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演讲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公共演讲的用途广泛,根据其不同的使用场合、演讲目的和表现形式等,分成不同的种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情景下的“公共演讲者”,掌握公共演讲的技能对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公共演讲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对此后古罗马时期公共演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到了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现代演讲的进一步发展。公共演讲和对话交流都属于语言交际活动。但是,公共演讲面对的听众、表现方式、表达内容等都不同于日常的对话交流,具备其自身的特点。
公共演讲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以及近现代。在进一步阐释各阶段公共演讲的发展历程和特征之前,首先要厘清三个关键词:“ rhetoric ”“ oratory ”和“ speech ”。综合《大英百科全书》和《牛津英汉高阶词典》的释义,“ rhetoric ”指在演讲或写作中为了达到影响或娱乐听众的目的而特殊使用语言的能力,通常翻译为“修辞技巧”或“修辞学”。“ oratory ”是指使公共演讲具有感染力和有效性的技能,通常翻译为“演说术”“雄辩术”。“ speech ”指面对听众的正式讲话或说话能力,通常翻译为“演说辞”“讲话”“发言”。总体来讲,修辞学( rhetoric )的内涵更为广泛,聚焦如何掌握和使用语言力量的学问,偏重修辞理论的研究。演讲术或雄辩术( oratory )偏重演讲技能实践。演说辞( speech )则是在修辞学理论指导下,演讲者面对一群人就某个主题具体实践演讲术的讲话或发言。
在古代希腊时期,演讲艺术或“雄辩术”究其本质是修辞学,因此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其目的在于说服人。古代希腊的演讲术(或修辞学)对于后世的罗马、中世纪及近现代演讲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后者均能不同程度地从古代希腊演讲术中寻找到原始模型。公元前4世纪,雅典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演说家,其中有十位被誉为古希腊的“十大演讲家”,他们是安提芬、安多西德、利西亚斯、伊索克拉底、伊修斯、莱科尔加、德摩西尼、海培里德、阿伊西尼和狄位修斯。德摩西尼是最为雄辩、最为杰出、最负盛名的口才家,被尊为“十大演讲家之首”。
这一时期的公共演讲也发展出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其中,古代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修辞学》对于后来的公共演讲影响深远。《修辞学》中提出的修辞学三要素最为著名,包括: Ethos (人格诉求)、 Logos (逻辑诉求)和 Pathos (情感诉求)。“人格诉求”指修辞者的道德品质,即演讲者要获得听众的信赖和尊重,并且具有一定感召力的人格。“人格诉求”有助于演讲者与听众建立互信的关系。“逻辑诉求”是指演讲中论据的推理证明,即演讲者通过理性推理来说服听众。“情感诉求”是指通过对听众心理的了解来诉诸他们的感情,用言辞去打动听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通过调动听众情感、共鸣等产生演讲说服的效果。
古罗马演说术源于古代希腊。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后,大批希腊人来到罗马,其中包括优秀的演说家。罗马人也开始了解希腊的演说术,并狂热地追捧这种新鲜的外来文化。古罗马人对演讲术的热衷,可从“ forum ”一词窥见一斑。“ forum ”本指古罗马城中一个市场,在拉丁语中是“市场、公共场所”的意思。这块空地一直是古罗马人公共生活的中心。古罗马人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以及角斗表演,还会进行选举、演讲、审判等。公共演讲由此成为古罗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该词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为“ a place where people can exchange opinions and ideas on a particular issue ”(“公共讨论场所、论坛”)。演说术在古罗马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演说术开始与罗马政治生活联系起来,代表人物有大加图、提比略·格拉古、盖乌斯·格拉古。第二个阶段是罗马演说术的空前繁荣时期,著名演说家层出不穷,代表人物有卢西乌斯·李锡尼乌斯·克拉苏和马尔库斯·安东尼乌斯。西塞罗是罗马演说术发展到最高峰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是他公元前55年撰写的关于演说术的三部曲:《论演说家》《布鲁图》和《演说家》。其中,《论演说家》是现有完整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罗马演说术理论著作,探讨了关于演说家教育的问题,内含丰富的哲学、美学教育和法学思想。
近现代的公共演讲是在古代希腊和古罗马修辞演讲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强调其语言交际的功能。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利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达到向听众表达观点、抒发感情或说服他人的目的,具有现实性、直观性、感染性、工具性、艺术性等特点。公众演讲的使用领域更加广泛,从自我介绍、求职面试、讲授知识、企业宣讲、产品发布、接受采访,到就职演讲、会议发言、演讲比赛、教学比赛、法庭辩护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多个领域,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例如照读式演讲、提纲式演讲、命题演讲、即兴演讲等。
公共演讲与对话交流都是语言交际活动。二者既有相似性,也有显著的区别。公共演讲与对话交流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与听众的互动。无论是公共演讲,还是对话交流,都涉及与听众的互动。与听众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演讲者或说话人在了解听众信息的基础上,对演讲或对话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和适度的调整;接受听众的反馈,即接受演讲或对话时听众给与的言语或肢体(眼神、面部表情等)的反应,与听众建立互信和互动的良好关系。
第二,有逻辑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演讲或对话都需要逻辑有序地组织语言,从而清楚、正确地表达演讲者或说话人的思想和观点等。有逻辑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是指用系统的方式去安排语言、调动语言和组织语言的思维过程。简单地讲,就是演讲者或说话人要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总体说什么,分层说什么,主要说什么,次要说什么等,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层次、先后、主次的逻辑表达系统,准确和清楚地表达演讲者或说话人的主要思想。
第三,达到明确的交流目的。演讲或对话的语言交流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流目的,即演讲者或说话人要明确表达什么观点、陈述什么事实或概念、传递什么信息等。
公共演讲与对话交流的区别则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公共演讲的听众规模更大。公共演讲多发生于公共场合,例如礼堂、会议室、教室等,听众的规模要比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大得多。
第二,公共演讲更为正式,尤其体现在语言表达、时间要求和着装规范等方面。虽然公共演讲在语言表达上不像书面表达那样完全使用正式语言,也需要合理使用口语表达,但是,过于口语化或生活化的表达(比如俚语等)在公共演讲中应该慎用。不同于对话交流在时间上的随意性,公共演讲通常有时间的限制,比如常见的1分钟自我介绍、5分钟命题演讲、3分钟即兴演讲等。此外,演讲者在演讲时需要根据场合、听众的年龄和社会文化背景等选择适当和正式的着装,以体现规范的社交礼仪和对听众的尊重。
