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成熟粒细胞中含Auer小体样结构的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 关洁 1 ,付玥玥 2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 检验科;2 血液科)

点评专家: 高海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前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血液病。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属于早期非成熟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占T-ALL的 15%,约占儿童ALL的 2.25%,临床少见,是一类具有独特免疫表型的高危疾病。

案例经过

9岁女性患儿,10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食欲减退,于 2022 年 8 月 5 日来院急诊就诊。急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且分类异常,同时伴有红系异常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为进一步诊疗,以“白细胞增多待查、贫血待查”收治入院,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最终临床结合流式免疫分型诊断为ETP-ALL。

案例分析

1.检验案例分析

患者首次血常规WBC 114.76×10 9 /L,散点图提示白细胞分类异常。同时伴有红系异常,有大细胞贫血的特点,且有PLT的明显减少。血常规散点图及报警信息提示异常(图 8.1)。

瑞氏-吉姆萨染色后进行镜下复检。外周血镜下可见大量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图8.2),一定比例的原始粒细胞(图 8.3)和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图 8.4、图 8.5)。另外,在一些成熟粒细胞内还可见Auer小体样结构(图 8.6)。

图 8.1 血常规仪器检查结果

图 8.2 原始、幼稚淋巴细胞

最终回报临床的血常规结果中白细胞分类为:中性粒细胞 31%、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 1%、原始粒细胞 2%、中幼粒细胞 6%、晚幼粒细胞 4%、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 4%、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 45%。

外周血镜下同时可见大量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一定比例的原始粒细胞和原始、幼稚单核细胞,首先考虑是否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

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如下。

图 8.3 原始粒细胞

图 8.4 原始单核细胞、幼稚淋巴细胞

图 8.5 幼稚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

图 8.6 Auer小体样结构

(1)生化检查:白蛋白 91.9 g/L、球蛋白 48.7 g/L、尿酸 515.5 μmol/L、β2-微球蛋白 4.09 mg/L、乳酸脱氢酶 604 U/L、α-羟基丁酸 474.9 U/L。

(2)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 13.5 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2 秒、D-二聚体1.04 mmol/L。

(3)彩超:脾大;腹腔、双侧腹股沟、双侧颈部、双侧腋窝多发异常淋巴结肿大。

(4)脑脊液检查:镜下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5)骨髓细胞形态检查:骨髓片中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统比例降低,部分成熟阶段粒细胞胞浆中可见Auer小体样结构;红系受抑;淋巴细胞比例大致正常;原始细胞占 54%,此类细胞胞体中等大小,圆形或椭圆形,可见伪足凸起,胞浆量少,嗜碱性,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可见 2~5 个核仁。

(6)POX染色:原始细胞阳性率<3%。

(7)α-NBE染色:原始细胞阴性。

(8)流式免疫分型结果:在CD45/SSC点图上设门分析,P5 门内细胞分布区域可见异常细胞群体,约占有核细胞的 53.1%,表达HLA-DR、CD2、CD7、CD38、CD99、CD117、cCD3,部分表达CD13、CD34、TdT,不表达CD1a、CD4、CD5、CD8,为幼稚T淋巴细胞。结论:考虑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可能,髓系累及待排。

(9)白血病基因突变分析:FLT3 基因突变。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

(10)染色体核型:46,XX[14]。

综合患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16 诊断分型标准及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 年版),临床诊断为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

2.临床案例分析

本例患儿发病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外周血可见大量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同时可见幼稚粒细胞,部分成熟粒细胞内还可见Auer小体样结构。患者完善骨髓穿刺及免疫分型等相关检查最终诊断为ETP-ALL,伴有FLT3-ITD突变。FLT3 突变多见于髓系疾病,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较为少见。ETP-ALL的基因突变谱更接近于急性髓系白血病,较易出现FLT3 突变,但缺乏T-ALL的基因改变特点,如NOTCH1 活化性突变和CDKN2A/B缺失等改变。

