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

现代校园,涌动着一批批年轻的追梦人,也流动着一个个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大学生部落。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说:大学是一片蕴藏无限潜力与无穷魅力的海洋。人生的路有许多,但关键的只有几步。进入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由于经历相对简单,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生存背景,有人称之为“门内人”。另外,当代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生存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与社会竞争压力,因此,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将是奠定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之所以危机四伏,是因为大学生身心都处于剧烈变化与压力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自我控制不力,则易引发问题行为甚至步入偏差,出现自伤、自杀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然而对于更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成长与成才中的种种心理困惑,需要了解自身的身体、心理与社会发展及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

正如学生所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一缕阳光,洒在我们探索人生、了解自我与社会的路上,也让心灵始终充满阳光,使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前方,特别是自己的囿限,懂得了如何调节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一、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自然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的生存,对健康的理解处于懵懂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科学也应运而生,但人们基本上将健康与疾病视为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没有疾病和不适就是健康,健康就是无病。

实际上,早在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认识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要领的全面总结与更新,健康不再仅仅是身体的反映,同时还必须是心理活动正常、社会适应完整的综合体现。健康的新概念指: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适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当人的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也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精神病学家梅尼格尔(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并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一般而言,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①经验标准。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重在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由于个体先天的遗传及后天的环境不同,经验标准更强调其个别差异。同样的生活事件,当事双方由于自我认知不同,自我体验不同,自我评价也不尽相同。

②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例如,大学生根据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事务的能力,而如果有的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便需要引起重视。

③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这个标准更多地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一般而言,人们都要将个体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常模对照,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④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在以往的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通常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大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人生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有的心理困惑属于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比如多重压力之于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期望、职业抱负、学业期待引发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需要应对。有些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当个体心理成熟后会自愈。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据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

【知识链接】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的诞生

美国有一位大学生叫比尔斯(C.W.Beers),1876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18岁考入耶鲁大学商科就读。比尔斯与他的哥哥住在一起,他哥哥患有癫痫,发作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声似羊鸣,痛苦万分,使他非常害怕。他听说此病有遗传,总担心自己也会像哥哥一样,终日生活在恐惧、担忧、焦虑的情绪之中。1900年,比尔斯因精神失常,自杀未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住院期间,他目睹了精神病人所受到的种种粗暴残酷的待遇与非人的生活,不胜悲愤。同时有感于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偏见、冷漠,3年后比尔斯病愈出院,立志把自己的余生献给精神病患者。他向政府及社会的各有关方面呼吁,要求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并开展预防精神病的活动,但响应者甚少。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用生动的文字写成了《自觉之心》( 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于1908年3月出版。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W.James)给此书以高度评价,并为此书作序。《自觉之心》问世后,在美国引起轰动。康奈尔大学校长列文斯通·法兰(L.Farrand)等名人都被此书所感动,纷纷支持比尔斯。于是,1908年5月,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诞生了。 gvYeR4kfjvYy1RxCeJk9Z2j/wsaJwCcBI7ozYZpOpZTOJC32EKXQR5IiYEY40J4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