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统思想源远流长,学者多将其溯源到《孟子·尽心下》卒章:“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不过,虽然孟子已“开道统说之端绪”,但这一思想在汉唐时期的发展却较为迟缓,所以一般认为“道统论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韩愈”。
儒家道统论的重倡和发展,是滥觞于中唐、发展并成熟于北宋的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自韩愈正式揭倡儒家道统论之后,孟子、荀子、扬雄(字子云)、王通(字仲淹,学者称文中子)、韩愈(字退之)等五位贤哲,逐渐成为古文运动在建构儒家道统系谱时最常提及的人物。至北宋中前期,一些士人甚至不时将孟子、荀子、扬雄、王通和韩愈并称为“五贤”,而“五贤”也成为其间不少士人所认可的儒家道统系谱。
孟子、荀子、扬雄、王通和韩愈等人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共同受到诸多古文运动参与者的推崇,乃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有利于唐宋儒学转型的共同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