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呈爆炸性增长,信息瞬息万变,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自媒体的迅猛崛起,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传统标准化的育人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国家对人才的新要求,其弊端越发凸显。另一方面,教育中的“鸡娃”现象、“内卷”竞争、“焦虑”情绪等问题正冲击着每一个家庭,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严峻的挑战,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怎样使教育回归其本质,如何引导孩子积极面对生活、顺利步入社会,是教育人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重新思考教育,思考学科育人机理,是教育人更要完成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我们所处的时代,其不确定性、变动性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前瞻性的教育视野,更要勇于探索和创新,以应对这一时代的挑战。

一、教育生态发生变化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深入实施,我国的教育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家校关系、政校关系及师生关系的悄然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影响,也对教育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城镇化进程、网络时代的到来等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生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并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体系。

家校关系的新态势与教育期望的提升。家校关系正经历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在于家长教育心态的转变。过去,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家庭的首要责任,而现在,他们逐渐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职责。与此同时,他们的观念也从“自己出资购买教育服务”转变为“国家投入资金,公民享受教育福利”。这种转变无疑体现了我国教育制度的进步,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家庭对学校的教育期望和要求日益增加,对学校教育活动的介入和关注也越发频繁。这种高度的关注和期望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要求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方法及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然而,这也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学校应更加开放地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政校关系的新变化与学校自主管理的挑战。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政校关系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国家在教育目标、教育质量及教育规范等方面制定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并不断加大对学校的考核和检查力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进一步关注和投入。学校应在遵循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同时,政府也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支持,让学校能够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教育挑战。

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师生关系上,由于家长更为积极地介入以及政策层面的多重要求,教师的传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渐转变为更加注重素养,注重孩子终身的发展,重视孩子人格魅力形成的激励者和引领者。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及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分布。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差距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上。为了孩子读书及未来的生活工作,很多家庭不得不进城买房,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这种抚养方式往往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和陪伴,从而影响到他们生来所需的安全感的建立。同时,父母的缺席也使家庭的完整性和发展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问题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多。一些青少年儿童出现自卑、抑郁、暴躁、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冷淡,甚至抱有敌意。这些现象凸显了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不容忽视的焦点。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也应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网络时代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应对。网络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复杂性。网络世界既丰富又复杂,几乎所有的城乡青少年儿童都与网络产生了关联。尽管网络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但如果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且家长、教师未能给予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那么这种沉迷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如何有效地面对和引导这些深受网络影响的学生,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学校应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疫情的影响与未来教育的走向。近些年的疫情,对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业压力沉重、就业形势严峻日益凸显,给家长、学生及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不断升级,加剧了社会的整体焦虑情绪。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最后,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

总之,当前的教育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并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以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通过家校合作、政校合作、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网络素养的提升,我们可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有益的教育环境。

二、家庭教育变得彷徨

一方面是富养和精细育儿已成为当下众多家庭的普遍选择,另一方面焦虑情绪却时常侵袭着亲子关系并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转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少子化现象使家长对仅有的孩子倍加珍视;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家长愿意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更多资源;最后,新一代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高于上一代,加之社会流动性增强和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他们得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新一代的家长不仅舍得为子女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比如上培训班、陪读、托管等。同时,他们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会积极介入学校教育管理中,如参与家委会、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等。然而,与此同时,焦虑情绪也时常困扰着这些家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身边的例子。

我是一个“80 后”的家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的学习,已经成了压在我心中的一块重石。只要一想到她的状态和成绩,我就会瞬间焦虑。我女儿今年上初中一年级了,按理说应更加成熟懂事,可她的学习成了全家人的心病,对她而言,学习仿佛成为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而非成长的阶梯。

自从女儿踏入校门,除了学习需要她自己努力外,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包括衣食住行,我都悉心为她打理。只要别人家孩子有的,女儿不用开口,我就立即给她安排上。然而,尽管身处如此优越的环境中,女儿在学习上却始终缺乏主动性,她的学习状态始终难以让人满意。我督促一下,她就动一动,我要是不管,她就不闻不问,乐得躺平。

小学时,学习内容相对简单,班级里的孩子普遍都能考个 90 多分,大家似乎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的深度和难度逐渐增加,孩子们之间的差距也开始逐渐显现。每天我陪女儿写作业时,经常被她磨蹭、逃避的学习态度弄得火冒三丈。她宁可盯着课本发呆,也不愿意动脑去解题;写作业敷衍了事,字迹潦草、错漏百出。有时我实在没有办法,就狠狠地训一顿,虽说能好上几天,但没过多久,就又现出“原形”。

