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天下

天选之子

治水这件事,舜决定让禹试试。

禹是鲧的儿子,姓姒(sì),名文命,属于夏后氏部落。面对治水这个长期奔波在外的高风险苦差事,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要为父亲争回名誉,也为天下人消除水患。

那个时候谁也没想到,禹竟是一位运气好到爆的福将。

为了方便治理水患,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准备分区域进行有效治理。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之后他带着两名助理工程师——伯益和后稷翻山越岭,亲自测量水文,丈量山体高度。在野外工作13年,他数次从家门口路过,都没有进去看一看。

至于治水的办法,禹也和前人不同:“既然父亲用堵的方法治水不成功,那我就用疏导的方法,让河水全部流入大海!”

史书《国语》有这么一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大禹的所作所为:

“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

根据地势的高低去疏通河道,清除阻塞的淤泥,让流水滋养万物生长,保护九州的高山,疏通九州的河流,围住九州的湖泽,保护九州的湿地,治理九州的土地,安抚九州的百姓,沟通四海之境。就这样,禹平定了水患,成为百姓们心目中的英雄,被大家尊称为“大禹”。大,就是伟大的意思。

然而大禹不知道,其实在他努力治水的过程中,老天爷也暗中帮了他。

什么叫命好?有的人不管付出多少都没有回报,而有的人付出了十倍的努力,却能得到百倍的回报。

老天爷帮你的人生,谁都挡不住。

就在禹开始治水的时候,地球北半球的气候开始变好,降水逐渐正常化,洪水开始消退,大地上的植物慢慢恢复生长。

即便是不相信有所谓君权神授的人,看到大禹也要感慨一句“天选之子”,觉得他运气好到爆。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气候没有变好,即使大禹治水失败,后面也一定会有第四位、第五位乃至无数位英雄去治水。在中国人眼里人定胜天,没有任何困难是人战胜不了的。

在禹治水逐步见到功效的时候,舜的年纪也渐渐大了,他自己的儿子商均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于是他选择了禹,准备死后将部落首领之位交给他。

水患治好了,继承人也安排好了,舜准备着手解决另一个心头大患——三苗。

三苗在南方犹如擎天一柱,根本不把舜放在眼里,时不时就要前来侵扰。为了让境内安宁太平,年迈的舜燃烧了自己最后的精力,以至于“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在南征三苗的时候,死在了去往苍梧的路上)。

舜死后,大禹服丧三年。服丧结束,他想把帝位让给商均,于是跑到阳城(今河南登封)躲了起来。各部落首领当然都不同意,他们不朝拜商均而去朝拜大禹。

公元前2070年左右,大禹在阳城即位。大禹的姓是姒,氏是夏后,他以自己的氏为国号,简称“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夏朝。

新继位的大禹一如既往的运气好——他赶上三苗遭灾了。

《墨子》中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jí)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意思是当初三苗家里遭了大难,这是老天要灭他们。太阳作妖晚上出来,下了三天血雨,龙出现在祖庙里,市场上有犬的哭泣声,夏天结冰,泉水从开裂的土里渗出,五谷歉收,苗民心惊胆战。

这个描述虽然很夸张,但三苗所在的地区遭了天灾是事实。这是上天赐给大禹剿灭三苗的大好时机,他果断率领大军讨伐三苗,一箭射死了三苗的首领,三苗就此被彻底平定。

没了洪水和三苗,天下大定,万邦臣服。大禹决定召开一场大会,让全天下的部落团结在一起。他命令各地的部落首领来到涂山(今安徽蚌埠)参加大会,史称“涂山之会”。

这场大会盛况空前,据《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也就是说,大禹召集部落首领们在涂山开大会时,有上万人手拿朝拜用的玉帛前来。

这次大会有个小插曲:有一个人来晚了,他是防风部落的首领。其实也不能怪他,防风部落在太湖一带,离得比较远,那时又没有汽车和飞机,人们只能靠两条腿赶路,迟到情有可原。可是大禹的面子挂不住了。大哥喊你来,你敢迟到,大哥的权威还要不要?于是这个倒霉蛋被砍了脑袋。

