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死神的特效药

人类源源不断地生产合成杀虫剂。在实验室里,科学家巧妙地操控分子、代替原子,改变它们的排列,这些是战前简单的杀虫剂所无法比拟的。新型合成杀虫剂的威力不仅在于毒性大,更在于它们可以破坏人体最关键的生理过程,引起病变并容易导致死亡。它们摧毁了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酶,妨碍人类获取能量的氧化过程,导致各器官的功能障碍,还可能引起细胞发生慢性的不可逆的变化,导致恶性肿瘤的出现。

现在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得不和危险的化学药品接触,这一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出现。自投入使用以来不到20年的时间里,杀虫剂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大部分主要水系,甚至连平时看不见的地下水中都已经检测到了这些药物残留。十几年前使用过的化学药物仍然会残留在土壤中。它们已经侵入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体内并蓄积。在科学家进行动物实验时,要找到未受污染的实验动物是不大可能的。在荒僻山涧湖泊里的鱼类体内,在土壤中蠕动的蚯蚓体内,在鸟蛋里,甚至在人的身体里都发现了化学药物残留。如今,无论男女老少,大部分人体内都有化学药物残留。它们会出现在母亲的奶水中,而且有可能入侵胎儿的细胞组织。

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生产杀虫剂的化工产业突然崛起和迅猛发展。这种工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在研制化学武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实验室里的一些化学药品对消灭昆虫有效。这一发现绝非偶然,因为昆虫曾被普遍用来试验药物对人的威力。结果,人类源源不断地生产合成杀虫剂。在实验室里,科学家巧妙地操控分子、代替原子,改变它们的排列,这些是战前简单的杀虫剂所无法比拟的。从前这些杀虫剂的成分——砷、铜、铝、锰、锌以及其他的化合物,都取自天然的矿物和植物,如干菊花做的驱虫粉,烟草中的硫酸烟碱,东印度地区豆科植物中的鱼藤酮等等。

新型合成杀虫剂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们对生物影响巨大。它们的威力不仅在于毒性大,更在于它们可以破坏人体最关键的生理过程,引起病变并容易导致死亡。如我们所知,它们摧毁了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酶,妨碍人类获取能量的氧化过程,导致各器官的功能障碍,还可能引起细胞发生慢性的不可逆的变化,导致恶性肿瘤的出现。然而,每年还会有新的、更多的致命化学药物问世,也出现了新的用途,所以全世界都在与这些药物亲密接触。1947年,美国合成杀虫剂的产量为124,259,000磅,到了196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637,666,000磅,增长了4倍多。这些产品批发总价超过2.5亿美元。而且,从化学工业的计划和愿景看来,这仅仅是开始。

因此,杀虫剂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如果我们与它们经常接触,它们潜藏在我们的饮用水以及食物,甚至骨髓里,那么我们最好了解一下它们的特性和药力。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杀虫剂从无机化合物迈入了奇妙的碳分子世界,仍然有少数旧杀虫剂在继续使用。其中之一就是砷,它仍是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主要成分。砷是一种高毒性无机物质,广泛分布于各种金属矿中,少量存在于火山、海洋和温泉中。砷的毒性很强,它与人类的关系复杂、渊源颇深。因为很多砷化物是无味的,所以从波吉亚家族 起,人类就选择用它来杀人。大约在两个世纪之前,一名英国医师就已经发现,烟囱灰中含有的砷与一些芳香烃一样可以致癌。长期以来,砷引起的人类慢性中毒是有案可查的。日常环境中的砷污染也会导致马、牛、羊、猪、鹿、鱼、蜜蜂等动物患病或死亡。即便如此,含砷的喷雾剂、粉剂还是广泛地使用着。长期使用含砷粉剂的农民一直遭受着慢性砷中毒的折磨,牲畜也因含砷的喷雾剂和除草剂而中毒。喷洒在蓝莓地里的含砷药粉飘落在附近的农田里,污染了溪流,最终使蜜蜂和奶牛中毒,并使人类染上疾病。“我们国家对砷污染不管不顾的做法,简直到了极端的地步……”环境致癌权威机构——国家防癌协会的W.C.休伯说,“任何人只要见过工人使用喷粉机和喷雾器的工作状态,就一定会被他们处理这些有毒物质的随意态度所震惊,久久难忘。”

