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三苗与洪水

讲完了黄帝,我们再来说说五帝中剩下的四位。

传说黄帝的正妻叫嫘(léi)祖,她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另一个叫昌意。这两个儿子资质平平,黄帝对他们并不是很满意。

黄帝是一个坚信天下为公的人,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因此继承他帝位的不一定是他儿子,但必须是一个具有以下能力的“五好青年”:

品德好。作为天下之主要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让天下人臣服。

智力好。只有聪慧的人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政策。

身体好。管理天下是一件很累人的事,要满世界地跑,有时还要和农民一起下地种田,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时候,所以一定要有极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分分钟就要猝死。

军事能力好。军事能力不行的话,先别说开不成疆拓不了土了,自己都会随时有被入侵者消灭的危险。

天文基础好。天文学得好就可以推算历法,只有掌握好时令节气,在合适的时间安排耕种,老百姓才有饭吃,天下才能安定。

这样的高要求,黄帝的儿子们显然达不到,不过他还有孙子呀!

黄帝之子昌意有一个儿子叫高阳,年少时就成熟稳重,资质不凡。他从不仗着自己的爷爷是黄帝就骄奢淫逸,反而经常下田与农民一起耕种,更厉害的是他数学、天文学得很好,可以准确推算出什么时候适宜耕种。

黄帝十分喜爱高阳,觉得这孩子具有多项专业技能,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各个部落的首领也认为高阳未来必是能够统领天下的领袖。果然,在黄帝死后,经过选举,高阳高票当选新任天下领袖。

高阳即位为帝,他就是五帝里的第二位——颛顼。

颛顼发扬劳模精神,和爷爷黄帝一样满天下跑,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他也开疆拓土,凡是日月照过的地方都被他平定过。

颛顼也有老的一天,他同样按照“五好青年”的标准找接班人,最后发现自己家没有合适的,叔叔玄嚣有一个孙子却是不二人选,他叫高辛。高辛出生没多久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长大后仪表堂堂,又很仁德,经常对身边的人施加恩惠,深受百姓的爱戴。

颛顼死前推荐高辛继承自己的帝位,此事获得部落首领们的一致同意,高辛于是成为五帝里的第三位——帝喾。

帝喾在位的时候,做的是和黄帝、颛顼一样的工作。由于工作勤勉,他在百姓中拥有极高的声望。

帝喾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挚,小儿子叫放勋。帝喾死后,挚接了父亲的班,可是没有干出什么成绩,大家都不待见他。后来,放勋被大家推选为新的天下领袖。

放勋就是五帝里的第四位——尧。由于尧是陶唐氏的人,所以他又被称为唐尧。

尧没有架子,身为新任天下领袖经常下地与百姓一起干活。他还在天下四方安排观测天文的官员,制定适应农业的历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挑战接踵而至。尧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当政难度远超之前的黄帝、颛顼、帝喾。他面临的挑战一个是三苗,另一个是洪水。

我们先来说说三苗。

“三苗”是华夏族对南方苗蛮部落联盟的称呼。这群人居住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鱼米之乡的优越地理条件让他们的粮食产量巨大。另外,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青铜器可是珍稀名贵物件,广大人民群众手里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石器,而三苗人制作石器的工艺水平处于当时的领先水平。

家里不愁吃喝,手里又有可靠的家伙事儿,下一步行动必然是扩大地盘谋发展。三苗夺下了南阳盆地,在南方无人能敌,大有进军中原、席卷天下之势。

收到军情的尧皱起眉头,他深刻意识到三苗的实力远在当年蚩尤之上,想靠一战就打败他们几乎不可能。与其打打杀杀,不如和平共处,尧与三苗缔结和平盟约,约定双方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好好发展,互不干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为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三苗终于还是不顾盟约,浩浩荡荡杀向北方。《尚书》中说,三苗“民兴胥渐,泯泯棼棼(fén),罔中于信,以覆诅盟”,意思是三苗的百姓喜爱欺诈,混乱不堪,毫无诚信可言,经常撕毁盟约。从尧时代的故事看,这份记载有其根源。

诚实善良的尧傻眼了。

“三苗,我一向以诚信为本,没想到你们跟我耍花招!”