ETP-ALL单纯采用ALL的化疗方案治疗预后较差,既往研究表明ETP-ALL对含阿糖胞苷治疗方案反应较好,因此给予患者应用DVLCP联合阿糖胞苷的方案进行诱导化疗。患儿诱导化疗过程比较顺利,治疗第 15 天复查骨穿骨髓MRD示CD45dimCD7st的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4.75%,还表达CD117、cCD3,部分细胞表达CD99,考虑为异常幼稚T淋巴细胞,诱导治疗结束后复查骨髓MRD已经转阴。此后,给予患者应用CCLG-2018 高危方案进行化疗。患者现已治疗 10 个月,其间骨髓MRD持续阴性,目前规律化疗治疗中。

ETP-ALL患者预后较差,但近期研究表明早期采取有效的强化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对于ETP-ALL患者建议给予高危ALL治疗方案,可加入阿糖胞苷等髓系白血病化疗药物,同时伴有相应基因突变的患者可加用BCL-2 抑制剂或JAK抑制剂治疗。

知识拓展

ETP-ALL在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是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一种独立亚型,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为高度侵袭性。有研究表明,ETP-ALL的白血病细胞是刚刚从骨髓迁移至胸腺的早期胸腺祖细胞,作为胸腺中最原始的T细胞祖细胞群,保留了部分干细胞特性,有向髓系分化的潜能,仍带有一些髓系和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及遗传特点。ETP-ALL患者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且其基因表达的高度异质性尚未被完全认识,检测到的突变也并非其所特有,因此流式细胞术是ETP-ALL的主要检测手段。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肿瘤组织分类对ETP-ALL的标准为:① CD7+、CD1a-、CD8-,同时有 1 个或多个髓系/干细胞标记,如CD34、CD117、HLADR、CD13、CD33、CD11b或CD65;② CD5 不表达或弱阳性表达;③这类疾病也可以特征性地表达CD2 和cytoCD3,可能也表达CD4,但不作为ETP-ALL的定义标准。

案例总结

首诊检验人员在外周血中见到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原始粒细胞及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首先考虑有可能是MPAL。MPA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具有髓系和淋巴系特性,同时表达两系或两系以上的标志,可能为B-M/T-M或B-T-M,因此ETP-ALL的诊断可能与具有T/M表型的混合急性白血病相混淆。尤其仅凭外周血细胞形态更是无法将二者相鉴别,而流式细胞术的解释是鉴别和诊断二者的决定条件。

ETP-ALL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长期生存差。目前对该疾病的研究并不十分透彻,仍需继续积累相关资料及经验,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早治疗,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虽然ETP-ALL需要通过独特的免疫表型被确诊,但细胞形态对疾病的诊断仍然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因此也就更需要我们在平日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尽可能为临床提供线索,避免误诊,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生存机会。