现代杀虫剂致命性更强,其中大多数属于两大类化学药物:一类是以DDT为代表的“氯化烃” ;另一类是含有各种有机磷 的杀虫剂,以较为常见的马拉硫磷和对硫磷为代表。如上所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碳原子为基础的,这是生物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它们因而被称为“有机物”。要了解它们,我们必须明白它们是什么,以及如何制成的。尽管与构成生物的化学物质相似,但是它们被改造为致死剂的变体。

碳原子几乎可以说具有无限的潜能,能彼此组合成链状、环状及各种别的构形,也可以与其他物质的原子相结合。的确如此,各类生物——从细菌到巨大的蓝鲸,自然界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多样性正是源于碳的这种特性。复杂的蛋白质分子就是以碳原子为基本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维生素等与之一样。很多非生物也是如此,因为碳并不只是生命的象征,一些化合物就是碳氢的简单组合。其中最简单的是甲烷,它是沼气的主要成分,由自然界中水下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产生。甲烷与一定比例的空气混合,就会变成煤矿中可怕的“瓦斯”。它的结构极其简单,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

化学家们发现,可以去掉一个或者全部的氢原子,用其他原子替换。例如,用一个氯原子替换一个氢原子,可以制成氯甲烷;

用三个氯原子替换三个氢原子,可以制成麻醉剂氯仿;

把所有的氢原子都替换成氯原子,就会生成最常见的清洁剂——四氯化碳。

简单说来,这些围绕甲烷分子的基本变化说明了氯化烃的构成。但是,这种简单的说明远不足体现烃的真正复杂性,或者有机化学家创造各种材料的丰富手段。除了单一碳原子的甲烷外,化学家还能改变许多碳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这些碳原子呈环状或链状,还有侧链和分支。连接它们的化学键连接的不仅仅是氢原子和氯原子,还有各种化学基团 。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却足以改变物质的特性。不但附着的元素很关键,就连附着的位置都至关重要。如此精细的操控催生了一系列杀伤力巨大的毒药。

一位德国化学家在1874年首次合成了DDT。但是直到1939年,人们才发现它具有杀虫的特性。随即,DDT被誉为害虫的终结者,可以一夜之间铲除害虫,帮农民打赢战争。瑞士人保罗·穆勒因为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在,DDT被广泛使用。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常见的无害产品。这一印象可能源于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士兵、难民和囚犯在身上涂洒DDT来对付虱子。这么多人都在亲密接触DDT,而没有产生直接的危害,所以,人们普遍相信这种化学品肯定是安全的。这样的误解倒也可以理解,与其他氯化物不同,干粉DDT不容易透过皮肤吸收。按人们通常做法溶于油的话,DDT一定有毒。如果吞食了DDT,它会通过食道被人体慢慢吸收,还可能通过肺吸收。它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存留在富含脂肪的器官(因为DDT本身溶于油脂),例如肾上腺、睾丸、甲状腺。相当大一部分DDT会滞留在肝、肾以及包裹着肠膜的脂肪里。

保罗·赫尔曼·穆勒

(Paul Hermann Müller,1899—1965),瑞士化学家。1939年他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因此在1948年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次由非生理学家夺此殊荣。由于DDT效果良好,后来人们把它和青霉素、原子弹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三大发明。但随着科学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DDT的毒性,许多国家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禁用DDT,DDT的兴盛前后不过20余年。

可以想象,DDT在体内的存量从最小的摄入量(残留于大多数食物中),直至达到很高水平。脂肪就像仓库一样,起着生物放大器的作用。因此食物中千万分之一的微小DDT含量,会在体内积累到百万分之十至百万分之十五,增加100多倍。这些数字在化学家或药物学家的眼里稀松平常,但我们大部分人却对此知之不多。百万分之一,听起来很小,也确实很小。但是,这些化学药物药效惊人,极小的量足可以引起巨大变化。动物实验发现,生物体中含百万分之三的DDT就可以抑制心肌中一种重要酶的作用,生物体中含百万分之五的DDT就会引起肝细胞的坏死或衰变。而生物体中含百万分之二点五的狄氏剂或氯丹与其效果是一样的。这并不令人诧异,在正常人体中化学物质的细微差别就能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例如,万分之二克的碘就足以决定人的健康。由于摄入的少量杀虫剂是逐渐积累的,而且排泄过程十分缓慢,所以肝脏以及其他器官的慢性中毒和退化病变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人体内会存留多少DDT,科学界还没有统一认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任药物学家阿诺德·莱曼博士说,因为DDT的吸收不存在下限,也没有上限,所以不管多少都会吸收。另外,美国公共卫生署的维兰德·海耶斯却认为,每个人的体内都会有一个平衡点,超过这个限度,DDT就会排泄出来。实际上,谁的观点正确并不重要。我们已经对DDT在人体内的残留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并且了解到普通人体内的残留具有潜在危害。各项研究表明,没有直接接触DDT的人(不可避免的饮食除外)体内平均残留量为百万分之五点三到百万分之七点四;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为百万分之十七点一;杀虫剂工厂里工人体内的平均残留量数值居然高达百万分之六百四十八!可见残留药物的变化幅度很大。更重要的是,即使最小的体内残留量数值也已经超过了肝脏、其他器官和组织的承受能力。

