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王阳明十七岁结婚那天,他遇到无为道人后,习得导引之术。虽然此术只是道术,亦非修定的方法,也非禅宗的明心见性之法。但是给王阳明带来的益处,最起码是能够静心修定,只是这个修定依旧是执著在气功上的。
直到遇到朱熹的儒学,让他对做圣贤这个事情看到了真正的希望。于是立马与友人用朱熹的格物穷理方法去面对竹子,进行一次彻底的格物致知。然而,王阳明“格竹”失败,让他用实际体验证明,朱熹对于心外境界中理的追求是不究竟的。如此,为王阳明埋下了龙场悟道的种子。
朱熹主张: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 无不到也。”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调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用白话来讲,朱熹主张心外的“物”,就是我们说的物质世间,佛法中称为器世间。所有的“物”,都有对应的“理”存在。所以,格物致知,就是要分析“物”,去了解其中的“理”,用这样的指导思想,就会落入到企图研究无穷无尽的物质世间,而欲求达到真理(真理即是万法的本源)。
朱熹的哲学思想其实是现代唯物主义科学所研究的,也是现代科学一直在探索的。现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科学的发展,科学这门大学科,因为“格物致知”,研究种种事物,至种种知,得种种理。所以现代科学已经细分至几千门专业。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无法完成现代科学所有科目的学习。
举个例子,比如,很多年前有一款保健品叫做“北大富硒康”,据说吃了能够延年益寿。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有个长寿村,村子里的老人活到 120 多岁的十几个,更奇特的是,活到120 岁,他们的身体还很好,每天都还喝点小酒。
于是科研人员,据说是北大相关的科研人员就去研究这个地方的水土,研究来,研究去,就发现这个地方的土壤里富含大量的硒元素。他们就认为,这个土壤长出的粮食让村子里的老人长寿。
于是,他们就提取了硒,做成了保健品,认为这样就能够让人长寿。事实真是如此吗?他们研究长寿的方法,其实就是朱熹哲学中的格物致知,他们去研究事物背后,欲求发现其中之理。他们发现的理就是:硒这个元素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如果真是如此,大家都吃硒好了。事实上,我们的人均寿命也没有因为这个发现而改变,这款产品也没有引起市面轰动。如果真的有效,那早就已经遭到疯抢。
如果按照王阳明的心学来研究这个村子长寿的问题,就会往这些老人的人生状态上去研究,或者准确的说是从这些老人的心态上去研究。这些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村子里,与世隔绝,没有什么大的世俗烦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不管他们土壤里有没有硒,世代在这个村子里生活都能长寿。
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心力,不像都市里的人一样,并没有被不断地损耗。可能一个城市中的普通人,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接触到的信息量,一年的积累量,就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村子里的老人。
王阳明进行了七日七夜的格竹实践,也恰似这个道理。他的格竹经历否定了“心外求法”这种形式下的格物致知。故而,他有批评朱熹的言论,而支持陆九渊的理学中提倡的格物致知,也是后来心学中的格物致知。
王阳明说:“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 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所谓格物致知 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
由此可见,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是在行住坐卧,事事物物之间,能致吾心之良知,如此称为“格物致知”,又称为“知行合一”。其实,这已经是一门内观自心的修心方法,故而,称为心学。以上这段话,也是心学修行中的核心宗旨,能够真正在事事物物上做到致良知即是心学的修行目标。所谓的做圣贤,也是依靠能在事事物物上致良知而能成圣贤。
但这样的修行宗旨,不是一进门就能达到的,需要有一定的次第性,并且要有实际且具体的执行方法。本章要阐明的是阳明心学的教义,总结上面的内容,其教义核心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格物致知而能做圣贤。
然而,在此之前,回顾阳明先生的经历,人生最关键的转折就是从龙场悟道开始。这里笔者又要重复说明,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前,人生坎坷,被政敌迫害,乃至追杀,侥幸逃走。但在龙场悟道之后,屡战屡胜,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无论是官阶,还是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都在短时间之内大为提高。
然而,这样的人生轨迹,大家不要将龙场悟道与之联想到一起,不能错误地认为:阳明先生是龙场悟道,开了儒家中的“悟”以后,人生走向了巅峰。如果把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与他人生经历相提并论后,就把开悟神化、世俗化。这样最终会导致,世间人对禅宗开悟混淆,认为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各种学说中都可以开悟,乃至于认为,画家画画,艺术家也能开悟。所以,世间人为了追求人生的名利仕途就去追求“开悟”,以便更好地升官发财。如此,则落入到“开悟”的迷信当中了。
大家要知道,明心见性是出自于佛教的禅宗,指的是一个修行人能够通过修行,证得真如心,也叫本来面目、法界实相、阿赖耶识,以此修行标志,作为开悟。这是禅宗本来专有的名词,被世俗化以后,混淆在民间,被有心人利用欺骗他人,此处读者应该要对这个名词慎重的去理解。
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龙场悟道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心学的建立却离不开龙场悟道。也就是说,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的起点,因为在这个时候,阳明先生确认了陆九渊所谓的“心即理”。只有在“心即理”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后续的知行合一,或者是致良知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还在不断向外境界寻求,不懂得反观自心,去调整自心的状态,不仅周围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影响事业、家庭的发展。如果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情绪管理都无法做到,又何实现成为圣贤这一遥远的目标呢?
