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什么是佛教居士?

梵语“优婆塞”,或“邬波索迦”,意思即是清净士,所谓在家、皈依三宝、能受持五戒、清净自守之意。

又《法蕴足论》云:齐何名曰邬波索迦?谓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

我们常常说的佛门四众,即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民间说的和尚、尼姑、男居士、女居士。当然,尼姑是中国后来民俗的说法,显得对出家女众并不尊重,后续若见比丘、比丘尼,统一称其为出家师父。

所以,佛教居士是佛门四众弟子之一,亦是佛教修行者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可以自称为佛弟子,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心中对三宝有所向往,自己也在家进行了一定的自修功课,便因此而称自己为佛弟子,虽说此行并无不如理之处,但若学人已心向三宝,还是应该尽快选择一个清净的正法道场,参加三皈五戒的仪式,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一名正式的在家居士。若身边暂时没有合适的道场或者因缘,则可先在家中于佛前完成自誓三皈依的仪轨,待日后有合适的因缘,再正式参与三皈五戒的活动。

后学学佛这几年,常遇周边朋友自称为佛弟子,当劝其三皈五戒却不接受,自认为不需要走这种形式化的仪轨。这类人虽然向往三宝,但因心中有慢,自认为与众不同,故不愿随顺佛制、随顺大众参与集体的法会,以完成三皈五戒。

另外还有一类人,他们对于受持五戒内心有所恐惧,对于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受持五戒有所犹疑,其本质则是因为他们对五戒内容并不了解,因而产生恐惧,故假称不必走形式。

以上两者均是对于佛教居士的三皈五戒内容没有弄清楚而导致望而却步,实属可惜。

首先说到有慢心者,认为心意到即可,于是自称佛弟子。此即是颠倒,因无有任何一位佛弟子会不听受佛语,三皈五戒乃是佛当年立下的佛制,若心中已认可佛法,其有不受之理?

其二,何谓形式主义?其实任何事物的外在形式都是为了牵引众生心识,换句话说,都是为了能够引导众生的认知。譬如我们日常工作中,有的人明明是在混工资,每天上班浑水摸鱼,老板在时,装装样子,显得态度认真,老板不在时,则判若两人。这是不是形式?这种形式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曾演绎过。

可见“形式”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样的,在佛教中,虽然本来是要打破所有相,破相而能立真,但问题是,三皈五戒这些初学的新人,连什么是佛、法、僧三宝都不知道、连五戒为何都不晓了,又谈何破相?离禅宗的破相立真那是相当之遥远,故而需要随顺众生,先能庄严道场,郑重受持三皈五戒,随着佛法修学次第而上,等到真的要参禅时,才能开始有那么少分的破相立真的内容。

在佛教的修学中,无论是人天善法也好,小乘佛法也罢,乃至大乘成佛之道,其基础都是先能受持三皈五戒。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佛弟子是不受三皈五戒的,但是,话说回来,即使受了三皈五戒之后,也不一定能真正成为佛教居士。

绪论中有提到很多历史名人都是佛教居士,然而我们没有看到的佛教居士数量更是多如牛毛,真正如同前面举出的历史名人这些大居士,恰恰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同样是佛教居士,层次差别也是巨大的。

就好像佛教所谓的菩萨,有名义菩萨,即你受持三皈五戒时,会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了这个愿后,你不仅是在家居士了,同时也是佛教中所称的菩萨。

菩萨,意为觉悟有情,其自身觉悟,同时觉悟其他有情;又,菩萨是踏上成佛之道的众生。但是你看,观世音菩萨,千处有求千处应;弥勒菩萨,在兜率宫讲法,等待因缘,下生成佛。这些都是所谓的大菩萨,是地上菩萨,是接近佛位的菩萨。相当于说,同样是学生,我们发四弘誓愿时,还是幼儿园,而这些大菩萨,都已经成为大学博士后,但理论上都还是学生。

这里要明确一项内容:就是民间有看事儿、仙家附体等,很多都自称为菩萨,这类 99%都是借菩萨之名,谋自己之利。尤其是因为清末至今,社会动荡,真正能演说佛法者几乎绝迹,导致这类民间假借佛法牟利者势力增广。如此代代相传至今,便导致很多年轻人都形成一种错误的概念,那就是认为菩萨是会飞来飞去、有神通,还会给人看事儿,乃至认为周易八卦命相风水就是佛法。

我们说佛教居士与佛教菩萨的身份其实是重叠的,因为皈依时,要发四弘誓愿,这是源自正法时代之后,佛法开始往我们中国慢慢传播时,我们这个地方的众生根器猛利,都能堪受大乘佛法。所以,佛教历史在千年的中国化进程中,已经把大乘佛法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

所以,菩萨层次深浅不同,同样,佛教居士层次深浅当然也有不同。我们所说的胜义居士,就如上文举例,古时有寒山、拾得,文殊、普贤所现,至今留有寒山诗集,收录于大藏经,另有传说是弥勒化身的傅大士,被记录在《高僧传》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来读读。