DDT以及同类化学药品的最危险的一个特征是,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从一个有机体内转移到另一个有机体内。例如,在苜蓿地喷洒了DDT,然后把苜蓿喂给母鸡,母鸡下的蛋中也会含有DDT。或者,用含有百万分之七至百万分之八DDT的干草喂养奶牛,牛奶中就会含有大约百万分之三的DDT,但是在牛奶制成的黄油中,其浓度会骤升至百万分之六十五。通过这样的传导过程,本来很小量的DDT,最后会达到很高的浓度。虽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禁止州际贸易中的牛奶有农药残留,但是如今,农民们很难找到未受污染的饲料来喂养奶牛了。

制作黄油时会先将牛奶置于密闭容器中剧烈摇动或搅拌,使其水油分离形成凝固状,丢弃多余的水分只取固体。由于需要大量牛奶才能制成少量黄油,所以通过草料进入牛奶中的有毒物质会浓缩、积累在黄油当中,并具有更高的浓度。

毒素还可以从母亲身上传给子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科学家们已经从人奶取样中检测出了农药成分。这意味着婴儿在接受母乳喂养的时候,也在不断地吸收、积蓄化学毒素。然而,这绝不是婴儿第一次接触有毒化学品,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毒素了。动物实验表明,氯化烃农药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过胎盘的壁垒,而胎盘正是胚胎与母体之间阻挡有害物质的保护层。虽然,婴儿通过这种方式吸收的有毒物质比较少,却不容忽视,因为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毒。这就意味着,现代人一出生就吸收有毒物质,并在以后的生命里不断累积。

所有的事实——人体内微量的毒素留存,之后的蓄积,对肝脏造成各种损伤,促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1950年就宣布,“DDT潜在的危害极有可能被低估了”。医学史上类似的情况绝无仅有,没人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怎样……

另一种氯化烃——氯丹,不仅具有DDT所有令人讨厌的性质,还拥有一些“特别”之处,其残留物会在土壤、食物或施用过氯丹的物体表面长期滞留。它无孔不入,可以通过皮肤渗入,以喷雾或粉末的形式被生物体吸入。如果吞食了氯丹残留物,氯丹理所当然地会被消化道吸收。与其他氯化烃一样,氯丹也会在体内慢慢累积。动物实验表明,一次进食包含百万分之二点五氯丹的食物,最终在动物脂肪中会增加到百万分之七十五。像莱曼博士这样经验丰富的药物学家曾在1950年称:“氯丹是毒性最强的杀虫剂之一,任何接触的人都可能中毒。”对于这个警告,谁也不当回事,郊区的居民依然我行我素,随意使用氯丹配制杀虫剂,并慷慨地喷洒在自家的草坪上。他们没有立即患病并没有任何说服力,因为毒素可以在他们体内潜伏很久,直到几个月或几年后才突然发病,但那个时候病因已经不可能查清了。另一方面,死神也可能突然降临。一名受害者不小心把一种氯丹浓度为25%的工业溶液洒到皮肤上,40分钟内就出现了中毒迹象,还没来得及抢救就死了。即使提前警告能够使中毒事件得到及时处理,但指望这个来解决问题一点也不可靠。

