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大江大河皆接纳众水,黑龙江亦然。从道理上讲,大小支流都可算作江水的来源。松花江乃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出自满洲圣山长白山天池,清初诸帝称之为江源,称两江合流后为混同江,甚至直接将之呼为松花江,自也不难理解。
而后世论黑龙江源头,主要是南北两源说:南源由额尔古纳河一路上溯至呼伦池、克鲁伦河,北源为石勒喀河+音果达河+鄂嫩河,都出自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东麓。前不久读齐格勒的《黑龙江》,记述其前往鄂嫩河探源之所见:“两条流在砾石岬角两边的小溪,就在这处海拔六千七百英尺的高地,在岬角尖端自然相会。”
那是成吉思汗的故乡,是蒙古帝国的发祥地,学界多指为黑龙江之正源。齐格勒以较多篇幅写铁木真历尽危难的崛起,也暗示蒙古大军的西征与沙俄的东扩冥冥中似有关联,却没有去分水岭另一侧的克鲁伦河源寻访。其实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故乡是个较广阔的区域概念,克鲁伦河也是铁木真家族世代生存繁衍、遭遇困厄和振作兴发之地,缘此被称为“蒙古人的母亲河”。
由江之源,自然会联想到生活在此一地域的各民族,而因其先民多不立文字,在早期史籍中记载极少。得益于近现代的考古发掘,可知沿江两岸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说法不一,笔者以为金毓黼先生的“南来说”较有说服力。先秦时期,东北主要部族已程度不同地与中央王朝交往,而随着鲜卑族建立北魏,契丹族建立辽,女真族建立金,蒙古族建立元,北方民族的铁骑一次次冲向中原,也使这条大河的地位渐形凸显。四百年前,女真族再次雄起,将“白山黑水”作为大清的根本之地,也作为补充兵员的地方,目标则是大明的帝京,是温暖富庶的中原和江南。东北部族的又一次大迁徙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哥萨克的侵入,是黑龙江上下罗刹堡寨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