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先生及其心学的著作已有很多,然而,多数是在研究阳明先生其人事迹,仅有不多的著作在探讨阳明心学本身的理论与教义。作者本身经营几家书店,也网罗了市面上流行的阳明心学著作,发现对心学本身的哲学性、宗教性探讨最多的,莫过于民国时期的几位作者。
如,梁启超关于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研究与探讨,书名为《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站在民国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先生用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呼吁当时的年轻人要有蓬勃向上的革命精神。故而,此书更多的是顺应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
民国时期佛教改革第一人,也是公认的佛教泰斗,太虚大师写过一篇《论王阳明》。这篇论,是少有的、真正站在阳明先生所立儒家心学的教义角度来对心学做出了分析辩证。太虚大师高度赞同、认可了阳明心学经世致用的价值,这篇内容,笔者已将原文附录在本书的最后,有兴趣的读者,可在阅读本书以后阅读此文。
笔者因参与经营多家书店的缘故,所以,会应邀参与一些国学读书会的学习。但凡涉及到国学,则一定绕不开被称为半个圣人的王阳明。于是,时常会遇到有读者分享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因此,召集很多书友开办了一些阳明心学读书会的专题活动。
笔者应书友邀请,在主持阳明心学读书会期间,将王阳明先生的心学重新做了整理。本意是为了让参与心学读书会的书友们,融汇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内涵,来解读阳明心学,并且运用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教法,在生活中,切实的改变自己的身心境遇。
随着读书会的开展,逐渐深入到心学当中,笔者发现,由于《传习录》是不同后人记载,且古文晦涩简约,现代人难以从中系统地了解阳明心学的修学理路。
譬如,一个“知”字,是理解阳明心学至关重要的钥匙,但是在《传习录》中不同语境下“知”代表的内涵是不同的。如同道家的经典中,最关键的“道”为何物,在不同语境下体现的是道的不同方面。又如,佛家中的“佛”字、“心”字,也是一样的道理。最明显不过的就是,佛家的阿含系列经典中,一个“识”字,多数是指我们的意识觉知心,而极为少数的时候,如,入胎识,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因为古文简约,加之记录者不同,导致后代学人有诸多的误解,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除非读者,精通儒释道三家文化,读阅大藏经等如数家珍,能够融汇贯通之后,就能够一通百通世间所有学问,进而方能阐发阳明先生的心中奥义。
本书并非研究阳明先生族谱,人生经历,而是通过融汇儒释道三家文化内涵,来阐发阳明心学的要旨。希望能让读者,由崇拜、敬重阳明先生其人,进而修学心学,并且能够清晰明了阳明先生心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