氯丹的成分之一——七氯,在市场上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剂出售。它极易被脂肪吸收贮存。如果饮食中包含百万分之一的七氯,进入体内就会积聚起大量毒素。此外,它还可以神奇地变换成另一种不同性质的物质——环氧七氯。这样的变化在土壤中以及动植物组织中都会发生。鸟类药物实验表明,这种转变产生的环氧化物比原来的七氯毒性更强,而七氯的毒性已经是氯丹的4倍了。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便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烃类——氯化萘。在工作中直接接触氯化萘的人会得肝炎,这也是一种罕见的、难以治愈的致命疾病。氯化萘能导致从事电气工业的工人患病,甚至死亡。最近,人们认为它导致了农户的牛群得上了奇怪的致命疾病。鉴于这些先例,不难理解,毒性最强的三种杀虫剂是与这类烃类物质相关的狄氏剂、艾氏剂和异狄氏剂。

狄氏剂是以一位德国化学家狄尔斯的名字命名的。吞食狄氏剂后,它的毒性是DDT的5倍,但是狄氏剂溶液通过皮肤吸收后,其毒性相当于DDT的40倍。狄氏剂臭名昭著,因为它能使人快速发病,并攻击受害者的神经系统,使患者出现抽搐等症状。中毒的人恢复过程十分缓慢,足以证明其危害的持续时间很长。像其他氯化烃一样,这些危害也包括对肝脏的严重损伤。尽管它的使用会大规模地毁灭野生动物,但是因其药效持久、杀虫功效显著,狄氏剂仍成为应用最广的杀虫剂之一。针对鹌鹑和野鸡的实验证明,狄氏剂的毒性是DDT的40到50倍。

狄氏剂是如何在体内贮存、分布和排泄的,我们不甚了解。因为化学家们创造杀虫剂的才能远在我们的认识之上,这些化学药品对生物体的影响,我们还没怎么搞清楚。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药物会长期残留于人体,像休眠的火山一样,当人产生生理压力消耗大量脂肪时,它们就会突然爆发。我们所知道的信息,大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艰苦的抗疟运动。在疟疾防治中,自从狄氏剂取代DDT后(因为蚊子已经对DDT产生了抗药性),喷药人员开始出现中毒现象。病症发作非常剧烈,一半甚至全部的中毒者(因工作情况,病症各异)发生了痉挛,一些人会死去。还有一些人在接触药物4个月之后才出现抽搐现象。

艾氏剂是蒙着一层面纱的物质,略显神秘。它虽然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但又因其会发生变化而与狄氏剂紧密相关。如果一片萝卜地使用了艾氏剂,这里的萝卜会有狄氏剂残留。这种变化能在生物体组织里发生,也能在土壤里发生。这种神奇的变化已经导致了许多错误的报告。因为化学家要检测的目标是艾氏剂,所以他认为残留已经消失了。实际上,残留物已经变成了狄氏剂,因而需要其他的检测方法。

跟狄氏剂一样,艾氏剂也有剧毒,会引起肾脏和肝脏的退化病变。一片阿司匹林大小的剂量就足以杀死400多只鹌鹑。很多人类中毒的案例已经出现,其中大多数与工业接触有关。

与很多同类杀虫剂一样,艾氏剂给未来投下了一层可怕的阴影——不孕症。野鸡吃下很小的剂量不会死去,但下蛋的数量却大大减少,而且孵出的小鸡不久便会死去。这种影响不局限于禽类。接触艾氏剂的母鼠,怀孕次数也会减少,而且幼鼠多病短命。经过艾氏剂治疗的母狗,产下的小狗三天就死了。这些动物的后代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受难,但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体内的毒素。没人知道,同样的悲剧是否会发生在人类身上。但是,这种化学药物已经通过飞机洒向了郊区和农田。

异狄氏剂是所有氯化烃中毒性最强的。虽然化学性质与狄氏剂关系紧密,分子结构的细微变化却使它的毒性是狄氏剂的5倍。此类杀虫剂的始祖——DDT,其毒性与异狄氏剂相比可以算得上是无毒无害了。异狄氏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是DDT的15倍,对鱼类是30倍,对于一些鸟类则高达300倍。在投入使用的10年中,异狄氏剂毒死了不计其数的鱼类。漫步在果园的牛也会身中剧毒。井水也被污染。至少有一个州的卫生部门发出警告:盲目使用异狄氏剂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

