看到。”本尼很高兴获得了一个新方法,便遵循了这个建议。当把扣子一颗一颗全部扣上时,他开心极了。妈妈从这个方法的成功中尝到了甜头,又把它应用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上。本尼想把睡衣挂在衣架上,但由于他把睡衣的下半部分揉成一团塞进衣架里,睡衣总是很快就会滑下来。妈妈建议说:“如果先抓住睡衣的松紧带摇晃一下,再把它挂到衣架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呢?”本尼若有所思地伸手去拿掉在地上的睡衣,抓住上面的松紧带,摇了摇,再把它挂到衣架上。睡衣稳稳地挂住了!他咧开嘴,开心地笑了:“真的,成功了!”

本尼的妈妈找到了一种鼓励本尼的正确方法,丝毫没有暗示他做这两件事的方式是错误的。这个方法的成功依赖于他的冒险精神和尝试新方法的愿望。本尼可以看到结果,不需要妈妈为他指出来。她的微笑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告诉本尼,她也为他的能力感到开心。

这些例子开始展现出鼓励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一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踏入的陷阱。鼓励是如此重要,在本书的其余部分都将被反复提及。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次鼓励就产生持久的效果。鼓励必须是持续不断的,让一个受挫的孩子在其错误的自我认知中持续不断地产生变化。

表扬作为一种鼓励的手段,必须非常谨慎地使用。盲目地表扬可能是危险的,正如我们在乔治的案例中所见。如果孩子认为表扬是一种奖励,那么缺乏表扬就会变成我们对他的轻蔑。如果他做的每件事都没有得到表扬,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孩子做事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不是从做事本身得到满足感。因此,表扬很容易变成打压,因为它会强化孩子的错误观念,即除非得到表扬,否则他就一无是处。表扬一个孩子最好用一些简单的话语,例如:“我很高兴你做到了!”“真不错!”“我很欣赏你所做的这一切。”“看,你能做到的。”

父母之爱最好的表现就是不断鼓励孩子独立自主。从孩子出生到整个童年都应该一直这样做。这种鼓励体现在我们每时每刻对孩子的信任与信心上。这是一种态度,引导我们度过童年时期所有的日常问题与麻烦。我们的孩子需要勇气。让我们帮助他们找到勇气,保持勇气。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想给父母们一些鼓励。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在许多方面提出了颇有意义的育儿技巧,同时我们也指出了你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犯过的错误。我们需要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则就无法取得进步。在指出如今育儿方法中常见的错误时,我们绝不是在对如今的父母进行批评或谴责。他们是个人所无法掌控的大环境的受害者。我们尽力提供帮助,并指出摆脱目前困难的途径。为人父母本就充满困惑与挫折,我们当然不想对父母们施加更多的打压。

父母的勇气非常重要,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每当你感到沮丧或发现自己在想“天哪,我做错了”的时候,要迅速认识到这是你自我打压的症状。你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更为学术与客观的思索上,看看能否做些什么来使事情好转。当你尝试一项新的育儿技巧并获得成功时,要感到高兴。当你重拾旧习惯时,也不要自责。你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勇气,而要做到这一点,你更需要有“不完美的勇气”。你要回忆自己成功的时刻,然后再试一次。沉湎于自己的过错只会削弱你的勇气。记住,人的塑造只能基于长处,而非弱点。谦卑地承认自己注定会犯错误,在承认错误的同时不要觉得自己丧失了自我价值,这将大大增强你的勇气。最重要的是,记住我们不求完美,只求进步。关注任何微小的进步,一旦有所发现,就要放松下来,相信自己还有能力继续进步。把本书中提出的原则付诸实践需要时间,你不可能一次全部做到。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是向前迈进了一步。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向鼓励之路迈进。 /hI/woSbgIYsfw/csG88hlU0gzPWNiutKn41UYDidZBYowN02DrilOciSNDHD3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