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废墟”之中,人们的命运走向往往截然不同,决定这种差异的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
叙事方式:被击垮的人常常陷入“为什么是我?”的哀怨与自怜之中,他们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身所遭受的不幸上,不断地质问命运的不公,却难以从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而重生者则会转换视角,问自己“现在我能创造什么?”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未来,积极主动地寻找在当前困境下能够采取的行动,以创造新的生活,这种积极的叙事方式引领他们走向重生。
微小行动力:哪怕在废墟之中,每天仅仅做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只整理一块砖,这种持续的微小行动也具有强大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个小行动都如同一块基石,逐渐累积起重建生活的坚定信念。这种由微小行动积累而成的信念,能够支撑人们在困境中不断前行,逐步实现从废墟到新生的转变。
痛苦容器:学会为情绪设置一个特定的“容器”,例如将哀悼和痛苦的情绪装进“今天上午9-10点专属哀悼时间”。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允许自己充分地感受和释放痛苦,但在其他时间,则努力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行动上,避免让痛苦情绪全天淹没自己的生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管理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与稳定,为应对困境和实现重生创造有利条件。
脑科学研究成果显示,持续6周的微小行动,能够使海马体——大脑中负责记忆和学习的重要中枢区域,新生神经元增加18%。这一变化就如同大脑自行构建了一道坚固的“抗废墟屏障”,增强了大脑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帮助人们更好地抵御困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在废墟中实现重生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