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首要前提,也是制约大学生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如此,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一定程度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科学研究表明,导致心理疾病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是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与特殊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25岁,正处于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问题。处在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极易适应不良,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可以概括如下。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孤僻封闭、自卑忧郁、急躁冲动、多疑、爱慕虚荣、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的人,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完备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也影响他们的健康。从现实看,随着社会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大学生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使他们极易走向极端,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欲望与性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而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很大。同时,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即校园)和条件不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受到多方重视。
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达10小时以上,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学校引导不力等因素有关。
学生高考选择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出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认为其专业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解决不了,他们就会闹情绪,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低落,消极悲观,随意缺课,长此下去,会使心理矛盾加深。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比如学习方面,中学老师讲得多,而大学要培养自学能力;生活方面,中学时父母照顾得多,而大学要培养自理能力;心理适应方面,中学的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来的优势不明显,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
大学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食堂、宿舍,生活相对比较单调,缺乏足够的娱乐场所。而青年人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在大学常常不能得到满足,因而缺乏生活的乐趣,感到枯燥无味。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的导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前更复杂,大量新的社会刺激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增加。
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突。东方重义,西方重利;东方尚礼,西方尚法;东方重和谐,西方重竞争;东方讲群体利益,西方重个人利益等。当下社会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面对急速变化和不确定的未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出现负面变化。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学生常常会感到茫然、疑虑、混乱。诸如对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等,没有明确的认识。求新求异的心理使青年盲目追求西方的文化,而这些东西与中国现实社会在许多方面格格不入,使青年学生陷入空虚、混乱、压抑、紧张的状态,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处于两难或多难的境地。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出现适应不良的种种反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延长、报纸杂志的增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影响越来越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角色更加多样化,可以以各种虚拟身份参与网络空间。大学生一般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缺辩证思维。当前一些格调低下的杂志作品及观念错误的书籍、报纸泛滥,给青年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一些学生的负面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因素。国外学者对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的调查表明,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儿童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随着心理发展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异常。值得强调的是家庭教养方式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人这样说:
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争斗;
在虐待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伤害别人;
在支配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依赖;
在干涉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被动;
在娇宠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任性;
在否决中长大的孩子,他反对社会;
在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他性格孤僻;
在专制中长大的孩子,他喜欢反抗;
在淫乱中长大的孩子,他会心理变态;
在民主中长大的孩子,他领导能力强;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自信;
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他抱有正义感;
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耐心;
在赞赏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喜欢自己;
在爱之中长大的孩子,他会爱人如己。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因此,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种渠道入手。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并付诸实践。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是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二是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体重保持正常水平;三是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用脑过度;四是积极休闲,选择文明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愉悦身心;五是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大学生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沉溺网络、暴饮暴食、节食瘦身、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不从事体育运动、抽烟酗酒、做危险动作等。
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情绪反应适度正常,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
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弄懂交往应遵循社会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并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大学生走出沼泽地,走向开满鲜花的岁月。
①学校教育中,存在重道德灌输,轻道德践约;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养成教育的倾向。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归根到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培养要精心、精细、精益求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教会学生适应环境,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事务,学会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是前提;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关心我们生存的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爱情,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学会学习就是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习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课题,可以说,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②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努力。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家庭教育中也在逐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③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变化情况,以便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①积极的自我观;②恰当地认同他人;③面对和接受现实;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马斯洛和心理学家密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②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③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是否切合实际;④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⑤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否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⑨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⑩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心理健康包括7个方面:①自我意识广延;②良好的人际关系;③情绪上的安全性;④知觉客观;⑤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⑥现实的自我形象;⑦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哈威哥斯特综合许多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9个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①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②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③自尊感;④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⑤个人的成熟;⑥人格的统整;⑦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⑧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⑨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斯柯特提出多达10类共75条心理健康标准。①一般的适应能力: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地改变行为的能力;②自我满足的能力:生殖欲(获得性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快乐,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③人与人之间各种角色的扮演: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④智慧能力: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理解;⑤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⑥创造性: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⑦自主性: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⑧完全成熟: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平衡,成熟而不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有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⑨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有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⑩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率真。
国内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
严和锓提出6条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环境的能力;②能避免由于过度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③与人相处时,能保持发展融洽互助的能力;④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⑤有能力进行工作;⑥能正常恋爱。
王效道提出,正常心理应具备下列8项标准:①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以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②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③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④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⑤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⑥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⑦不背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要求得到满足;⑧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他还认为心理水平可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道德愉快甚至道德痛苦等7个方面加以评量。
王极盛等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5个方面。①智力正常;②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③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④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统一的,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按部就班;⑤人际关系的适应。
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①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②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③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④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⑤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⑥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王希永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①智力正常,思维方式正确,能唯物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一切事物;②具有高尚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的情绪;③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苛求环境,不推卸责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顺利时不骄傲自满;④需要是合理的,动机是可行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精神生活充实;⑤具有自觉的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所赞许的道德品质,能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⑥经常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出现心理不平衡时,自己可以及时地、成功地进行调整。
李百珍提出7条标准:①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②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③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④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⑤心理健康者对社会有责任心;⑥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⑦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黄珉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①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②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③具有健全的人格;④具有良好的情绪体验;⑤具有正常的行为;⑥有正常的心理意向;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⑧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信心和自立性。
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包括:①正视现实;②了解自己;③善与人处;④情绪乐观;⑤自尊自制;⑥乐于工作。
1.练习回答下列问题
A.失眠很可怕(为什么)
(1)_______ (2)_______
B.失眠并不可怕(为什么)
(1)_______ (2)_______
2.保持睡眠的策略
①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这样会形成条件反射,容易入睡。不要一忙就开夜车,不忙时早早躺下,这样会打破睡眠规律,容易造成失眠。
②放松法。舒舒服服地深吸一口气,然后轻轻地呼气。第一次吸气时数“1”,呼气时默说“放松”,说“1”和“放松”时,设想用手把这些字比画出来;下次吸气时数“2”,呼气时说“放松”,一直数到20。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一串单调的词、字及形象反复出现,以至占据你的大脑,降低对大脑的刺激。
③临睡前可用与体温相当的水洗脚,用热一点的水洗脸,有条件可洗个温水澡。白天不做过于剧烈的运动,但可做一些如骑车、散步这样的活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腿部活动有利于睡眠。
④不喝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可喝牛奶、酸奶等。
⑤实在睡不着时,也不要硬躺在床上,可起床看一些平时不愿看的书,听听音乐,想一想平时令你愉快的事情,情绪稳定后,心平气和地躺下,自然会进入梦乡。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心理健康使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在: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绪健康;三是意志健全;四是人格完整;五是自我评价正确;六是人际关系和谐;七是社会适应正常;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大学生应对其自身的心理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
1.你的心理健康吗?学习了本章内容,你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就你自身的成长而言有什么感触?
3.请完成下面的陈述句:
(1)我所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有:____________(不少于五组)
(2)别人所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有:___________(不少于五组)
(3)我不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有:____________(不少于五组)
(4)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___________(不少于五组)
(5)当你完成上面的练习时,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欣,李开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赜[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76-78.
郦炜。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6):194-195.
安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2):40-42.
杨佳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179-181.
孙喜杰,毛浩宇。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7):120-125.
雷永汉,刘佳。个人社会化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