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儒释道中的圣贤之儒道圣贤

1.先秦时期形而上的圣贤

阳明心学是圣贤之学。那么,何为圣贤呢?怎样才能定义为一个圣贤呢?普通人眼里或许认为: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人就是圣贤。或许有人认为,一个很好的好人就是圣贤;也有人认为,会飞、有神通,像西游记里腾云驾雾的人,称为圣贤……

我们要明确圣贤是什么,这点极其重要,就相当于,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就要先了解目的地有什么特征。比如,我要去北京,就要知道什么地方是北京?有天安门的地方是北京。好,那我就知道了,假设到了廊坊,我一看,没有天安门,我就知道这里不是北京。

虽然明确了修学的目标是做一个圣贤,但是圣贤长什么样?结果两眼一摸黑,就算真的有一位圣贤活着站在你面前,你也无法认得,更何况是自己要成为圣贤。

这章就从儒释道文化的角度来谈谈,各家对于圣贤的定义。

先谈谈儒家,儒家、道家,若不是追溯到汉朝以前,则无法了知其宗旨。世间的学问往往会因为人而发生变动,因为会变动,就很难进行定义和讨论。比如,现代王阳明通常被认为是一代大儒,但是王阳明活着的时候,很多人把他归为佛教禅宗,并骂他“驱儒归禅”——披着儒家外表的禅宗。当时,骂最狠的竟然还是王阳明的学生,是当时的状元,他叫杨慎。当时王阳明是他的主考官,杨慎毫不客气的说:“ 削经铲史,逃儒归禅,缘其作俑,是欲率古今天下而入禅教也, 岂儒家之学哉 ”。

关于王阳明到底是禅是儒,本书后面会专门有一章佛儒之辨的探讨。这里想要借王阳明说的是,儒家一直在后代世人利用,其实儒释道均有这样的现象。除了佛教,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还能保持他原本的样貌以外,其他的世间学问均是被不断改变。所以,儒家在汉之前,更准确地说,先秦时期的儒道,是先秦的儒道。汉以后的儒道,是属于被改良过的儒道。

正因如此,大家会看到先秦期的儒道会更加的形而上,接近于玄学。汉以后的儒道,就比较落地了,但是在落地的过程中,圣贤的标准就已经不是当年所要表达的真正的圣贤了。

《说文·耳部》:“圣,通也。”

《乐记》孔颖达疏:“圣者,通达物理。”

《白虎通·圣人》:“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圣人通于物理,方能作则,方能制作。”

《礼记·乡饮酒义》“产万物者,圣也。”

以上引用的内容,很多人一读,就会认为“圣”、“圣者”,指的就是圣人。于是就认为“圣人”就是通的意思,圣人能产万物。其实是不对的。古文用字简练,一字之差则差之千里。

这里的“圣”、“圣者”,其实在儒家很多经典中都有解释。 圣者, 通也,道也 。也就是说,“圣”这个字代表的是儒家的道。而道能产万物,道能生万法。这点又和先秦道家一样:《庄子·天下》:“ 圣有 所生,王有所成 ”。

大家可以认为,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道”层面的理解达成了某些一致。比如,道生万物,或者天地生万物,这里的天地也是道。之所以出现“诸子百家”,其实是各“家”都想以自己的方式,探究这个形而上的道,并且想落地这个形而上的道。结论就是:对于“圣”,对于“道”的理解,儒释道在先秦时期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的。

那么何为圣人呢?其最高境界乃是体天而行: “行天德者谓之圣 人。为人主者,居至德之位,操杀生之势,以变化民。民之从主也, 如草木之应四时也。……故曰圣人配天。” 《春秋繁露·威德所生》

圣人是遵循天德者,也就是遵循圣德者。德是他人受用的意思。圣人是能够遵照“圣”这个法,产生让他人受用的功德之人。在先秦时,德行最高者能成为王,来管理天下。于是圣与王,就联系在了一起,称之为圣王,这样就很好理解先秦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但是后代的王开始有私欲,有的德不配位,但是因为所谓的传承仍可以当王。从汉起将先秦的儒家之核心抛弃,留下儒家的礼仪制度。如尧舜时期,会把王——管理者的位置,让给族群中最有德之人,这称为居至德之位。比如,先秦的墨家首领钜子,一代代钜子的传承就是在墨家中选出德望最高者传承。

引用自《圣王的制作与孔子述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传·系辞上》

儒家之道是与器一体,行于天下,化为事业的。早期儒家对“道”之传承脉络的系统梳理,以《论语》《孟子》终篇为代表。《尧曰》《尽心下》二篇皆自言其道源自尧舜圣王,亦即“帝王之道”,如杨时的概括:

《论语》之书,皆圣人微言,而其徒传守之,以明斯道者也。故于终篇,具载尧、舜咨命之言,汤、武誓师之意,与夫施诸政事者,以明圣学之所传者,一于是而已,所以著明二十篇之大旨也。《孟子》于终篇,亦历叙尧、舜、汤、文、孔子相承之次,皆此意也。《论语集注·尧曰》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引用《庄子·天道》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引用《庄子·让王》