然而现今社会,多数人皈依佛教时,都只能成为假名居士。这类人不了解三宝的深广意涵,往往多是奔着自己家庭和睦、事业顺利、升官发财等目的而去皈依佛教。不过比起众多皈依民间鬼神这类信仰的学人来说,他们已经算是具有智慧了。

本书中所言的居士,既非胜义居士,亦非是假名居士,而是为了那些不满足于只有居士之名,还想要修证居士之实的学人。因恐涉及佛法的教理知见太深,一时难以让读者接受,所以后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实修佛教居士的内容通俗化,但非浅显化,如此以期能够将读者引入大乘佛法之门。

所谓实义居士,是真实具有佛教居士之实,方能称之。居士即已称为清净士,则需有真实向往清净之心。

《瑜伽师地论》云:复次邬波索迦、有三种德。一、清净,二、能造作,三、能引发。清净者:谓意乐清净、戒行清净、证清净。意乐清净者:谓于佛宝等,远离疑惑。不希世事,谓作吉祥。戒行清净者:谓能圆满所有学处。证清净者:谓能证得世出世清净故。

所谓清净者,依经文可知,意乐清净,即成为佛教居士后,心能向往清净,而非依旧如同俗人,喜好染污事业,如打牌喝酒,喜说东家长西家短,乃至与人争斗等。

戒行清净者,若受持五戒,则需要了解五戒的戒相、戒法等内容。(推荐可阅读《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同时,能够自知我们自己在学戒阶段,虽然无法完全做到不犯戒,但是犯戒时心中要能起惭愧心、忏悔心。

若有居士无法受满五戒,则亦无妨,因在学戒阶段,只要心中有能受戒之心,则亦可称为实义居士,只是个人这一生的因缘所致,则可不受满分五戒,可受四戒、三戒、二戒乃至只受一戒亦可。

受戒以后,随着学戒,自身身心将能逐渐清净,则后续可继续参与三皈五戒的仪轨,受增上皈依,增上受戒(三皈五戒不只是可以参加一次,可以参加多次,以增上道业故)

五戒受持逐渐清净后,随着不断学习正确的大乘了义佛法知识,实修菩萨六度波罗蜜,终有一日发起大心,不再畏惧持戒,反而心中笃定,持戒,乃是给众生一把武器,一把制恶的武器,何乐不为。于是,能够受持十重四十八轻,一共五十八条戒相的菩萨戒。(菩萨戒的受持,可忏悔见好相后,在佛前自誓)

证清净者,所谓因戒而生定,因定而能发慧,故证清净者,即是能够开发智慧。所以很多人欲求佛教智慧,往往喜读各类佛法知识,想要仅从文字中、讲座中求得智慧,实则与佛法实修毫不相干。

在家居士,相比俗人,乃是智慧之士,古来苏东坡、黄庭坚、耶律楚材、张无尽、富弼、裴休等等这些大居士,哪个不是世间绝顶聪慧之人!这些人,尚且需要深入佛法实修,何况我等。

是故,佛法实修先从戒开始,《佛遗教经》中世尊云:“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波罗提木叉即戒,修行当从戒开始,在家欲求实修的实义居士,若还未能受持菩萨戒,则应当以受菩萨戒为此生目标。在能够受持五戒的同时,还要能够多去了解,去实行十善之内容。

在五戒十善的实修下,在身边善友的帮助扶持下,心地便能逐渐纯净,这个时候再配合念佛忆佛的行门作为修定的基础,如此即是,因戒生定。

因为身心清净,信受三宝,身边又能得遇善友、善知识,于日常熏习佛教教理之时,更加修忆佛惗佛动中定力,如此则能在日常生活中、护持佛法中,得到历缘对境的锻炼机会,进而最终生发世出世间的智慧。

如此也可以说是事上的大乘佛法“火中生红莲”“烦恼中证菩提”,当然若是理上,则有更加深妙的意涵,在此不做赘述。

总而言之,具有佛教居士之实义者,必然要去探究佛法的真实意涵是什么?他们不会迷于表相,不会迷于某道场的大小、繁华、香火,亦不会迷于某师父的名声、神通、地位等等等等。因为这些实义居士,是真心求法之人,他们会迫切想要了解清楚佛法到底在讲什么,当他们了解清楚后,也会逐渐心甘情愿地去切实修证所了解的内容。

然而,不要因为了解了居士的层次,就心生骄慢开始检点他人。所谓实义居士,往往很多都是从假名居士而来,这没有关系,因为众生的根器,可以下根转中根,中根转上根,所以,假名居士只要安住在一个清净的、具有正知见的僧团当中熏习,则有朝一日,终可成为实义居士,乃至也能明心见性成为胜义居士! 2ZYI+aqHAQDtRyyoSI923ZsSethEOPXmCXK9m7A5/71eOYcYxe28nO1TGL9kBl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