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时期文学的起源问题,历来聚讼纷纭。随着《七十年代》的出版,一段尘封的历史被重新打开,晚近亦有文学史学者循着这一思路,将起源问题深入1970年代,而所举的例证,即有北岛(赵振开)的小说《波动》等。
而在我看来,新时期文学很难找出单一的源头,勉强一点说,大概是某种“多源共生”的格局,而在这一格局中,北岛的《波动》的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起源性位置。这一起源,包括人物、叙事态度,尤其是因此确立的情感结构,经由《今天》杂志,再到后来的所谓“纯文学”,逐渐成为1980年代的主流叙事,并主导了尔后三十年的文学走向。究其核心,即是所谓“个人”的崛起,或者自我的发现。
但是,什么是“个人”,在文学,尤其是小说中,总还要结合具体的描写细加讨论,而在对《波动》的各种分析中,李陀的“小资产阶级”说尤为值得重视。他认为小资“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特定的价值系统的努力,其中又隐含着对某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强烈向往”,并且直言“女主人公肖凌就是个典型的小资,不过她是个文革时代的小资,是当代小资的一位前辈”。
但是,这里仍有数点疑惑,第一,“小资产阶级”在现代中文的语境里,是一个语义相对含混的概念,有时候,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结合;有时候,它也指向个人的思想、情感甚至教养和趣味、人格类型等,尤其在文学作品中。第二,在小说中,如果就思想,尤其是情感状态而言,谁是小资产阶级?肖凌/南珊,还是杨讯/李淮平?谁才是?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波动》,或者《晚霞消失的时候》,是怎样改写了1950—1970年代当代文学中有关“小资产阶级”的描写,这样的改写意味着什么,尤其在思想史层面。
但是,李陀的意见仍然是重要的,里面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思路,即如何将阶级关系的变动,引入“新时期文学”起源问题的讨论之中,而《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这类小说的出现,则预言着一个阶级的崛起,这个阶级的崛起,将改变后来的社会结构,乃至思想结构。当然,这一切隐蔽在文本深处,也隐含在1970年代的社会无意识之中。
因此,我在以下的讨论中,将沿着李陀的思路进入,最后,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资产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