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人与自然:动植物间的相互性

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首先知道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动物和植物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两类生物,它们在构建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动物

动物作为多细胞有机体,能够感知并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种类繁多,从微小的昆虫到庞大的哺乳动物,如鲸鱼和大象。目前已知大约有140万种动物物种,但可能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物种存在。动物通过消耗其他生物或有机物质获得能量,同时在食物链和生态角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植物

植物是另一类多细胞有机体,它们具有自养能力并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植物包括草、树木、花朵等各种形态和大小的生物。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并描述了大约30万种植物物种,但估计这只是地球上植物物种总数的一小部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对维持地球的氧气含量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此外,植物还提供食物、药物、建材和美学价值等方面的资源。

3.动物和植物之间存在许多区别和相似之处

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们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特征。动物通常具有神经系统和感知器官,可以移动和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而植物则缺乏这些特征。此外,动物通常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有机物质来满足其能量需求,而植物则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自主合成能量。然而,动物和植物在进化和适应环境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并通过繁殖和遗传传递基因。我们还可以看到植物和动物之间共同之处的其他几个有趣的例子。

(1)细胞结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然而,它们在细胞结构上有一些区别。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央液泡,而动物细胞则没有。这些特殊结构使植物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储存水分等功能。

(2)呼吸作用:植物和动物都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以获取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而动物通过呼吸器官(如肺)吸入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有趣的是,植物和动物的呼吸过程在一些方面是互补的。植物在白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夜晚则释放二氧化碳。这与动物在白天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的模式相对应。

(3)生长和发育:植物和动物都经历生长和发育的过程。它们都有初生阶段,通过摄取营养物质来生长并逐渐成熟。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树木的生长。树木从种子开始,在逐渐长高的同时,枝干和树叶也不断增加。这与动物的生长过程有着相似之处,如哺乳动物的幼崽逐渐成长为成年个体。

(4)繁殖:植物和动物都具有繁殖的能力。它们可以通过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来产生后代。有性繁殖涉及两个个体的结合,从而产生有遗传变异的后代。无性繁殖则不需要交配,个体可以通过分裂、萌芽或出芽等方式繁殖。植物的无性繁殖包括植株分株和地下茎的延伸,而动物的无性繁殖形式包括分裂、卵裂和出芽等。

(5)适应性:植物和动物都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它们可以根据外部条件进行生理和行为上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例如,某些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会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蒸发,从而保持水分平衡。同样地,动物也会通过行为调整来适应环境,如迁徙、躲避捕食者或改变体温等。

(6)能量获取:植物和动物都需要获取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化学能,并吸收水和营养物质。动物则通过摄取食物和呼吸来获取能量。这些过程均涉及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和养分的过程。

4.动物和植物之间的联系

动植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础。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氧气,而动物通过传粉、散播种子促进植物繁殖和种群扩散。此外,自然界存在着诸多共生和相互依赖的例子,比如蜜蜂与花朵、蚂蚁与某些植物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动、植物之间紧密而复杂的联系。上述动、植物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然而,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物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许多物种的消亡。森林砍伐、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物种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威胁。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的估计,近几个世纪以来,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已经消失,而人类活动被认为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根据最新的IUCN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已知有超过35700个物种被评估为面临不同程度的灭绝风险,这些物种涵盖了各种生物类别,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昆虫和植物等。以下是几个著名的例子:①中国江豚(lipotes vexillifer),也称白鳍豚,被认为是当下极度濒危的淡水动物之一,过度捕捞、水污染和栖息地破坏导致了这一后果。②亚洲象、北美黑犀牛和西伯利亚虎等物种,因栖息地丧失和过度猎捕而濒临灭绝。这些物种的消亡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观念与缺乏对自然环境后果认真思考的“人定胜天”相反。“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维持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状态。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态观,也是一种哲学、伦理和精神上的追求。例如,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依赖天时地利安排农耕活动,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天人合一”的典型例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与自己和谐相处。 E/qMI8hqjaPkGcFXYOHn1dPsDeE+PDEAUQDqaWMt9/KaMGOqT4y4XnfZ8fGeuPI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