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技与文明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如今,人类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大变局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主要驱动力量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多极化快速发展。当今世界之变无不源于科技,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崭新时代,迫切期待全面提升国家科普能力,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与此相适应,知AI(人工智能)、知科普、会创作、会对话,就成为新时代科普人的“应知应会”和标配。
新时代科普人,必须知AI。习近平总书记 2023 年 5 月 5 日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当今世界,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深刻改变着世界,也必然会改变科普服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智能、泛在、体验、对齐、抵达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这种技术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可以自主学习和创造新的内容,正在改变我们生成、获取和传播科学知识的方式,促使传统“科普人”退场。大模型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科普范式,改变了科普创作模式,改变了科普服务场景,开启了人机协同的科普创作新时代。在过去,科普工作者依靠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作,但如今,大模型不仅成为辅助科普创作的智能助手、智能工具,还是新时代“科普人”的伙伴和伴侣。大模型的加持,让新时代“科普人”如虎添翼,让科普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科普的从前。
新时代科普人,必须知科普。新时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沃土,迫切需要发展高质量科普。高质量科普,本质上应该是有意义、有效率、开源、对齐、抵达的科普。在大模型时代,科普人的任务变得尤为重要,必须理解并遵循科普的原理和方法,必须确保所传播的科学知识是准确且可信的,应该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科学知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复杂的语言结构,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手法来为科学知识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必须根据不同受众的背景知识和兴趣来调整和定制内容,巧妙借助多媒体技术,如图片、图表、视频等,来更好地传达科学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科学进展,并将其传播给受众。总之,在大模型的使用和传播科学知识的背景下,科普人必须坚持准确性、简洁明了、趣味性、个性化、多媒体应用和跟进科学进展等原则和方法,以确保科学知识能够被正确传播和理解,同时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
新时代科普人,必须会创作。科普创作,是新时代高质量科普的基础和源泉。大模型的协同,使得科普创作不再只是“科普人”的专利,而是“科普人”与人工智能体的人机协同,科普创作也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内容生成能力、多模态的统一能力、与人类需求对齐能力等,实现更加生动、直观、多模态、个性化、实时性的科普表达。这种科普创作呈现的科普形式,使科普内容更加贴近受众的认知,更加符合不同受众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科普内容表达更加有料、生味、有趣,不仅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而且以新科普的“千人千面”,改变着传统科普“千人一面”的状况,使科普的实时性、对齐性、人性化、个性化、有效性、抵达率等得到根本改变。
科普创作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环节,迫切需要变革。大模型的引入,使科普创作由按天计的“读天时代”,转变为大模型时代按秒计的“读秒时代”,科普创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增强,这为新时代科普传播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大模型加持科普创作和传播,有望彻底改变科普的“真相还没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的尴尬境遇。在传统科普创作和传播中,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有限,往往导致真相难以快速传播,而谣言却能够迅速扩散。大模型加持科普创作和传播,能够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和多样性,实现科普实时性回应、个性化推荐、对齐化传播等方式,有望解决传统科普中存在的传播滞后、谣言扩散等问题,彻底改变后真相时代科普的被动局面,为科普创作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新时代科普人,必须会与大模型对话。大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人工智能体,是一种工具,它没有实际的“五官”,也没有实际的“四肢”和身体,感知科普创作者需求、感知现实情景、感知它自己的角色和它需要执行的任务,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科普创作者的提示和请求来完成。大模型作为核心控制器,必须在科普创作者明确告知它所处的背景,并赋予它相应角色、执行的具体任务指令后,才能真正成为一种通用的、多功能的智能机器。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对话框,向大模型输入相关背景信息,并提出问题或请求,大模型才能发挥它的强大功能和作用。由此,大模型辅助科普创作中,与大模型的对话就变得无比重要,掌握对话要领,成为利用大模型辅助科普创作成败的核心和关键。
大模型辅助科普创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大胆尝试。据本书作者的亲身体验,大模型在生成科普的文章、讲稿、讲解词、视频脚本、展览脚本、新闻稿、科技产品说明书等许多方面表现优异,会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并颠覆其认知,也会给科普创作者带来极大惊喜。然而,正如李德毅院士等在《人工智能看智慧》一文中所言:“智能脱离了人的意识、欲望、情感和信仰,拓展到体外存在,成为人工智能,成为人造工具和机器,长于思维,长于控物,长于具身行为,长于一以贯之的工具性。自操控的认知机器服从人赋予它的使命,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发展经济,这才是人类最需要的,也正是人类的智慧所在。机器无需达到、也不可能达到人之为人的那部分智慧。”
的确,本书作者在实践中也深刻地体会到,大模型并非万能,目前还存在大模型之间良莠不齐、有些大模型的数据质量不高、有些大模型生成内容质量不高,以及独白(可能会无限循环生成相似的内容)、幻觉(可能会编造虚构的情节或信息)、失禁(可能会输出不恰当、冒犯或不合适的内容)、文本缺乏文采和情感等种种不足和问题,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确保科普创作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科普创作者必须对大模型生成的科普内容进行审慎的审查和修正,避免出现误导性的内容信息;同时,要认识到大模型辅助科普创作,并不是要替代传统科普创作,而是辅助、赋能、融合传统科普创作;还要认识到大模型不是科普创作的唯一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科普创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在使用大模型辅助科普创作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大模型在处理数据时可能存在的隐私和伦理问题,确保科普创作活动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
为适应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大模型辅助科普创新的实际应用的迫切需要,本书作者基于长期和深入的科普经验,又在近期的亲身和深度体验基础上,将人工智能基本原理(知AI)、科普理论方法(知科普)、科普创作技巧(会创作)、与大模型对话技巧(会对话)等四者深度融合和精准对齐,聚焦于大模型在科普创作中的广泛而深度应用,撰写了这本实用性工具书《大模型:我的科普创作助理》。本书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及其对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的深远影响,深刻揭示了科普的基本原理和科普创作方法,深入系统和详尽地解析了大模型辅助创作科普文章、科普讲稿、科普讲解词、说明书、科普活动方案等基本遵循和实用方法。
希望本书对科技人员、科技教师、科技传播者、科普员、科普工作者等从业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初中和高中学生、科普志愿者等预期从业者的学习和培训有重要帮助,也希望对科普研究、科普管理、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人员、大模型应用推广人员等的实际工作有所参考和帮助。
在编写过程中,本书作者借助了文心一言、讯飞星火、ChatGPT等大模型,正是这种有效的人机协同,才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准,也使本书能在很短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顺利完稿。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协有关领导和同志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在本书撰稿过程中,参阅大量研究文献,并引用一些公开发布的文件、文献资料,在此也对文件起草者、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普是不断迭代的伟大事业,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发展远远没到尽头。由于作者的学识、经验、眼界等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作者
2024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