所以,只有自己内心认可,先确认“心即理”的前提,心才开始不会向外求,由此则能够常常观察自心境界的显现,才能去恶存善,走上至善之道。
很多人只看表面,认为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好厉害,但是你问他,龙场悟道到底悟了什么?他只会嘴巴张张,说不出来。很多人其实想要学习阳明心学,是因为读过、或者了解过阳明先生的事迹才发心想要学习。但是当你告诉他,阳明心学是一门圣贤之道,是一门要你不断舍弃自己的贪嗔痴的学问。这个时候,他反而就不想继续学了,因为这样的人,只想从外部获取,不断地获取,无论是获取信息、名声、财利等等,都是往外追求,一旦告诉他要舍弃外境界、往内求,他就不乐意了。
龙场悟道,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悟道,因为这个道,还只是最粗浅的道理,更加不能与禅宗祖师,如,六祖慧能等禅宗大师的开悟相提并论,这里要分开说。准确的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悟到了“心即理”,悟到了心学的道理。
在“心即理”的基础上,阳明先生开始反观自心。当一个人开始反观自己的意识心时,就会发现意识心的主要功能是“知”。但是这个“知”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很多人学习心学,可能对于“心即理”能够明白,也能达成相对一致的理解。但是对于“知行合一”,尤其是一个“知”字就很难理解了。
其实,错并不在读者,因为仅一个“知”字,在《传习录》中就出现很多次,甚至有时候,同一句话中的“知”,第一个知,与第二个知,不是同一个层面的“知”。因此,就容易导致学人混淆。所以笔者一直强调,心学是一门实修实证的功夫,唯有能够真正实修内观的体验者,才能分清楚几种“知”的差别,由此才能读懂心学中的密码。此处对于“知”的层次差别不做详细说明,在第二章中,将详细拆解。
学人能够学习传统文化中基础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借此调伏性障;同时静心增长定力;最后,有机缘能够得遇明师(而非名师)指点正确的理论知识。满足这三个条件,在现代社会,想要证得“心即理”并不难。
不是说,读了本书,知道了一些理论就算是证得了。并非如此!因为很多智慧,并非是知识带来的,而是在于亲身体验。
在证得“心即理”后,开始能够反观自心,于是就有了阳明心学中的“省察克己”的功夫来做辅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我们自己意识心“知”的功能,也可以称作是“想”的功能。了解清楚了意识心“想”的功能之后,才有机会去体证“良知”的本体,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 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法中,最重要的就是“ 无善无 恶心之体 ”。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心自性,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心。只要是意识心,就一定有“知”,对意识心“知”的功能了解体证后,才能进一步,去证得另一个“无善无恶”的心,准确的说是不辨别善恶的心体。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了这一步以后,修行就有了依止,才会有后续的格物致知,进而,究竟地完成知行合一的整个修行过程。
最后,笔者梳理阳明心学的教义之后得出结论:确认“心即理”,反观自心体解“知”的功能,再能证得“无善无恶”的非意识心的真心本体,依此真心本体,才是真正的悟道,才是真正的悟后起修。升起真正的智慧后,才有后续修行的结果。因为有了智慧,才能完成知行合一。如果只是单纯依靠知识,则无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圣贤与我们凡夫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圣贤具有智慧,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我们凡夫,虽然知识、道理都明白,只是无法做到,因为缺乏的是体证之后而出生的智慧。下一章笔者将更加详细的拆解阳明心学的教义内容。(微信号:gaixi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