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如何阅读,也不知道阅读是为了什么。一些人认为阅读是获得“教养”的必要手段,虽然吃力,却不能逃避,他们通过各种阅读来体现自身的“良好教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阅读是一种轻松的娱乐,可以用来打发时间,读什么倒是无所谓,只要不无聊就行。
比方说,穆勒先生阅读歌德的《艾格蒙特》,或者拜罗伊特女伯爵的回忆录,因为他希望通过阅读来“被教育”,以弥补认知的漏洞和内心的匮乏。当他觉察到自身的匮乏和漏洞时总是紧张的,必须做点什么,也就是说,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可依靠外部手段来获取的东西,只要努力就行。但实际上呢,他学来的太多东西其实是僵化的、无效的。
而梅耶先生则将阅读视为一种用以排解无聊的消遣。他拥有年金收入和太多闲暇,时间甚至多到不知该如何打发,所以他很需要那些作家们来帮他消磨漫长的一天。他像抽一根上好雪茄那样享受巴尔扎克的作品,像读报纸一样读莱瑙的诗。
但无论是穆勒先生这样的人,还是梅耶先生这样的人,包括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在其他事务上其实都是很有主见的,不像在阅读这件事上那么茫然。他们能够深思熟虑地买卖国债债券,知道晚上不宜吃难消化的食物,他们不会让自己的身体过度劳累,只做适当的体力劳动,保持身体健康。他们中的一些聪明人喜欢体育运动,并深谙这项消遣所带来的诸多好处:运动不仅让人快乐,还会让人变得更强壮,更有活力。
既然穆勒先生平时会健身和划船,那么他也会阅读。他应该明白,阅读和做生意并没有什么两样,若无收益,都是徒劳。如果不能真正被一本书打动,就不该在它上面浪费时间。读书,就是为了丰富认知,点亮心灵,让日子更鲜活。既然这个人并不渴望获得教授职位,他也没必要把读书当成“教学”。他应该为自己糟糕的阅读习惯感到惭愧,因为阅读一些不能滋养心灵的书籍,就像和混混无赖打交道一样恶劣。只可惜读者们往往把阅读想得太复杂,有的读者盲目崇拜书籍,认为印在纸上的字句无论善恶都是崇高的,有的读者则轻视书籍,认为那是一个由妄人创造的,完全不真实的世界,只能用来打发时间,获取一点惬意的感受。
尽管人们对文学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和轻视,穆勒先生们和梅耶先生们还是读得太多了。他们在机械的阅读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消耗的精力甚至超过了其他事务。他们隐约觉得能从书本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却在阅读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他们在生意场上可不是这样的,因为“缺失主动性”在商务中是要命的。
无论是期待通过阅读获得消遣与慰藉的读者,还是期待通过阅读获得教育的读者,都认为书籍中存在着某种振奋人心、升华精神的力量,但他们却未能准确理解和正确评估这种力量,就好比笨拙的病人在药房里胡乱翻找名贵药物,打开一个个抽屉,尝试瓶瓶罐罐。试想,在理想状态下,一个病人应该在药房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药,不被错误的药所毒害;一位读者也应该在书店和图书馆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本书,不被填鸭式地灌输信息,而是得到真正的力量和滋养。
作家们应该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广泛阅读,一个作家或许不该嫌弃自己的作品被读得太多。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文字总是被误解和滥用,那么写作这份工作也会逐渐失去乐趣。少数的、心怀激赏的优质读者总好过数量多却浮躁的读者,虽然这样一来版税就减少了。
我斗胆强调一句,其实人们已经在“过度阅读”了,这并非什么荣耀之事,而是有失公平之事。书籍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没主见的人变得更没主见,更不是为了给那些不懂生活的人提供一种虚假的、便宜的生活替代品。恰恰相反,书籍只有一种价值,那就是服务于生活,并引导人们走向生活,构建生活。如果一个人在阅读时感受不到一丝力量的迸发,感受不到年轻的活力和新鲜的气息,那么就是在浪费时间。
从表面来看,阅读是强迫人集中注意力的契机,因此,“散漫地阅读”是无稽之谈。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在阅读时就应该全神贯注,而不是心猿意马。人们在阅读时也会发现,其实任何一本严肃认真的书都要求专注,要求一个人从千丝万缕中提炼出精华。哪怕只是一首小诗,也需要读者萃取所有的感受。假如我在阅读时不愿集中注意力,不愿沉浸式感受,那么我就不是一个好的读者。与其说我对不起这首诗和这本小说,倒不如说,我对不起我自己。
我把时间蹉跎在无价值的事情上了,我把宝贵的视力和注意力浪费在毫不重要、转瞬即忘的事物上,我的大脑被无用且难以消化的知识充塞,疲惫不堪。
人们常说,是报纸让人们的阅读习惯变坏了,我却不这样认为。实际上,一个人每天都可以专注而快乐地阅读报纸及各种读物。我甚至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挑选及重组新鲜信息,总归是一种健康有益的练习。毕竟,生命是短暂的,在彼岸的世界,可没人问你读了多少本书。
“为读而读”是不明智的,而且有损身心健康——注意,我说的不是糟糕的书,而是糟糕的阅读。读书,应该像我们在人生中所走的每一步,进行的每一次呼吸那样,我们应该有所期盼,投入心力,并由此获得更加充盈的人生。“浑然忘我”本是为了更确切地找到自我。倘若读过的书卷并不能带来快乐、慰藉、力量或灵魂的平静,那么了解文学史又有何意义?思想缺席、精神涣散的阅读,就仿佛蒙住双眼走在美丽的风景中。我们阅读并非为了忘记日常生活,恰恰相反,阅读是为了活得更明白、更成熟,为了把握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像紧张的学生走向老师那样走向书本,也不要像流浪汉走向酒瓶那样走向书本,而是要像登山者走向阿尔卑斯山,斗士走向武器库那样走向书本。不要像逃避者那样遁入虚无,而是要像勇士一般走向自己的友人和帮手。如果人类能够以这种方式阅读,也许我们未来的读书总量只会是目前的十分之一,但我们却能比现在快乐十倍,丰富十倍。这样阅读或许会导致书籍的销量锐减,导致作者更少写作,却并不会伤害这个世界,因为,写作本就比不上阅读。
1911年创作,后收录于《书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