上初中以来,女儿的学习状态更是每况愈下。老师经常找她谈话,反映她上课走神、发呆、不听讲,回答问题也是随意应付。当我问她为什么不听讲时,她只是说上课太累。老师表示,女儿并非智力问题,而是缺乏学习热情和专注度。听到这些,我既感到丢脸又生气。回到家,我把女儿揪出房间,狠狠地训了一顿,还忍不住抽了女儿几下。女儿被我打得哭着跑回了房间,晚饭也没吃,最后抽泣着睡着了。当天夜里,我走进女儿的房间,看到她在本子上写满了哭诉的文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不爱学习,可能像妈妈说的那样,我太笨了。”“每天逼我学习,读完初中,还有高中,我好累啊,要是不在了,是不是就解脱了?也不会让爸爸妈妈生气了。”看完女儿的哭述,我从心底感到惊慌,我从未意识到,我的做法会给女儿带来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看着女儿熟睡的小脸,那一刻我深深地后悔了。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可能真的错了。

以上是一位母亲近年来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揭示了当前过度教育所引发的家庭教育不足的问题。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启蒙阶段,本应为其后天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却对孩子过度溺爱,除了学习,几乎将孩子能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手包办。在孩子刚有需求尚未明确提出时,家长就迫不及待地为他们扫清了一切障碍,希望孩子能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家长以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安全、快乐。然而,这种过度呵护往往让孩子感到空虚和无聊,因为他们缺乏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挑战。长此以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主做事的能力,对学习也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厌学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悄然滋长,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让我不禁想起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沙拉曾发出的警示:“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父母,他们虽然并不富裕,却倾尽所有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尽管自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仍无底线地满足孩子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然而,这种过度溺爱和纵容的教育方式,最终往往导致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结果——他们拼尽全力,却无意中培养出了一个自私、懒惰的“巨婴”。

曾经还有新闻提到,在一个手机店,一位父亲带上大学的孩子来买手机,孩子丝毫不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父亲工作的艰辛,非要买最昂贵的高端机型,父亲没有办法,只得妥协。

上述场景不仅令人心痛,也反映了当前许多中国家庭的现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们往往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从名牌衣物到新潮电子产品,从物质到精神,无所不包。然而,父母的这种过度溺爱和纵容,却让孩子逐渐失去了感恩之心,变得自私和贪婪。他们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和给予,却从未想过回报和体谅。父母的含辛茹苦,在他们眼中似乎变得理所当然。

这一切的根源,在父母。父母在该教会孩子感恩的年纪纵容了他们的索取,在孩子该独立的年纪选择了包办。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磨砺,滋养了他们的虚荣心,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泡在蜜罐里,而是尽早让他们认清生活的真相,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和机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磨砺自己,唤醒孩子生命的良知,懂得奋斗,敢于担当。

三、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凸显

应试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它的知识导向,更在于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忽视。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扼杀了创新能力,还有可能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导致了心理障碍的出现。学生沉浸在追求高分的竞争中,很难培养出自主思考、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最终可能导致情感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

应试教育强调高效率的教育,导致整个教育过程被过度简化,沦为单纯的知识传递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学生被塑造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机械记忆的工具,他们的日常被记忆、训练和重复填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不得不分秒必争地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忽视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他们缺乏体验与实践的机会,从而缺少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每天的时间被过度占据,学生的生活似乎完全围绕着考试而存在。他们沉浸于题海中,不断重复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这种机械化的训练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分数,但从孩子一生的跨度上来看,却是对孩子的创生力、批判力、思维力的一种禁锢。当孩子每天步入学校的大门,就仿佛是进入了一个严格的训练营,变得统一且单调。评价标准越来越高,学生不得不紧跟老师应付各类考试和测评,就连课外活动也卷到只为升学和分数,早已失去了第二课堂原本的意义和乐趣。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和考试评比中迷失了自我,在大人们的协同下盲目地追求着升学。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孩子在学校的忙碌之外,回到家还要面对更多的作业压力。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常常让他们焦头烂额,几乎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和多样性。此外,各类特长班、提高班和训练班也占据了他们周末的全部时间,让他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在这样的现状下,孩子像是被安排的机器,从小就被框定在严密的时间和课程表中,失去了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机会。他们不再需要为自己规划,也无须去思考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由于缺乏与现实世界互动的机会,缺乏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他们难以形成主动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大学或工作以后,在面对真实的世界和不确定性的未来面前,他们将会力不从心,选择“躺平”,甚至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的精神,心怀“国之大者”,超越个人名利的小我,把教育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让教育回归其初衷,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驰骋,将所学内化为生活的智慧,培养出有理想信念,独立担当,会思考、能创新的新一代。只有这样,我们今天的教育才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应走进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学校与社会、家庭与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孩子能够在充满活力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学习、实践,实现孩子亲情、德能、品行的修炼。当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时,孩子将更容易理解知识内在的灵魂与价值。他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力。这样的教育过程不仅有助于孩子掌握学科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孩子在面对未知时能够从容应对,勇敢探索,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丰富育人智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不能把冷冰冰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的大脑,而是启迪智慧,陶冶人格,塑造灵魂。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方法把本来具有无限可能的学生培养成千篇一律的“机器人”,而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应该遵从教育规律,“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人生剧本,发挥所长,在未来的成长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 frqTvGbdKgDurIrkSHt05Cx7/86QCnR+COr0JLyUY4YJjVwtDXgXAWUjXPPXeW3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