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路边,只能匆匆瞥见这些女人。要想找到她们,你得沿着小路,沿着从柏油路面蜿蜒开去的土沟,进入森森绿意。一间间土屋坐落在林间,背对着外来者,那晒干的墙壁和倾斜的屋顶,让任何不受欢迎的目光都不得其门而入。女人们坐在院子里切菜,在一盆盆颜色越来越深的香料上挥汗如雨,扫地,缝制纱丽,把大米里的石子和糠皮筛出来。她们蹲在水塘边,脚趾紧紧抠进凉爽的淤泥里,给孩子洗澡,洗衣服,洗刷锅碗瓢盆里的残汤剩饭。她们溅起的水花和烧饭燃起的噼啪作响的火苗,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这些女人生活在一座岛上,它仿佛是陆地终于向广阔、深蓝色的孟加拉湾投降前喷溅出的最后一摊泥点中的一个。这座岛属于孙德尔本斯(Sunderbans)国家公园,在孟加拉语里,这个词表示“美丽的森林”。这些岛屿处在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海岸红树林中,那1万平方千米的巨大土地轻轻松松跨过了印度和孟加拉国的边界。这里的河流景观由一直在变化的地块和水流组成,景观本身也一直变动不居。这种地理变动对怨声载道的地图绘制工作置若罔闻,很久以来也一直在给那些想守好国界的人带来挑战——国界南缘的人、货物和历史总是轻轻松松就能跨越国界。
说它“美丽”可能有点言过其实。这是一片奇特的、桀骜难驯的空间,随着大陆层层剥落,大地和水之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含盐的河流包围着一座座岛屿,灰色的水流不知不觉间便与黏土色或跟大象皮肤一个颜色的泥滩溶为一体,盘根错节的树根和茂密的草丛就在这样的泥滩上拔地而起。那些仍然没有人居住的岛上有茂密的森林,藤蔓缠绕在一起,茂林中的空地上长满了密密层层的草丛,中间有几乎看不出来的小路,是那些足够勇敢或足够贪婪、前来冒险的人留下的踪迹。而在那些住了人的岛上,森林遭到砍伐,定居点遍地开花。房子低伏在地上,旁边是低洼的稻田,中间点缀着商店和食品摊,偶尔还能看到学校和医疗设施。有些岛上还有熙熙攘攘的集市,会在早上还凉爽的时候和傍晚时分活跃起来,那时会看到急切的主顾在摊位间来回穿梭,跳着精心排练过的舞蹈。
那些女人会无比自豪地告诉你,她们这个岛十分独特。这座岛跟大陆之间刚刚建成了一座大桥,桥上刷上了某个在位政治家钟爱的蓝白糖果条纹,看起来很是欢快活泼。这样的连接带来了商业,大桥跟前的镇子也因此喧嚣起来,五颜六色的砖砌建筑沿着陡峭的灰色河岸纷纷出现,足以令小镇引以为傲。沿着这些建筑走,就会来到拥挤繁忙的街道,而这里的熙来攘往已经有了新的目标。如今有一条柏油路穿过岛屿中间,在曲曲折折地通往岛屿另一头的时候又在半中间分了岔。岛上通了电,然而会时不时地停电,而且离大桥和公路越远的地方,用电的效率也越低。也有一个手机信号塔,尽管只能进行沙沙作响、模糊不清的通话。人们曾经认为统治着这些土地的孟加拉虎,如今在这座岛上也难得一见了,尽管它们真饿极了的话,偶尔也会上北边来觅食。
在这个位于岛屿中心的村庄里,女人们还知道另一种饥渴。这是个穆斯林村庄,住了大概四千人。女人当中年纪最大的——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嫁了人、丈夫在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过世的那些老女人——对于村庄以前的样子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地方。那时候没有道路,没有任何便利设施,只有几间住宅。“那时候日子可不好过啊!”她们大笑着说。但那时候她们身边有“瓢舀鱼”的清澈池塘,有丰饶的森林,还有五谷丰登的田野,吃的东西应有尽有。这里是边疆,是南方更偏远的岛屿和北方大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交界;那些想要逃离两个世界之一的人,想要逃离东边国界上的纷飞战火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个世外桃源。
慢慢地,这片土地变得不堪重负。曾经清清如许的池塘如今变得浑浊不堪,因为有太多人要在这里清洗衣服、器皿和身体,鱼儿也变得难得一见了。一代人紧跟着一代人,曾经那么广阔的空间被越来越壮大的一户户人家张开血盆大口吞吃得一干二净。人满为患的房屋,跟椰子树、香蕉树、池塘、一片片丛林以及田地争抢着地盘:在越来越变化无常的气候中,无数人在这些田地上辛勤耕耘,带来麦浪滚滚,稻花飘香。以前可以预知的季节现在也大变样了,夏季变长了,也更热了,雨季总是姗姗来迟,逗留时间也超出预期。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土地和天气再也靠不住了,尽管他们仍然困在土地上,要在喜怒无常的老天爷手底下讨一口饭吃。
以前住在这个村子里的印度教家庭现在已经搬去了镇上,或是岛上别的印度教村庄。原因很实际:因为想跟他们的社群、庙宇和其他地方提供的舒适生活靠得更近;也因为他们讨厌吃肉,而以前跟他们同村的人只要买得起就会大吃特吃。尽管他们的道路几乎不再与这个村庄产生交集,他们也没有多少怨愤。多年以来,这座岛屿都是印度教徒、穆斯林乃至基督教徒的家园,如今却见证着分裂的迹象和心怀不满的抱怨。所有人都知道,宗教之间的深沟高垒在全国各地都变得越来越牢固,加上往日的伤口、招致敌意的分歧,都在预示着这个匆匆忙忙地缝合起来的国家会再次分裂,而这样的结果本来可以避免。
孙德尔本斯的历史有其特殊之处,孕育了无视这种分隔的魔法。这个地方曾经对“邦比比”(Bonbibi)顶礼膜拜,尽管邦比比是穆斯林女神,她却被无论什么信仰的人都奉为森林的保护神。邦比比出生在麦加,在真主安拉的召唤下来到“十八次潮汐之地”,保护那些冒险进入丛林的人不受恶魔一样的虎王达克辛莱(Dakshin Rai,但本地人称之为Dokkhin Rai)的伤害,无人居住的岛屿就受这位虎王统治,他的残忍深藏不露。然后还有精尼(Jinn,复数形式Jinni),这些生灵在这片土地上游荡的时间可比人类要早得多。这些生灵也全都来自伊斯兰教,人们相信他们是真主安拉用没有烟的火焰制成的,他们的生命比血肉之躯的更长,他们的生活也比凡俗之人奇幻得多。女人们说,很久以前,精尼跟她们是意气相投的邻居,可以分享食物,有什么喜事也会一起庆祝。但现在,她们感觉似乎精尼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把那些毫无准备的人紧紧抓在手心里。
这些女人对精尼了如指掌——除此之外,在她们挣扎求生时阴魂不散地跟在她们身后的威胁还有很多。在村子里的小道上徜徉,你会听到她们又饥又渴、肚子咕咕直叫的声音:她们渴望包容,渴望安全,也渴望改变。她们的房子无法守住任何秘密。开放式的门廊,没有玻璃的窗户,意味着任何人的成败、苦恼和隐私,都会成为大庭广众之下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