在一起最悲惨的中毒事件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疏忽,因为已经采取了足够的预防措施。一个一岁的美国小男孩跟着父母搬到了委内瑞拉。他们在新家里发现有蟑螂,所以,几天后他们使用了含有异狄氏剂的喷剂。大约在早上9点,在开始喷药之前,孩子和小狗都被带到了屋外。喷药过后,父母又清洗了一遍地板。下午的时候,孩子和小狗才被带回到屋里。大约一小时后,小狗开始呕吐、抽搐,最后死去。当天晚上10点左右,孩子也开始呕吐、抽搐,失去知觉。与异狄氏剂致命的接触,使这个本来健康的正常孩子变成了植物人——看不见、听不到、肌肉频繁痉挛,完全与世界隔绝开来。孩子在纽约一家医院里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也没能改善状况,或带来一丝改善的希望,主治医师说:“出现有效恢复的机会非常渺茫……”

虽然似乎已经进行了足够的预防与清理,但脆弱的小狗与幼儿还是成了致命毒素的牺牲品。

第二大类杀虫剂——烷基或有机磷酸酯,可跻身于毒性最强的化学品之列。它的应用伴随的危害是急性中毒。喷药作业或者碰巧接触到飘浮的飞沫,以及喷洒过药剂的蔬菜和丢弃的药剂容器都有危险。在佛罗里达州,两个小孩找到一只空袋子,用它来修补秋千。不久,他们便死去了,另外三个小玩伴也病倒了。原来,这只袋子曾用来装一种叫作对硫磷的杀虫剂,这是一种有机磷酸酯。经检验证实,两个孩子死于对硫磷中毒。另外,威斯康星州的一对小表兄弟在同一晚上死去。其中一个孩子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玩耍时,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在附近的田地里给土豆喷洒对硫磷,所以农药飘进了院子。另一个小孩跟着自己的父亲跑进谷仓玩耍,并用手抓了一下喷雾器的喷嘴。

这些杀虫剂的出现多少都具有讽刺意味。虽然一些化学品——有机磷酸酯,人类早已熟知,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才由德国化学家格哈德·施拉德发现其杀虫功效。德国政府立刻意识到,这些化学品可以作为新的强大武器在战争中对付敌人,于是,宣布相关研究工作为重要机密。一些化学物质被制成了神经毒气,另一些结构相似的则被制成了杀虫剂。

格哈德·施拉德

(Gerhard Schrader,1903—1990),德国化学家,本来的工作是研究新型杀虫剂来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开发了对硫磷等杀虫剂,却意外发明了神经毒剂沙林和塔崩,被称为“神经毒剂之父”。

有机磷杀虫剂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作用于生物体。它们可以破坏在人体中起重要作用的酶。不论受害者是昆虫还是温血动物,它们攻击的目标是神经系统。正常情况下,神经脉冲借助一种叫作乙酰胆碱的“化学传导器”在神经间传递。这种物质完成必要的任务后就会消失。实际上,它的存在非常短暂,以至于医学研究人员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可能在其遭受破坏之前完成取样。这种短暂的化学传导正是身体所必需的。一次神经脉冲通过后,如果不及时消除乙酰胆碱,脉冲就会继续在神经间飞速穿梭。因为这种物质的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强,所以整个身体会变得不协调——颤抖、抽搐,甚至死亡。

我们的身体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有一种叫胆碱酯酶的保护性酶,在不需要传导物质的时候就能把它消除。我们的身体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一种精确的平衡,不会因积累很多乙酰胆碱而产生危险。但是一接触到有机磷杀虫剂,保护性酶就会被破坏。酶的减少导致乙酰胆碱逐渐积蓄。从作用上看,有机磷化合物与一种毒蘑菇里发现的生物碱——毒蝇碱很相似。重复接触会降低胆碱酯酶的含量,直至急性中毒的边缘,再增加一点的话就可能中毒。所以,对喷药人员和经常与之接触的人定期进行血液检查是必要的。对硫磷是一种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机磷酸酯之一,也是其中毒性最强、最危险的。蜜蜂在接触它之后,会变得“焦躁而好斗”,并做出近似疯狂的骚动,半个小时内就会死亡。一位化学家想用最直接的方式搞清楚人类急性中毒的剂量,他吞下了很少的对硫磷,大约0.004,24盎司,结果马上就瘫痪了,甚至来不及够到早已备好、放在手边的解毒剂,就这样死去了。

