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在“外史倾向”的影响下,关于古代东西方天文学的交流与比较研究也日益引人注目。以往这方面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来自西方和日本汉学家,中国学者偶有较重要的成果(比如郭沫若的《释支干》,考论上古中国天文学与巴比伦之关系),也多不出于专业天文学史研究者之手。这种情形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现了一系列有关论文,论题包括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华传播的西方天文学及其溯源,古代巴比伦、印度、埃及天文学与中土之关系,古代伊斯兰天文学与中国天文学的关系,等等。

天文学史研究之所以能够在古代文明交流史的研究中扮演特殊角色,是因为天文学在古代,几乎是唯一的精密科学。在古代文明交流中,虽有许多成分难以明确区分它们是自发产生还是外界输入,但是与天文学有关的内容(如星表、天文仪器、基本天文参数等)则比较容易被辨认出来,这就有可能为扑朔迷离的古代文明交流提供某些明确线索。

天文学史研究还可以帮助历史学、考古学解决年代学问题。由于许多古代曾经发生过的天象,都可以用现代天文学方法准确回推出来,因此那些记载中有着足够多当时天象细节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武王伐纣)发生于何年,那些保存了天象记录的古籍(比如《左传》)成书于何代,都有可能借助于天文学史研究来加以确定。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有11个天文学史专题,就是这方面最生动的例证。

在宗教史研究领域,天文学史也日益受到特殊的重视。在历史上,宗教的传播往往倚重天文星占之学,以此来打动人心并获取统治者的重视。远者如六朝隋唐时代佛教(尤其是密宗)之输入中土,稍近者如明清之际基督教之大举来华,都是明显的例子。近年有些国际宗教史会议特邀天文学史专家参加,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凡此种种,也都是促进外史研究的契机和温床。 UPNPF2T5bdvGOnT1RfQkE9hTj52Q/R/jllLpGXZe92ZlNKD0rm7xb+sjDhswGj3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