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题一
为新的人生阶段做好准备
——心理健康导论

学习之旅

【案例分析】
高职学子逆风飞扬:从“钳工”逆袭成为3D打印高手笑傲全国技能大赛

从设计、制造到测试,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里打造一台黄豆筛选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龙做到了。在2023年9月闭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王龙凭借高超的技能斩获增材制造设备操作项目金牌。2018年,王龙参加技能高考,以低于本科线2分的成绩,考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大一下学期的一次学院科研助理选拔时,王龙加入了学校的3D打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短短几年时间,他主动突破舒适圈,找准发展方向,潜心积累提升,在校期间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荣誉,并被授予“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毕业后作为特殊人才被学校聘为专业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最高的职业技能竞技舞台,王龙十分珍惜这次比赛机会。在备赛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没有丝毫松懈,每天早上8时就来到实训室进行训练,直到晚上10时才离开,一年多以来几乎没有周末和假期。在比赛的6个小时里,他始终保持高度紧张,全神贯注,甚至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即使桌子上有水和食物,他也无暇顾及。面对困难和不利因素时,他及时调整心态,一直告诉自己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从容应对,很快熟练掌握了赛场上各项设备操作,确保了作品的高效完成。他的导师朱教授说:“备赛是个长期且枯燥的过程,王龙身上有股不认输的韧劲,做事专注、心无旁骛,能数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这些品质十分难能可贵。”从因为好奇开始接触3D打印,到成为相关设备操作的一流高手,王龙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逆袭之路。

分析

王龙的逆袭不是偶然,金牌背后不仅有辛勤的汗水,更有勇敢、毅力、团队精神、谨慎、自我调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参与,这与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分不开的。试想一下,一个心理状态不稳定或处于不健康的参赛选手,不仅承受不了长时间的压力与挑战,更难以在重要时刻做到冷静、从容、全神贯注。如果说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幸福的根本,心理健康则是人生品质与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人们开展正常生活、建立人际交往、发展职业生涯、追求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础,与身体健康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发挥优势,在职业道路和人生道路上行得更久、更稳,创造积极而富有意义的人生。

2022年,中国科学院对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总体来看,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本科生,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仍不容乐观。抑郁方面,专科生有3.30%的学生存在重度抑郁风险;焦虑方面,专科生有1.43%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风险。

对个体而言,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经历着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和转变,其学习、生活、个人成长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高职学生来说,更侧重于发展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要能够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要求,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独立工作和合作工作等素养。而其良好的身心状况是保持活力、发挥潜能、培养专业技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材的核心要素。《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坚持健康第一作为基本原则。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行动势在必行!

一、为健康负责——全面健康观

(一)全面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提出了健康的概念,健康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是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状态。健康并非仅仅局限于一个人不生病,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讲究诸项完整又健全的活动能力及适应能力。

全面健康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扩大了我们对健康的看法,在传统健康概念的基础上,强调了一个人达到最佳健康的能力 。全面健康超出了简单有病或没有病的范畴,指的是最佳健康和活力,即生活的最充实状态。它还包括我们能做出有意识的决定,控制有可能引发疾病或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如表1.1所示,传统的健康观强调健康更容易受一些不容易被影响的因素的控制,这些因素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控制能力,如基因、年龄、性别、家庭遗传病史。全面健康概念的重点是我们需要做出有意识的决定与行动,尽可能控制或远离这些因素,如运动和健康饮食是一个人能够很好控制的因素,可以使我们远离这些风险,甚至不发生风险。这意味着健康不仅仅只是选择治疗自己身体的疾病,保持乐观、保持与他人的联系、理性地挑战自己、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生活兴趣同样是塑造健康的过程。

表1.1 传统健康管理观与全面健康管理观的对比

(二)全面健康的内涵

全面健康包含六个方面:身体健康、情感健康、智力健康、人际关系健康、心理健康、环境健康。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达到全面健康的过程是持续和动态变化的,我们完全能够积极地追求、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健康生活状态。

1.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总体状态以及是否有疾病,还包括健康水平和照顾自己的能力。简单地说,提高了照顾自己身体的能力,就可能更健康。具体行动及表现有:合理规划营养、锻炼身体、避免有害行为、保持安全的生活习惯、了解疾病的症状、定期体检、避免伤害。