愤怒的尧统率大军征讨三苗,双方在丹水边上交战,经过激烈的厮杀,他打败了三苗。

不过,尧当初的判断十分正确,伐苗战争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刚刚开始。战败后,民风彪悍的三苗蛰伏起来,他们暗暗积聚更多的力量,伺机卷土重来。就这样,三苗如同打不死的“小强”,历经了尧、舜、禹三代的持续打击,才最终被降伏。

三苗对于尧来说是可以通过武力解决的挑战,可下一个问题却超越了当时人力所能对抗的范围,让尧感到有亡族灭种的危险,它就是当时全地球人都搞不定的大洪水!

现代气候学家与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北半球气候发生了突变,季风雨带的北撤致使偏北地区降水量大幅增加,降水时间也在延长,河水暴涨,许多土地被淹没。后来,世界各地很多民族的传说中都出现了相似的内容:上古时期,祖先遇到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洪水。

如果单单是洪水泛滥也就算了,可偏偏在中原大地上泛滥的是黄河水,它不光水量大,还会改道!

中原土质松软,黄河流经这里时河水便会带上泥沙,泥沙在水道宽阔、流速变缓的地方很容易淤积起来,渐渐地,原河道被堵得走不通,河水只能变道。黄河变道可不像汽车变道那么简单,而是横冲直撞,把人与房屋卷得无影无踪。

《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尧时洪水泛滥的恐怖场景:“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汹涌的洪水把大地分割开来,浩浩荡荡的洪水冲上山陵,波浪滔天。)

遭受水灾的地区变成了无人区,良田被毁,野草疯长,野兽成灾。尧一出门就看见家门口的洪水,水里面漂着数不尽的尸体,内心极其痛苦。他虽然打败了三苗,但是搞不定大洪水,再这样下去,自己和百姓都要成“两栖动物”了。

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都没什么效果,甚至有的王朝因为没治好黄河直接关门打烊。在上古时期,生产力极端落后,老百姓手里的家伙事儿还以石器为主,想要驯服黄河,难度可想而知。

但不管能不能治理好黄河,总得有人先顶上!

尧在位的第19年,终于有一个人被推荐上来担任天下的水利总工程师,他叫共工。

共工信心满满:“请大家放一百二十个心吧,我对天发誓,一定能治理好大洪水!”

尧对共工寄予厚望,没想到收获的却是失望。共工在原来居住的地方口碑非常好,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可是人品好不代表治水能力强。他天天往治水工地跑,忙得灰头土脸,洪水也没有要退却的迹象。

时间就这样在人们的忧心中慢慢流逝。人都有老的时候,尧也不例外,他开始给自己找接班人了。

在一次部落首领大会上,尧问人们:“大家想想,谁能接我的班?”

一位部落首领说:“我觉得你儿子丹朱挺好的。”

尧听后摇了摇头:“选谁也不能选他啊!我的儿子我还不清楚?他性格顽劣,接班人绝对不可能是他。”

另一位部落首领说:“共工不是挺好的吗?”

提到共工,尧看了看门外的大洪水,愤怒地说道:“共工只会讲漂亮话,心术不正,欺骗上天,绝不能用!”

话音落下,所有人都沉默了。

尧只能转变话题:“继承人的事先不谈了,眼下大洪水要紧。我看共工是不行的,谁有治理洪水的合适人选推荐?”

“鲧(gǔn),他是一个很贤能的人,让他去试试吧。”

于是鲧走马上任,可惜他治水9年,天下依旧洪水滔天。

尧感觉自己有生之年怕是不能看到洪水消退,便准备赶紧把接班人的事给办了。他又一次召开部落首领大会,询问众首领:“我在位70多年,年事已高,你们当中有谁能接我的班?”

众首领听了连忙摇头,他们说:“我们的德行不够,难以胜任天下首领这一职务。”

尧问:“大家看看,有没有其他合适的人?”

这时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民间有一位口碑很好的单身男青年,他叫舜。”

尧舜禅让

舜名为重华,是黄帝的八世孙。他是有虞氏的人,因此又被称为“虞舜”。

虽说舜是黄帝之后,可中间隔了七代,再加上那时没有皇亲国戚一说,所以他只是一个农民。

其实如果能安安稳稳当一个种地的农民也不错,可惜舜的亲人一个个都是蛇蝎心肠,想尽办法要搞死他,让舜不得安宁。

舜的爹叫瞽 叟。舜的生母死得早,瞽叟娶了继妻,两人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象。瞽叟觉得大儿子舜是个多余的人,只有小儿子象才是自己的心头肉,便一直想杀掉舜,没想到舜有主角光环护体,一直没死。

舜心地良善,任凭老爹陷害也依然孝顺他,对其他家人也一直关爱有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大家眼中,这样的舜就是道德的标杆、时代的楷模。