涂山之会,大禹让九州各地进贡铜,他将这些铜熔化铸成九个鼎,这九鼎象征着九州,更代表着大禹统治天下的无上权力。从此,九鼎成为镇国之宝,延续夏、商、周三代。

大禹也有老的一天,他要为自己选定接班人。有一个叫皋陶的大臣很不错,大禹把他立为接班人,没想到没几年皋陶就去世了。

实在没有好的人选,大禹想起了当年和自己一起治水的伯益,决定自己死后将帝位禅让给他。可是伯益诚惶诚恐,在大禹死后,他服丧三年,期满后便把帝位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起来。

帝位像击鼓传花一样,传了一圈来到大禹的儿子启的手中。启没有推脱,全天下的部落领袖也都去朝拜他,他便成了新的天下领袖。

继位后的启不再以“帝”为称号,而是称“后”,所以如今我们才会看到很多夏代君主名前面会加个“后”字,比如夏代的最后一任君主桀,就被称为“后桀”。

虽说就实际而言,禅让是将帝位在黄帝的众多子孙里传继,但当时并没有一定要传位给子孙的说法,贤能才是继承帝位的唯一标准,而且最终人选还得在部落首领大会上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可是由于启继承了父亲大禹的帝位,禅让的美好时代结束了。从此,天下领袖位置的继承不再是全天下人都能参与的事,而是夏后氏家族的私事。

天下不再是全天下人的天下,而是夏后氏的天下。

家天下从此开始!

平行时空的暗黑故事

禅让时代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要讲的是这段历史的另外一个版本。

众所周知,尧、舜、禹三位作为上古明君,都是通过禅让得到天下的,他们高尚的品德被传颂了千秋万代。然而在另外一段鲜为人知的史书记载里,人物还是这些人物,时间也是这个时间,故事情节却完全不同了,充满了暗黑与狗血、杀戮与仇恨。

尧、舜、禹三位是通过篡权得到帝位的!

公元前296年,战国后期,魏国国君魏襄王去世了,随他一同下葬的有魏国史官编纂的史书。

公元279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意外打开了魏襄王的大墓,这部魏国史书历经500多年的掩埋后重见天日。它被人称为《竹书纪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尽记载了黄帝时期到战国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部史书里记载的上古历史和世人已知的故事截然相反,儒家学者看后差点口吐鲜血倒地不起。

关于尧、舜、禹的继承故事,书里是这样记载的:

“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尧年老的时候,道德退步,被舜关了起来。)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把尧关押在平阳,夺取了他的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把尧囚禁,阻止丹朱与父亲见面。)

“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舜的大臣后稷把尧的儿子丹朱流放到丹水。)

“益干启位,启杀之。”(伯益干扰启继位,启杀了伯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的禅让,分明是一出出狗血的嗜血篡权大戏!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是编造的,因为破案都讲究要多个证据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既然如此,那就再举三条证据。

第一条证据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集大成者,他在自己的书里写有这么两句话:

“舜逼尧,禹逼舜。”(舜逼迫尧退位,大禹逼迫舜退位。)

“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尧作为君主推荐自己的臣子为国君,舜作为臣子却把自己的国君贬为臣子。)

他告诉我们,尧确实把帝位传给了舜,可舜却等不及,提前下手逼迫尧让出君位。后来的大禹也同样逼迫了舜。

第二条证据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

在万章向孟子询问尧、舜禅让一事时,两人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儒家是高度赞赏上古时代禅让行为的,孟子作为儒家的二号人物,必然拥护禅让之说。在孟子看来,帝位是由上天授予的,尧、舜禅让是顺天而为,舜得帝位是天命所归。但他也知道当时存在尧、舜、禹篡位的故事版本,所以才会在后面驳斥这一离经叛道的说法: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如果舜居住在尧的宫殿里,逼迫尧的儿子,这就是篡夺,他的帝位就不是上天赐予的。)

