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谁来为黑龙江写一首歌

世上的爱似乎有无限多的缘由,也会与艰辛经历相牵结。譬如在中原长大的我,少年时在黑龙江待过一年多,是以当鸿谷兄邀约为《三联生活周刊》开专栏,便提出以清代的黑龙江为题。这个连载持续了三年,其后的增删补缀差不多两年,告竣之际,在“知乎”读到一篇亲历黑龙江的文章,说是从共青城乘船往靠近河口湾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时,用耳机听着一首《阿穆尔河的波涛》。我急到网上浏览,见音像甚多,亦译作《黑龙江之波》,抒情细腻复雄浑壮阔,是我们熟悉的《喀秋莎》的韵味,兼有着军乐的激越节奏。

真的很羞愧,我在此前全不知晓有这样一首歌,遂托精晓俄文的小友聂金星详查来历。金星职事繁忙,熬夜厘清端绪,并将歌词重译一过。不去详述了,仅知《阿穆尔河的波涛》从乐曲到歌名、歌词都经过多次修改,“二战”时在前线苏军中极受喜爱。我蓦地想到《我的祖国》,其是电影《上甘岭》插曲,是志愿军女护士在坑道中对伤员的轻唱,是令无数国人热泪盈眶的“一条大河波浪宽”。词作者没有特指是中国的哪一条江河,却难以涵盖黑龙江,那里没有“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景色,且对岸也早已另有所属。

很多江河都有自己的歌,国内名作如《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松花江上》《乌苏里船歌》,皆令人耳熟能详,可我一下子却找不到专属黑龙江的乐歌。

带着疑惑,我发微信请教在黑龙江的朋友,他们传来一些与之有所关联的歌曲,也带着遗憾告知并无特别有影响的。音乐无国界,若说传唱久远和具有国际影响的,应还数《阿穆尔河的波涛》,开篇即一派恢宏壮阔——

阿穆尔河泛起层层波浪,

西伯利亚风儿随之歌唱。

岸上松林沙沙响,

波涛滚滚

奔腾啊向前,

这般浩浩荡荡。

……

俄罗斯从来不缺少优秀诗人,大约也没有谁会否认,《阿穆尔河的波涛》真的很雄浑,很有激荡情怀的力量,很黑龙江。而后面的一些歌词,又会使我们心里觉得别扭,如:

浩荡啊苍茫大河,

我们守卫他的安宁。

战舰冲向前,

波涛滚滚也向前:

咆哮啊,亲爱的大河。

咆哮着浩浩波涛,

汹涌激荡起

我们苏维埃自由疆土的荣耀。

那感觉,那气势,与1854年夏总督穆拉维约夫率沙俄船队硬闯黑龙江何其相似?而且,在黑龙江北源石勒喀小镇为外贝加尔哥萨克军举行的开航集会上,就曾吟唱过近似的诗歌;他们在进入黑龙江正流时停驻欢呼,痛饮江水,随行的伊尔库茨克乐队也演奏过近似的乐曲。而且,好像这条大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整个儿与中国无关了。

江河无言。

在东北亚的丰饶大地上,黑龙江流淌了已不知多少年,浪花淘尽英雄,也将曾经殷红的血沫荡涤净尽,了无痕迹。她在漫长岁月中为我国的内河,后来成为中俄界河,成为一条掐头去尾的河,令人慨叹!本人乃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伟大俄罗斯作家的铁粉,对流放于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以及他们忠贞不屈的妻子)亦满怀敬意,本书的写作并非翻旧账、拉仇恨,而是试图拣拾和聚拢那些个文档碎片,追寻历史的真相,以获取认知与鉴戒。借用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的说法,是叩问黑龙江左岸与上下游大片国土的丧失,“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

谁来为我们的黑龙江写一首歌? j/3S8etH6RWDqU2qcX462vsOLGZ9iqfFVGchzfDTXAD9nt7BIy/P49pEd3xVMJ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