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追逐于生活上的满足与享受,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殊不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他的成就是密不可分的。
①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才智、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②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时期。
③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已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的女儿亦愁嫁”。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④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时代发展的需要。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七条标准:第一,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第二,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受到社会信息的各种影响。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着重从以下八个标准给予考虑。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情绪健康的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内容包括: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时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事先准备的方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整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及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这种状况将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从心理结构的几个方面看,一旦它们不能符合规律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可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
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并趋于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能够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什么是健康”提出了通俗易懂的“五快”(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八标准。
我们可以对照这些标准,看看自己的健康状况。
①吃得快:胃口好,吃东西津津有味,不挑食,不偏食,说明内脏功能良好。
②便得快:排泄快速通畅,感觉轻松自如,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③睡得快:入睡快,睡得沉,一觉睡到大天亮,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良好。
④说得快: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声音洪亮,说明心肺功能良好。
⑤走得快:步履轻松有力,行动自如,反应快速,说明精力充沛旺盛,躯体、四肢状态良好。
⑥良好的个性:性格温顺随和,豁达大度,意志坚强。
⑦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办事情能以客观现实和自我为基础,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纳。
⑧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自然融洽,朋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