专家点评

ETP-ALL是 2016 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提出的一种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建议分类亚型,占儿童T-ALL的 12.0%~16.2%,在成人T-ALL中的发生率更高,可达 22.1%。临床上表现为高度侵袭性,患者常出现乏力、头晕、出血倾向、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白血病细胞浸润组织、器官引起的相关症状,病程较长、预后较差。原始细胞起源于干细胞向T细胞分化起始阶段,具有髓系和T系双向发育能力。ETP-ALL存在特殊的细胞形态,有时会造成诊断上的混淆。其诊断主要依靠免疫表型:既有早期T细胞分化标志(cCD3+、CD1a-、CD8-、CD5dim/-),又有髓系和干细胞的标志抗原有一个或多个阳性(CD34、CD117、HLA-DR、CD13、CD33、CD11b、CD65)。这些病例大多数也表达TdT。ETP-ALL也恒定表达CD7,是T-ALL最敏感的抗原,但特异性不强。CD135(FLT3 受体)是另一种表达于TCR重排之前的非常早期的正常前体T细胞,并且也表达于ETP-ALL。ETP-ALL与T/髓系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根据定义,ETP-ALL不表达MPO。髓系主要依据MPO表达来定义,较少见情况下依据MPO-单核细胞分化模式。髓系MPO表达包括细胞化学检测≥ 3%为MPO阳性,流式细胞术≥ 10%为阳性,明确MPO表达于白血病细胞而不仅仅是残存的正常母细胞。没有MPO表达的AML的髓系分化也可以通过至少两种髓系相关标志物(CD13、CD33 和/或CD117)的强表达来证实。其中一个细胞群(或罕见两个细胞群)可能少于 20%;其中一个细胞群可以少到何种程度,并且仍然可以称为MPAL,并没有严格的下限。然而,其中一个细胞系中只有<5%的细胞出现时,诊断应小心,特别是在ALL未完全取代骨髓的一些病例中,可以看到少量残留的正常髓系细胞。ETP-ALL相关基因突变较少见,如NOTCH1、CDKN1/2 等常见于T-ALL的突变在ETP-ALL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而髓系相关基因突变频率高。儿童患者群体中常见有调节细胞因子受体和RAS通路的激活突变(NRAS、KRAS、FLT3、IL7R、JAK3、JAK1、SH2B3、BRAF);干扰造血(GATA3、ETV6、RUNX1、IKZF1、EP300)以及组蛋白修饰(EZH2、EED、SUZ12、SETD2、EP300)的失活突变。而在成人患者中影响DNA甲基化的突变DNMT3A、IDH1、IDH2、TET2、TET3、WT1 等在成人ETP-ALL患者中的发生率也较高。

Auer小体在瑞氏-吉姆萨染色下,胞浆中表现为紫红色棒状小体,长约 1~6μm,单独一条分布或数条呈柴捆样排列分布,Auer小体对于AML诊断,MDS、MDS/MPN分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电镜显示Auer小体与胞浆内颗粒结构相似。细胞化学染色Auer小体过氧化物酶、糖原染色、苏丹黑、酸性以及碱性磷酸酶阳性;但脂肪酶或核酸染色呈阴性。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染色均支持Auer小体来源于嗜苯胺蓝颗粒。因此认为Auer小体是由溶酶体融合而成的。

类Auer小体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浆细胞骨髓瘤、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滤泡细胞性淋巴瘤、结内边缘区淋巴瘤、淋巴样浆细胞淋巴瘤等。电镜显示这些类奥氏小体物质为溶酶体来源,有些为聚集的免疫球蛋白或κ型轻链。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出现Auer小体一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病例中的“Auer”小体可以通过化学染色和电镜观察加以鉴别。

参考文献

[1] ZHANG J, DING L, HOLMFELDT L, et al. The genetic basis of 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J]. Nature, 2012, 481(7380): 157-163.

[2] SIN C F, MAN P M. 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diagnosis, updates in molecular pathogenesis, management, and novel therapies[J]. Front Oncol, 2021, 11: 750789.

[3] ARBER D A, ORAZI A, HASSERJIAN R, et al. The 2016 revision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 [J]. Blood, 2016, 127(20): 2391-2405.

[4] COUSTAN-SMITH E, MULLIGHAN C G, ONCIU M, et al. Early T-cell precursor leukemia: a subtype of very high-risk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J]. Lancet Oncol, 2009, 10(2): 147-156.

[5] NEUMANN M, HEESCH S, SCHLEE C, et al. Whole-exome sequencing in adult ETP-ALL reveals a high rate of DNMT3A mutations[J]. Blood, 2013, 121(23): 4749-4752.

[6]王维维,邱丽君,章黎华,等. 儿童ETP-ALL 1 例报道及ETP-ALL诊断标准分析[J]. 检验医学,2021,36(11): 1194-1197. aOVu/Aw/8sR0ptwVd3JHW+t9OjWo9JA3ULJqcKwF0ni/I4XNxVLiRhWTpIjDUX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