据说在芬兰,对硫磷是最受欢迎的自杀工具。近年来,加利福尼亚每年大约有200例意外中毒事件。在世界各地,对硫磷引起的中毒死亡率也令人震惊。1958年,印度发生100起对硫磷中毒事件,叙利亚出现67例对硫磷中毒病例。在日本,平均每年有336人因对硫磷中毒而死。如今,美国的农田和果园每年要消耗约700万磅对硫磷。有的使用手动喷雾器,有的使用电动鼓风机和喷粉器,还有的使用飞机作业喷洒对硫磷。一位医学界的权威说,加利福尼亚农场的喷洒量,“就可以毁灭全球人类5到10次”。

在一种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幸免于难,因为对硫磷及其同类化学物质分解速度较快,与氯化烃相比,它在庄稼上的残留时间比较短。然而,即使较短的时间也足以造成伤害,引发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在加利福尼亚里弗赛德市,30个采橘人中,有11人严重中毒,除一人外,其他人全部被送往医院救治。他们的症状就是典型的对硫磷中毒。大约两个半星期之前,这片果园喷洒过农药。在16至19天之后,药物残留仍然能给他们带来干呕、视力下降、半昏迷等痛苦。这并不是残留时间最长的纪录。一个月前喷过农药的果园里也发生过同样的悲剧。还有,使用标准剂量6个月后,橘子皮中仍然会发现农药残留。

田地、果园里喷洒的有机磷农药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所以一些州设立了实验室,帮助医生们进行诊断和治疗中毒者。如果医生们在救助中毒者的时候不戴橡胶手套,也会面临一定风险。给患者洗衣服的女工也可能因吸收足量的对硫磷而中毒。

马拉硫磷是另一种有机磷酸酯,差不多与DDT一样广为人知。该药剂被广泛应用于园林防治、家庭灭害和消灭蚊虫,以及对昆虫铺天盖地地全方位攻击等用途。例如,佛罗里达州的居民在将近100万英亩的土地上喷洒马拉硫磷,以消灭一种地中海果蝇。人们认为它是同类化学品中毒性最小的,而且很多人觉得没有什么危害,可以放心地使用。广告也鼓励这种随意的态度。马拉硫磷的“安全”依据根本不靠谱,不过这一点是在其投入使用几年后才发现的,很多其他化学杀虫剂的情况也是如此。马拉硫磷之所以“安全”,是因为哺乳动物肝脏强大的保护功能,能够消除其危害。解毒是由肝脏中一种酶完成的。但是,如果这种酶遭到破坏,或作用过程受到干扰,接触马拉硫磷的人就不得不承受全部的毒素了。

不幸的是,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几年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个科学小组发现,马拉硫磷和其他有机磷酸酯同时使用会产生巨大的毒性,是两种物质毒性相加的50倍。换言之,两种物质各取致死量的1%,结合后可以产生致命的毒性。

这一发现促使人们研究其他杀虫剂组合。现在人们知道,很多有机磷酸酯组合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混合以后毒性会发生“增强作用” 。一种化合物破坏了另一种化合物的解毒酶之后,混合物的毒性大增。这两种化合物不一定要同时出现。如果一个人这一周喷洒了这种杀虫剂,下周再使用另一种的话,便会有中毒的危险。施用过农药的农产品被人们食用后,也会有危险。普通的一碗沙拉里很可能含有不同的有机磷酸酯药剂,法定允许的农药残留也可能会发生反应。

虽然我们对各种化学品相互作用的危险不甚了解,但科学实验室令人担忧的发现却屡见不鲜。其中一项发现认为,使一种有机磷酸酯毒性增强的不一定是杀虫剂。例如,一种增塑剂在增强马拉硫磷毒性方面,可能要优于杀虫剂。这是因为它能够抑制肝脏中可以“拔掉杀虫剂毒牙”的酶。

那么,人类生产的其他化学品又是怎样的呢?尤其是药物,是什么情况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一些有机磷酸酯(如对硫磷和马拉硫磷)会使一些肌肉松弛药剂的毒性更强,其他几种有机磷酸酯(包括马拉硫磷)会明显延长巴比妥酸的休眠时间。

在古希腊神话中,女巫美狄亚因自己的丈夫伊阿宋移情别恋而勃然大怒,于是,她送给了伊阿宋的新欢一条施了魔法的长袍,新娘穿上长袍后随即暴毙。如今,这种间接死亡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内吸杀虫剂”。这些化学药物具有特殊性质,它们可以把植物或动物变成有毒的美狄亚长袍。使用它们的目的是杀死前来侵犯的昆虫,尤其是吸食植物汁液和动物血液的昆虫。