2.情感健康

情感健康反映的是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情感健康涉及有创造生活的能力以及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具体行动及表现包含:乐观、信任、自尊、自我接纳、自信、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感受、能够与他人分享感受。

3.智力健康

不断挑战自己的思想,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指导行为。持续学习,不断把学习贯穿于生活之中,乐于体验新事物并积极接受挑战。具体行动及表现包含:有新思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思维、有愿意学习新事物的意愿、有创造性和有好奇心、能够持续保持学习力。

4.人际关系健康

主动建立和保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对社区和社会有所贡献。具体行动及表现包含:有交流技巧、能建立并保持较稳定的亲密关系、能建立和保持满意的关系、能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5.心理健康

拥有并追求一系列有指导意义的信念、价值,或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感、有目标感、有价值感,在困难的时候仍保留希望。具体行动及表现包含:能爱他人、同情、原谅、利他、快乐、满足、照顾他人、追求意义和目标、归属感大于自我感。

6.环境健康

为改善环境健康,学习有关的知识,保护自己避免环境的伤害,持续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具体行动及表现包含:保持处于丰富、干净的自然资源中,身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尽量使用可回收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保持身心健康平衡——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钟南山院士曾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促进心理健康”作为“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的一部分。可见,健康和疾病是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对以往许多重大疾病的研究中,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防病、治病上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为此,一定要学会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个体心理健康是处于幸福状态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结合,个体保持人格完整和谐,积极应对日常压力,实现个人价值,并为自己的社区作出贡献。心理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是一种臻于完满的状态,这种完满状态表现在个体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调整状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常见压力,个体可以运用自身积极的心理资源来适应社会。

心理健康状态下,个人具有生活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这种状态对人类来说十分重要,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积极思考、表达情感、与他人互动、谋生或享受生活。维护心理健康对我们自己、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

下面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关键事实。

(1)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心理就是健康状态。

(2)如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就谈不上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心理健康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因素、生理因素或环境因素。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功能障碍,还包括情绪、心理和社会幸福感结构,使得个体可以运用自身积极的心理资源来适应社会。

近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不仅是没有精神病理学症状,也包含积极的心理指标。2001年,心理学家首次正式提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认为:心理健康同时包含心理病理症状和主观幸福感这两个既独立又相关的维度,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没有心理疾病,还要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以主观幸福感和精神病理学两个复合指标来更为全面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人群分为“完全心理健康者”“易感者”“有症状但满意者”和“心理疾病者”四组,如图1.1所示。

图1.1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

(1)完全心理健康者具有高主观幸福感和低病理症状,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

(2)易感者也叫部分心理健康者,具有低主观幸福感和低病理症状,且心理疾病症状未达到心理病理学诊断要求,因此不被列为需关注或干预人群,而实际上他们可能需要心理帮助。

(3)有症状但满意者也叫部分病态者,具有高主观幸福感和高病理症状,由于积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即使经历了心理疾病被诊断为异常,仍具有较多的个人资源,容易自动康复。

(4)心理疾病者具有低主观幸福感和高病理症状,不仅有心理病理性症状,还对生活不满,社会和心理等功能均较低。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强调积极预防,还特别强调对“易感者”和“有症状但满意者”的鉴别、预防和干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是相当困难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我国学者在2015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开展了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可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基本心理能力。有安全感;有抗压能力;有成就感和创造性;有自主性,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能自我认识与接纳;乐于接受新的经验与挑战。

(2)内外协调适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整与协调;人际关系和谐;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情绪稳定。心境稳定平衡;心态积极;情绪适度表达与控制。

(4)角色与功能协调。智力正常:符合社会规范,满足基本需要;自尊:符合社会家庭学校赋予的角色;有生活目标并切合实际。

(5)良好的学习能力。有效学习的能力;有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习上有所成就的决心和行动力;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有效的时间管理。 SR4QiDO5RGSDjv3NC1DZwHXDfL3B+iIJwKQYry4SUEhKUNchMc3mELok93TZBg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