舜的名声传开了,全天下都知道他是新时代的好青年,他自然而然地进入尧的视野,成为候选接班人。

为了考察舜是否如传言那样,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再让9个儿子居住在舜的周围,想通过零距离的观察来判断舜的真实为人。

舜品德高尚,尧的两个女儿不会仗着自己出身高贵而怠慢舜,尧的9个儿子把舜作为道德学习的榜样。其他人也是一样,只要一靠近就会被舜感化。渐渐地,很多人都搬到舜的附近居住,几年之后舜住的地方竟变成了一个城邑。尧对舜很满意,赐给他衣服和一把琴,派人给他建造了仓库,还送给他一些牛羊。

瞽叟听说大儿子舜越过越好,再想想自己疼爱的小儿子象,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心中更加憋气。

“算了,为了小儿子过得好,只能老爹亲自出马。这次一定要把大儿子干掉!”

瞽叟虽然看不见,干起坏事来却顺手得很,一条毒计很快在他心中孕育。

这天,瞽叟一把抓住舜的手,诚恳地说:“舜,家里库房的房顶坏了,经常漏雨。我的眼睛看不见,你爬上去修缮一下吧。”

舜是孝顺长辈的好青年,当然一口答应。他爬上屋顶,开始了修缮工作,瞽叟趁机让象在屋中点起火来,妄图烧死舜。

舜长期生活在父亲的迫害中,早就增长了防害经验,知道父亲让自己干活准是又想害死自己,所以随身携带了一些工具。他将两个大斗笠固定在自己的胳膊上,从屋顶空降到地面,毫发无伤。

瞽叟的毒计没有成功,小儿子象动动脑筋,又想出一条毒计。

象说:“大哥,听说你无所不能,我们家每次打水都要去河边,麻烦得很,不如你帮我们打一口井吧!”

舜又一口答应:“好的,没问题。”

打井打到一半,瞽叟和象把挖出来的土全部倒入井里,誓要把舜活埋,顺便毁尸灭迹。好在舜早就料到弟弟不怀好意,所以在挖井的过程中另挖了一条暗道通往地面。

看见井被填平,象和瞽叟以为舜真的死了,开始讨论如何分配舜的家产。好色的象说,自己只要舜的老婆和那一把琴,牛羊可以都归父亲瞽叟。

象冲进舜的房间,看到尧赐下的琴,内心十分激动,立马弹了起来。弹完一曲,他还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一抬头竟看见舜就站在面前。

“啊,你是人还是鬼?你不是死在井里了吗?”

舜答道:“我不是挺好的吗?怎么会死呢?”

一再的失败让瞽叟和象彻底丧失了信心,他们只能与舜和睦相处,狗血的家庭伦理剧宣告剧终。

舜忍辱负重,靠自己的宽容和爱把家人再次凝聚在一起。尧听说了这些事,觉得舜是做首领最合适的人选,决定把他接到身边悉心培养。舜不负众望,在尧身边三年,处理任何政务都游刃有余,赢得四方赞誉。

第四年的正月初一,舜接受了尧的禅让,成为五帝中的最后一位。

尧死后,舜服丧三年。然后他便躲了起来,想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天下部落首领们都去了他那里朝拜,而不去丹朱那里。最后他接受了天下人的请求,正式即位。

舜接位后,任命有才能的人分管各项工作,不过有两项工作不好分配,一是平定南方三苗的叛乱,二是治理终尧一生都没搞定的大洪水。这两件事的处理难度都是史诗级的,先集中力量解决哪一件呢?

走路有个先后次序,处理问题也有个轻重缓急,需得先把眼前最危急的事解决了,才有精力去解决其他事。舜选择先处理大地上泛滥的洪水。

舜一继位就往鲧治水的工地上跑,只见鲧领着工匠在工地上忙得四脚朝天,把堤坝建得比以前更高——他想用封堵的方法阻止水患。可是事与愿违,水越积越多,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新的堤坝也岌岌可危。

“一位不行就换另一位,总有人是真正的英雄,能治水成功。”舜这样想,“这么多年水患还没有治理好,只能换人了。”

鲧被舜撤了职,流放到羽山,最后死在外地。两任水利总工程师都被撤职查办,这个位子一下子变成了高风险职位。 KPSwIAm3UYz/F5JLI83i5ne9k/WBu507hgnTQoCZLD/wJ7Q7qYy86lhKkamocLp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