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说纳豆都认为是日本人产的,其实不是,纳豆是中国原产的。我的老祖先徐福骗了两次秦始皇,到海上找仙山。“海客谈瀛洲”,瀛洲、蓬莱都是海上的仙山,就是为了给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最后把三千童男童女都带到了日本。
我们把豆子打成粉,做成豆浆或豆腐,其实都是物理变化;利用外界微生物制作纳豆,其实就是通过某种化学变化,让豆类制品里含有的蛋白质,还有其他营养成分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变成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这是一个很高级的发明。中国先民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说成虚、空,但看不见摸不着不代表它不存在,不代表我们掌握不了它的规律,不代表我们不能利用它为人类造福,这是中国先民的智慧。
纳豆是黄豆通过一种名为枯草杆菌的微生物发酵后制成的豆制品。发酵以后气味发臭,豆子发黏,做起来拉丝,但吃起来口感还是不错的,有一种甜味。不仅保持了豆子原有的营养成分和价值,而且提高了蛋白质的转化和吸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说不清的物质,吃进去以后能帮助你消化体内的纤维性的蛋白,或其他不好消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本身容易被消化,还带动整个“团队”变得容易被消化。由此可见,纳豆是值得推荐的一个食品。
为什么叫纳豆?我专门考证过这个问题,吃完纳豆能补脑子。脑萎缩的人,第一是脑袋比较小,第二是脑容量会变小,比如人总是熬夜或失精,你按一下他头顶正中百会穴 (百会穴怎么取?两个耳朵尖往头顶上连条线,跟鼻子拉一条线交合的地方就是百会) 周围都发软,而且有人会有一个坑,古书记载那个坑深到“中可纳豆”,中间有个坑,放一颗豆子都行。吃纳豆能让脑容量增加,坑就会消失,所以就留下纳豆这个名字。
干性的纳豆就是豆豉,湿性的纳豆就是现在说的拉丝的纳豆。日本人起初把纳豆叫豆豉,因为他们完全是跟秦汉人学的。在日本的一些寺庙里,也是等黄豆发酵完了以后再储藏,寺庙里的人称它为唐纳豆或咸纳豆。
日本人每天吃早饭的时候,都会准备一盒纳豆,端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把纳豆盒子撕开浇点儿酱油,用筷子在里面不停搅打,搅打完了以后拉出很多丝,再将这一盒纳豆浇在白米饭上,味道真不错。
但我觉得,纳豆再好吃也不如我们的臭豆腐好吃,我到绍兴吃臭豆腐还有霉千张,太好吃了!豆子完全发酵后,有种又香又烂又臭的感觉,真是很好吃。
在日本,习惯往纳豆里面加点儿酱油或放点儿芥末,黄芥末、绿芥末都有,浇到饭上,这叫纳豆饭。还有人把纳豆和生鸡蛋、葱放在一起吃。在北海道,也有人把纳豆跟糖混在一起吃,有点儿像西方的蛋黄酱,总之纳豆有各种吃法。我老婆小的时候不爱吃纳豆,也闻不了那个味,看她爸妈吃她就觉得特恶心,来月经以后不由自主就喜欢上了纳豆的气味,而且喜欢吃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人体天赋的一种本能,决定他需要什么,决定他吃什么香,决定他爱吃什么。所以,吃纳豆这件事绝对不要强迫,就像吃臭豆腐、酱豆腐,人家不爱吃你就嘲笑人家,说人不对,这是错误的。
人们都说胡萝卜有营养,就强迫小孩子吃,还用各种手段逼迫人家吃,小孩子不缺肾精,就不爱吃这东西,吃完以后对身体也不好。
科学研究发现,纳豆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皂素、异黄酮、各种卵磷脂。总体来讲,大豆富含的蛋白质有些不容易消化,甚至不溶解,变成纳豆以后,蛋白质就分解成了最基本的氨基酸,在各种酵素、关联菌的分解下,让营养成分变得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黄豆和黑豆制成的纳豆,可能有一些区别。在日本,我一般看到的都是用黄豆做的纳豆,豆粒黏性比较高,黑豆做的纳豆很少见,因为是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