孟子认为,靠篡夺得来的帝位完全不合法,既然现实是舜安安稳稳登上了帝位,那么舜篡权的说法就完全不成立。虽然是否定态度,但我们也可以从孟子的这句话里捕捉到一个信息——一直以来确实有舜占据了尧的宫殿并逼迫丹朱的传说存在。

第三条证据出自《战国策》。

这本书里写道:“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意思是大禹向众人推荐伯益,并任命自己的儿子启为伯益的下属官吏。到老的时候,禹以启能力不足为由,将帝位传给了伯益。启带着自己同党攻打伯益,这才夺取了天下。其实,大禹只是名义上把帝位传给了伯益,实际是想让儿子自己动手把帝位抢过来。

通过以上列举的种种线索,我们可以大胆还原篡权版本的故事了:

尧觉得舜不错,把他立为接班人。后来尧越来越老,人开始糊涂,舜等不到尧死的那一天,干脆发动政变,占据了尧居住的宫殿,篡夺了尧的帝位。

鉴于尧曾是天下领袖,贸然杀了尧和丹朱对自己不利,所以舜决定将尧囚禁于平阳,并把丹朱流放到丹水,让父子俩再也无法相见。

舜老的时候,继承人大禹也效仿舜当年的作为,提前篡夺了舜的帝位。

大禹指定伯益为自己的接班人。大禹死后,伯益继位,禹的儿子启发动政变。伯益与启发生火并,最后启获胜,成为新的天下领袖,彻底终结了禅让制。

历史有时像个爱捉弄人的孩子,它留给后世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版本,每个版本都想证明自己才是真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分辨不清。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中学的政治课上会讲到辩证法,其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联系地看问题,防止孤立的观点;要发展地看问题,不能静止地看问题。”

其实读历史也是一样,我们应该把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审视。

五帝处于原始部落联盟的民主推选向王权世袭的转变过程中,那个时候社会急剧变化,新旧观念冲突不断。

最开始,部落联盟是由各部落一起民主推选领袖的,然而随着部落联盟的势力不断扩张,领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和私心也会日趋膨胀。可是人的观念一旦形成,想要立马转变绝非易事。在当时根深蒂固的“能者上,庸者下”的禅让制观念影响下,想要不经选举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谈何容易,唯一的方法就是披着合法的外衣,达到自己的目的。

举个例子就能明白了。

汉末三国时,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早被曹操架空了。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想把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汉献帝也知道自己只是曹家的傀儡,如果继续赖在皇帝的位子上,迟早有杀身之祸,还不如识相点,趁早把位子让出来。可是汉朝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天下人心中还有些人气,贸然改朝换代必然遭到反对。怎么办?

对于曹丕来说,解决这事很简单——禅让呗!

为了表明汉献帝是诚心诚意让出位子,自己不是篡位的,曹丕亲自操刀,集导演、编剧、主演于一身,制作出了一部禅让大戏。

先是群臣数次劝曹丕称帝,曹丕死活不同意。之后汉献帝三次提出要禅位给曹丕,曹丕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到了第四次,见“推拒不过”,曹丕才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同意了。

不只曹丕,还有王莽篡汉、赵匡胤陈桥兵变……历史上很多禅让都是这么一个套路,其本质其实就是仗着实力逼正牌君主主动让位,同时还得装出纯真忠善的样子,“迫不得已”接下重任,以堵悠悠众口。

于是,王莽、曹丕、赵匡胤等人就能对世人这样说:我是个忠臣,哪能干篡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王位是前朝皇帝主动禅让给我的,我本来不同意,可前朝皇帝和大臣他们逼我,我没办法啊!

多么义正词严,多么冠冕堂皇!

这么看来,我们可以做出大胆的假设:舜逼尧,禹逼舜,都有武力胁迫甚至火并的成分。为了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他们才没有直接要了前任的命,而是逼迫前任老板“心甘情愿”地把帝位禅让给自己。

大禹死前,禅让的思想依然有市场,大禹虽然想把帝位交给自己的子孙,却没办法直接做到,所以他才表面上把帝位禅让给伯益,又默许儿子启动手夺回帝位。启用武力杀死了伯益,撕下了禅让制最后的遮羞布,用鲜血开创了“家天下”。

多么熟悉的味道,多么熟悉的配方!