内吸杀虫剂的奇异世界不可思议,超出了格林兄弟的想象,可能接近于查尔斯·亚当斯 的漫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魔幻的森林变成了有毒的树木,昆虫咀嚼树叶或吸食植物汁液后必死无疑。跳蚤吸食狗的血液后死亡,因为狗的血液里有毒;昆虫因为接触植物散发的蒸气而死亡;蜜蜂会带着有毒的花蜜回巢,因而酿出的蜂蜜含有剧毒。

应用昆虫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界获得启示:他们发现在含有硒酸钠的麦田里,小麦对于蚜虫和红蜘蛛的攻击免疫。由此,激发了昆虫学家研发内吸杀虫剂的想法。硒是一种自然生成的元素,只有少量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岩石和土壤里,是第一种内吸杀虫剂。所谓内吸杀虫剂就是渗透进植物或动物体内各个组织并使之毒化的农药。一些氯化烃类化学药剂以及有机磷类化学品具备这种属性,它们都是人工合成的。一些自然生成的物质也具备这种属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内吸杀虫剂使用的是有机磷类,因为药物残留相对较少。

内吸杀虫剂还会以迂回的方式发生作用。通过将种子浸泡在种衣剂 中或与碳混合形成包衣,它们的药力会延伸到下一代植物体内,长出的幼苗会毒死蚜虫和其他吮吸类昆虫。人们就是这样对类似豌豆、蚕豆、甜菜等的蔬菜进行保护。带有内吸式包衣剂的棉花籽在加利福尼亚已经种植了一段时间。1959年,因为触摸过装有被包衣剂浸泡过的种子的袋子,加州圣华金河谷的25个农场工人在种植棉花时,突然发病。

在英格兰,有人想知道蜜蜂在经内吸杀虫剂处理过的植物上采蜜会发生什么情况。于是人们对喷洒过八甲磷药物的地区进行了调查。虽然农药是在开花之前喷洒的,但是生产的花蜜仍然有毒。果然,不出所料,蜜蜂酿造的蜂蜜也被八甲磷污染了。

内吸杀虫剂对植物的影响十分长久,即使是在开花前喷洒,花蜜中仍会含有毒素,进而影响到采蜜的蜜蜂和蜜蜂酿造的蜂蜜。

动物内吸杀虫剂主要用来控制牛皮蝇蛆——牲畜身上的一种有害的寄生虫。为了在动物血液和组织中发挥作用而不产生致命的毒性,必须加倍小心使用这些农药。这种平衡极其微妙,且政府机构的兽医们也已经发现,反复的小剂量用药会逐渐耗尽动物体内的保护性胆碱酯酶。因此,如果不进行事前警告,极小的超过使用剂量也可能导致中毒。

很多有力的证据表明,动物内吸杀虫剂正在走进与我们生活更密切的领域。如今,你可以给你的狗喂一片药,据说这种药可以使狗的血液有毒,进而消除虱子的困扰。发生在牛群中的危害可能会发生在狗身上。就目前看来,还没有人建议研制人类内吸药物来对付蚊子。但也许,这就是下一步将要发生的……

到目前为止,本章一直在讨论人类跟昆虫做斗争中使用的致命化学物质。那么,我们与野草的战争又是怎样的呢?人们想快速而简便地除掉不需要的植物,催生了一批叫作除草剂或者称作除莠剂的化学品。关于这些药剂是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误用的,将在第六章进行讲述。现在我们关心的是,除草剂是否有毒,它的兴起是否加剧了环境污染。

除草剂只对植物有毒,对动物没有危害的传说广为流传,但不幸的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除草剂中的化学成分,对动植物都会产生影响。它们对生物体的作用大小不一。有的是一般毒药;有的是新陈代谢的强力刺激物,会使动物因体温升高而死亡。有的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跟其他化学品共同作用,引发恶性肿瘤。有的会导致基因变异,进而破坏遗传物质。所以,除草剂和杀虫剂一样,包含一些非常危险的物质。如果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安全的”而滥用,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尽管新的化学药物一个劲儿地从实验室里冒出来,砷化合物(如上文所提)还是在杀虫剂和除草剂中广泛使用。它们通常以亚砷酸钠的形式出现。历史上砷化物的使用也不让人放心。用作路旁除草剂时,它们毒死了很多奶牛,还杀死了难以计数的野生动物。

