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儒释道文化中的佛家圣贤

上一节说明了儒释道文化中的儒道圣贤,而本节之所以将“佛家圣贤”单独作为一节,是因为佛家的内容最为庞博、最为完备,也最具体深细。

“教、理、行、果之合称。乃佛、法、僧三宝中法宝之种別,一般称之为四法宝。即指能诠之言教、所诠之义理、能成之修行、所成之证果。佛教一般修证之次第多为依教诠理,依理起行,依行克果,故又连称为教理行果。”引自《佛光大辞典》

教理行果四门中所谓的果门就包含了圣贤的定义,称之为果门,即是结果的意思,就是佛家的修学到什么层次,什么果位,什么阶段都是有一定标准的,如此学人才不至于错乱。

《胜鬘宝窟》下本曰:「圣者正也。以理正物名为圣。」

《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初地以上,息妄契真会正,名圣。」

可以看出佛家中的圣,即正义,真正究竟的正,唯有成佛才是正。在成佛之前,有八正道的修行方法。其中第一个正,就是正见,意为一个众生的见地从颠倒中,先能摆正,再通过八正道之法成为圣贤,就完成了从歪到正的过程。

而“ 以理正物名为圣 ”,这里的“圣”指的已是圣人,与儒家的《乐记》孔颖达疏:“ 圣者,通达物理 ”,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在慧远大师的《大乘义章》中指出,大乘佛法中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名为圣。所以,这里已经是有明确的定义。

引自佛学大辞典

三贤十圣大乘所立。仁王经上曰:「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又曰:「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位为三贤。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萨为十圣。至初地而初会于理,故得圣之名。俱舍论宝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经,地前为贤,地上名圣。经云三圣十圣故。」

结合儒释道三家文化,可以将圣贤分为世间圣贤。比如,后世儒家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的圣贤,称之为世间圣贤。乡贤、或者世间有品德的好人等,皆是世间圣贤,因其所行并未与自身出世间相关。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槃,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四智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語涅槃,华言灭度。)——引用自《三藏法数》

如果只是站在出世间的角度来说,那么佛家的解脱道阿罗汉,他们自作证阿罗汉后能够入无余涅槃,可以称之为出世间圣贤。这是站在小乘佛法的角度,因为阿罗汉的修学目标是要灭尽自我,以入无余涅槃作为究竟的结果。

因为修学的目的地不同,所以,阿罗汉是必须出家修行,一定是示现出家人的形象。所以,阿罗汉一定是出家人,但是大乘的菩萨行者,就不一定了,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比如,民间广泛信仰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大乘菩萨,留有头发,而且身上也带着首饰等。

如果说,后世儒家的圣者是世间圣者,那么,出世间圣者就是佛家的阿罗汉。然而,还有一类大乘菩萨行者,即不在世间,又不出世间,称之为世出世间的行者,这是因为菩萨行者的修学目的是为了成佛。

大乘佛法在我国结合了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如今的文化底蕴。在民间就算不是皈依佛教的宗教徒,平民百姓们也会因畏惧因缘果报的法则而积极行善,避免造恶。这是千年来佛教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成果。

在佛教中,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几乎是无量无数的时间,这是佛教的通愿,也是一个遥远的志向。只不过,佛家行者相信有六道轮回,所以,这些修学佛法行者不会恐惧死亡,他们知道自己还要再来人间继续学佛。尽管再来人间的时候,他们或许不再是这一世的身份,或许是出家形象,或许女人,或许男人,或许是皇帝,或许是农民,但无论何种身份,他们依旧会继续修行,如此生生世世,直到完成佛道。

所以,从他们修学的目标和修学的心态上来说,即是出世间的心态,不会被世间烦恼所染,因为他们知道这一世只是一个角色,人生不过是一场戏罢了。因为完成佛道必须是入世修行才可以,这些菩萨行者既有出世间心态,又拥有超越时空的、积极入世的心态。所以,站在这个层面上而言,大乘佛法中的三贤十圣,是世出世间的圣贤。

再来看阳明心学中的圣贤,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圣贤远远不止要完成立功立德立言的事业,才能称之为圣贤。

“读书之人,若欲为圣贤之道,当将所读之书,日与所知之心相照察。所读之书,若与所知之心相合,当以之行。若与所知之心不合,当以之弃。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莫重于明心见性。心者,人之主宰也,而性者,心之所趋也。若心明性见,则一切迷途皆可悟也。故读书之人,当以明心见性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若心不明性不见,则读书无益也。”——引用自《传习录》

第一段,若要欲为圣贤之道,要日与所知心相照察,简单的来说是要有能够“反观自己,去恶存善”的功夫。

第二段,重点提到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禅宗施设的名词,是佛家真正意义上开悟的代表。所谓明心,是体证,要明了我们众生本心,即第八识如来藏;见性,是见到第八识所具有的佛性作用,两者合在一起叫明心见性。

禅宗之祖达磨之《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禅宗高僧黄櫱禅师《传心法要》:“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阳明先生对于圣贤的认知是超越世间圣贤,跨越出世间圣贤,与世出世间的圣贤标准是达成统一的。怪不得当时被学生骂为驱儒归禅,这是有道理的。

萧惠问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引用自《传习录》

对于生死的看法,《传习录》中阳明先生以昼夜作为比喻,这点恰恰与大乘佛法相仿。所以,阳明先生能够把阳明心学的修学目标定的如此之高。如果按照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的时空观来看,面对这么高的圣贤标准,其实是会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

最后要作一个声明:笔者是依据个人的学识来客观地看待阳明心学的内容,所举证内容皆有出处,至于最后的理解,读者可见仁见智。下一节将开始梳理心学修学的底层逻辑。 HzHfM1UnzNnFMbBOEBJkl4rN73axlA1Npg+QnLhW3OjWrW3Q1YBfSub7amnq7L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