综上所述,如果想深入的研究儒道,就要将先秦时期的儒道作为一个阶段去探讨研究。要谈及圣贤的定义,就要先了解这点,原始儒道对圣贤定义的标准是非常高的。原始儒释道三家的宗旨,是可以从某一层面达到统一的。所谓,圣与圣人,即是心与佛。

如此高标准的定义与佛教的定义是保持一致的。在佛教中,以心作为万法本源,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这与“ 道生万物 ”,“ 万物者,圣也。 ”是一个意思,不同的地方在于,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不仅说了道,且解释了道的性相体用,还有可以实证道的具体方法(即传到东土后的禅宗),更有证道后如何依道修行的具体指导(即法相唯识宗)。

2.后世圣贤的落地标准

形而上的概念极难传承,必须是有一些具象化的标准或表相才能被人们理解,才能传承下去。比如,现代很多宗派、法脉,是以师徒相传,或者是发某些证书,以此作为传承下去的标准,这些就是表相无形中变成了标准。

同样,儒家的圣贤本来的定义是与天道和帝王相连的,但是这样毕竟是难以落地的。于是,后人就总结出最能把握住的三点:立功、立德、立言——三大“不朽的事业”作为儒家圣贤的标准。如此把圣贤拉回到世间,儒家也慢慢地完全被变成经世之学,与道不再相应。甚至夸张到,民间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是道家的东西,因为看见民间用《周易》算卦的多,就以为是道家的。其实《周易》是儒家核心经典。

所以,后世以儒家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人就会认为:只要能够流芳百世,即便不是儒家标准里的圣人,也已算是贤人了。然而,三大“不朽的事业”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生死的问题。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为了能够延续自己的存在,只要能够完成立功、立德、立言三个部分之一,就能够让人们记住我,就完成了我这一生最大的事业,也就等同于,我活在民众心中。(只要时间维度足够长,也会被人遗忘。)

所谓立功,即,作为个人为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在自己擅长的某一个领域,能够有所建树,就算没有建树,也能以此为目标。比如,王阳明,平息了多次叛乱,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于地方的治理也是井井有条。比如,苏东坡,在各地为官时,修治水利,抚恤爱民,甚至还筹款开医馆等。这些都属于功绩。

这些功绩,只要是能够真正利益国家,利益大众的,自然就会产生无形中的德行。当然,也有一些人,他并没有世俗上的伟大功绩,但是品行高远,也能完成立德。比如,陶渊明,没有什么世俗功绩,连官都不想当了,也没有自己的学说,唯有诗词歌赋传世。但是,在当时却有很多人拜访,他被立为魏晋名人。又如,古代大家族里一些有德的长者,因利他之心故,主持管理整个大家族,久而久之就形成德行。现代社会很多地方都有乡贤,乡村里的很多矛盾,乡贤出面就很容易处理,因为他有德望在。这也是立德的代表。

可以说,王阳明是完成立功、立德、立言三大不朽事业的少数人。其立言,是站在陆九渊的宋儒理学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对四书五经、禅宗等理解,确立了阳明心学。

但是王阳明却非以此三者作为圣贤的标准,这说明,王阳明对于圣贤的理解已经超越世俗上对圣贤的认知。他从龙场悟出心即理之后,就确认了,我们活在自己心中,所以,不需要向外贪求世间财色名食睡。而他之所以能完成立功、立德、立言,只是为做真正的圣贤,修习自心,顺带的结果而已。

在这点上,阳明先生是儒家中真正值得敬佩之人。我们不定义王阳明到底是儒是禅,仅凭他对圣贤的认知,阳明先生为提升后世对圣贤的认知已经作出极大的贡献。

“读书之人,若欲为圣贤之道,当将所读之书,日与所知之心相照察。所读之书,若与所知之心相合,当以之行。若与所知之心不合,当以之弃。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莫重于明心见性。心者,人之主宰也,而性者,心之所趋也。若心明性见,则一切迷途皆可悟也。故读书之人,当以明心见性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若心不明性不见,则读书无益也。”——引用自《传习录》

由此总结,原始儒家对于圣贤的认知是相对形而上的,是自利利他修行的,后世对于儒家的圣贤,往往落于世俗功绩。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说,读书为做圣贤。可见,《传习录》中要修学实现的圣贤目标,与原始儒道是更加契合的。所以,站在这点上,说王阳明是儒家,倒也不失为过。但明心见性最早是见于禅宗,为什么阳明先生用“明心见性”这个词?其实反过来看,主要是由于原始儒释道对于圣的认知,道的认知,圣人的认知是统一的,而阳明先生所谓的圣贤又与原始儒家统一。既然如此,他的《传习录》有禅宗的影子那就不稀奇了。

作为本书的读者,要学习阳明心学,应当先要了解修学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本书第一章的内容,都是在明确心学修行的终极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体会,后续阳明心学的修习是为达到这个目标。如此才不会对《传习录》中的内容产生误解。 kmI6x/xFeEDES9BVxtkhh0TLfPSHFFcC4a38WIF1uyNi/l5Lra/YMduBGpwCYE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