真正道破玄机的人是曹丕。

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后,对身边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舜、禹禅让的真实情况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曹丕看来,那就是通过武力逼迫,让前任君主乖乖把位子交出来。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真相如此,为什么后世会出现两个版本?

因为记述什么样的历史往往意味着需要宣传什么样的思想。

在儒家眼里,禅让是贤明君主的作为,值得称颂,所以历史上记载禅让最多的是儒家经典。记载禅让情节的《史记》虽不是儒家经典,却也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印记,因为作者司马迁正是儒家信徒。

墨家也高度赞扬禅让,因为巨子 的传承和帝位的禅让一样,是传给有才能的人,而不是传给前任巨子的儿子。为了门派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墨家必须在著书立说时对历史事件的情节进行取舍,适合自己门派的予以保留,不适合的予以删除。换句话说,禅让的情节要保留,篡权的情节要舍去。

《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而战国时最早实施变法的就是魏国。主持魏国变法的人是李悝(kuī),他和韩非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他们看待问题更多的是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因而在魏国的记录中,为了警醒后世,提醒君主加强中央集权,避免篡权事件的发生,上古时期篡权的情节需要保留,禅让的情节都要舍去。

两个不同版本的流传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没有对与错,它们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而现实往往更残酷。

考古学家是文科生里的工科生,他们挖掘出来的文物不仅可以还原历史事件,还可以颠覆人们的认知。20世纪70年代,陶寺遗址的发现就让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古时期政权更迭的恐怖。

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占地280万平方米、距今约4300年的城市遗址。在这里挖出了一个陶壶,上面画有两个近似甲骨文“文尧”的字符。传说尧都位于平阳(今山西临汾),依据陶寺遗址的位置、年代与“文尧”二字,学者推测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陶寺的城市建造得气势恢宏,城墙长7000米,宽8米,士兵巡逻一圈需要走一个小时。如今我们去故宫参观,在宏伟壮观的午门前会看见左右两边有往外伸出的阙楼,而陶寺遗址城内有宫城,宫城内竟然也有阙楼。

古人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精美贵重的日用器皿和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陶寺墓葬区里出土了精美的彩绘盘龙纹陶盘,还有鼍 鼓、石磬 ,可以想见这里应该是贵族墓。

《史记》在讲述五帝的故事时,经常会提到作为天下领袖一定要掌握天文知识,否则无法正确算出节气,导致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耕种。令人惊愕的是,陶寺地区的人们竟然真的有发达的天文学,他们建立了巨石阵来观测时令。

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上古时代的中心!

可是从留存的痕迹来看,陶寺遗址中曾发生一场惨绝人寰的政变。在城市末期,宫城被攻破,大量贵族被斩杀分尸,众多的残肢头颅被扔到沟里。其中有一具女尸的状况让看到的人全都毛骨悚然:她嘴巴大张开,脖子被扭断,阴部被插入一根牛角。

这些遗迹仿佛在诉说着上古时期政权更迭的血腥与残忍。

对于尧、舜、禹三位是怎样传位接班的,笔者提出了自己浅薄的看法,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也可以构建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历史问题,本身就应该持包容开放的态度。

不过不论你的答案如何,社会的发展总是按照这样一条轨迹:由于生产力落后,部落里的人们需要一起吃大锅饭,那时候还是人人平等的。随着生产力不断进步,财富不断累积,部落里逐渐出现了贫富差距,这时有才能的人便占据了顶端的位置,大的部落便可以统领小部落,直至号令天下。慢慢地,部落走向了国家。

美好的禅让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家天下”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历史出现了第一个朝代——夏朝。

如果让吃惯了中餐的我们天天吃西餐,肯定会不习惯。同样,习惯了禅让制的古人对“家天下”也很不习惯,夏朝即将迎来一个个巨大挑战。 9y6oq5XPmq8aGQDpnkLiu9+9OP7gkXqDTdBNwxAi9gXLrPPoFAB8nRNJzWxTaiq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