因为先前用于清除马铃薯茎叶的硫酸出现了短缺,英国大约在1951年开始在马铃薯地里使用含砷农药。农业部认为,有必要对喷过含砷农药的田地加以警示,但是牲畜看不懂这样的警示(我们必须知道,野生动物和鸟类也看不懂)。关于牲畜因含砷农药中毒的报道不绝于耳。直到一个农夫的妻子因喝了砷污染的水中毒死亡后,英国一些大型化学公司于1959年停止生产含砷农药,并召回了经销商手中的存货。不久后,英国的农业部宣布,由于对人类和牲畜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决定限制亚砷酸盐的使用。1961年,澳大利亚政府也出台了类似的禁令。然而,美国却没有相同规定来限制这些毒药的使用。

硫酸与马铃薯

因为可以被土壤稀释和中和,所以硫酸的作用时间很短。但它对藤蔓的杀伤力非常强,曾作为触杀型、有一定选择性的除草剂使用。硫酸还可用于清除马铃薯的地上部分。

有的“二硝基”化合物也被用作除草剂。在美国它们被列入了同类药物中最危险的名单。二硝基苯酚是一种强力新陈代谢刺激物。因此,人们曾经把它当作减肥药来使用,但是瘦身剂量与中毒或致死剂量差别太小。所以,在停药之前,一些病人死去了,还有很多人遭受了永久性伤害。一种相关的化学物质——五氯苯酚,有时称作“五氯酚”,既用作除草剂,又用作杀虫剂,常喷洒于铁路沿线和荒地里。五氯酚对很多生物毒性都很强,从细菌到人类都在它的影响范围之内。跟二硝基一样,它会干扰人体的能量来源,这通常是致命的,受到影响的生物几乎是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最近,加利福尼亚卫生署报告的一起死亡案例证明了它的可怕毒性。一名油罐车司机正在用柴油和五氯苯酚配制棉花脱叶剂。当他从大桶里抽出这种浓缩化学品时,塞子意外地掉进了桶里,他赤手把塞子捞出来。虽然他立即洗了手,但还是急性中毒,第二天就死了。

一些除草剂诸如亚砷酸钠或苯酚类除草剂造成的后果大都显而易见,而另外一些除草剂的影响却隐伏难觅。例如,现在很出名的红莓除草剂——氨基三唑(俗称杀草强),被认为毒性相对较轻。但是,长远看来,它有引发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可能,对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各种除草剂中,有一些属于“突变剂”,也就是说能够改变遗传物质——基因。我们会因辐射导致基因变化而深感震惊。那么,对于在我们周围环境中可造成同样后果的广为散播的化学药物,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呢?

波吉亚家族(House of Borgia),是欧洲显赫的贵族世家,发迹于西班牙的巴伦西亚,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壮大。先后有两位家族成员登上教宗宝座,即教皇加里斯都三世(1455年至1458年在位)和亚历山大六世(1492年至1503年在位),另有一位家族成员成为天主教圣人,数位家族成员成为枢机。尤其在亚历山大六世在位期间,民间传出了许多波吉亚家族的谣言,包括谋杀、毒杀、绯闻、谋取圣座控制权、偷窃、贿赂、乱伦等。

氯化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由氯原子代替烃基上的氢原子形成。氯化烃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常用作反应试剂和有机合成中间体,同时也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的物质。

有机磷指含有碳-磷键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主要用于虫害控制。

基团(group)是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所组成的原子集团,以共价键与其他组分相结合。一般是指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带电中性的原子团。作复合词时,常简称“基”,例如苯基、羟基、烃基等。

增强作用又称增毒作用。一种外来化合物对某器官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对该器官的毒性增强。如异丙醇对肝脏无毒性,但与四氯化碳混合后,会使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毒性增强。

查尔斯·亚当斯(Charles Addams,1912—1988),美国漫画大师。代表作《亚当斯一家》,采用了哥特式的视觉风格,形式上阴郁怪异,内容充满了黑色幽默。

种衣剂又称种子包衣剂。包衣剂是含有不同功效成分,通过在种子外面形成一层“外衣”来发挥作用的农药。这层“外衣”可以帮助种子预防土壤中的病虫害侵袭,随着种子发芽,“外衣”中的药剂也会逐渐释放被植物吸收。 o8SUKhh/pVFzL0CtoEb5Bo0eiMwKwRF+LkGqT4w3o0LPCz5uQ2ZoVa8R7of0vC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