第三,公共演讲既有“讲”和“演”,也有“思辨能力”。公共演讲以“讲”为主,是语言交际活动。同时,公共演讲也要辅以“演”,包括借助肢体语言、视觉辅助工具等,将演讲内容以艺术、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听众和观众,让演讲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演讲的“思辨能力”体现为,在演讲稿的写作过程中,演讲者需要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需要对背景、概念、观点、证据、方法、标准等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一份逻辑清晰、理据充分、表达清楚、观点明确的演讲稿,以语言为载体,既“演”又“讲”,才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和效果。
英语公共演讲( English Public Speech )是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一种公共演讲,不仅对英语语言能力有要求,对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观点、逻辑组织等也有要求。
英语公共演讲对英语语言能力综合应用的要求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语法和用词、语音语调、语言组织、表达流畅度、节奏与停顿、交际能力等。与此同时,英语公共演讲还具有公共演讲5“ W ”的基本要素。
第一,演讲者( Who: speaker )。演讲者是演讲的主体。英语公共演讲者既要掌握说话艺术的基本技巧,也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语言素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
第二,演讲内容( What: contents) 。演讲的内容至少要做到“四有”:有主题、有逻辑、有目的、有创新。
第三,听众( Whom: audience )。听众是演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演讲的选题和破题、演讲稿的写作以及演讲的实施等环节,听众都是演讲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即演讲者要充分了解听众的基本信息,包括了解听众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等。
第四,演讲技巧( What: techniques )。演讲技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言语和非言语,后面的章节对此有专题讲解。
第五,演讲效果( What: effect )。演讲不是自娱自乐,而是有目的地向听众表达观点、传递信息。演讲效果取决于演讲是否有效达到提供信息、阐释概念、说服听众等演讲目的。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公共演讲者”。教师,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参与职业培训、教研活动、班会组织、家长交流等,都需要面对不同的听众,以有声语言为载体、肢体语言为辅助,进行公共演讲。
公共演讲能力是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之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者都是针对其职业特定的听众(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因此,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准入考核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设置了面试,通过现场问答、学科教学试讲两个环节,考核面试者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等。面试的这两个环节实际上就是考核面试者进行公共演讲的能力。面试者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以及英语语言能力,以英语语言表达为主要方式,辅以恰当的仪表、仪态等,在面试者面前进行展示,供面试考官评估其是否具备中小学英语教师准入的资格。
公共演讲能力是决定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第一印象产生的效应,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由美国心理学家 A. S. 洛钦斯( A. S. Lochins )提出。心理学研究证明,由于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鲜明和深刻,因此具有强烈性和持久性。给新学生做自我介绍,或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发言,具备良好的公共演讲能力对于英语教师给学生和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第一印象”,通常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接受度,影响后续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效果。
公共演讲能力是成为优秀英语教师不可或缺的“法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教学可能中规中矩,并不出彩,而优秀的教学案例都存在一个共性,即教师的教授方式、课堂演绎等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又有趣呢?除了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组织课堂能力以及教学教育能力以外,教师的教学语言风格也是体现教师个人特色和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教学语言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口语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言语格调。毫无疑问,教师的公共演讲修养影响其语言风格的形成。教师具备良好的公共演讲修养和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
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公共演讲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用英语来完成公共演讲的能力,这就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的教学主要对象为学生,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根据听众(即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基本情况,选择和调整语言的难度、表达方式,恰当使用非言语交际和辅助功能等。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其公共演讲能力,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
演讲可以根据其目的和形式来进行分类。
根据目的不同,演讲主要分为信息性演讲( informative speech )和说服性演讲( persuasive speech )两种。信息性演讲在学习、生活中使用较广泛,任何向听众呈现信息的演讲都属于信息性演讲,例如学术报告、会议发言或讲话、教学中知识和概念的解释等。说服性演讲指使用语言的表达艺术来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让听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等,甚至敦促听众付诸行动。例如产品推销、计划呈现等。
就演讲形式来讲,演讲主要分为命题演讲( prepared speech )、即兴演讲( impromptu speech )和论辩演讲( debating )三种。命题演讲是指演讲者根据事先给定的题目,进行一定时间准备后而进行的演讲。例如会议的开幕致辞、自我介绍、专题讲座等。即兴演讲,是在特定的情景和主体的诱发下,自发或被要求立即进行的当众说话,演讲者事先有很短的准备时间甚至没有时间做准备。论辩演讲是观点对立的双方就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以驳倒对方的观点、树立己方观点为目的的口才训练的高级形式。论辩演讲除了具有竞争性、理论性、雄辩性等特点以外,还具备一定的即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