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帝的两面

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人生的终极追求。于是在西汉太初元年(前104),也就是汉武帝在位的第37年,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开始著述皇皇史学巨作——《史记》。

就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时,他所处的大汉王朝如同一个蓬勃而出的太阳,光芒万丈,辐射四方。汉武帝刘彻对外征战,连战连捷,南伐百越、北击匈奴、东并朝鲜、降伏西域,大汉王朝的声威在他手上达到了历史顶峰!

可通晓古今的司马迁内心却有着深深的忧虑。

此时,天下真正完成统一的时间并不长,百姓的内心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你是你,我是我,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和我有什么关系,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是挺好的吗?

仅仅百年前,天下还处于分裂状态,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混乱直到秦始皇时才得以统一。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耗费心力,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打算流传千秋万代的王朝短短十几年便土崩瓦解。秦始皇死后,秦王朝的东半部分立刻陷入混乱,曾经的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后来楚汉相争,泗水亭长刘邦胜出,建立了大汉王朝。

天下在名义上再次统一了,可是大汉王朝的东半部其实还属于诸侯国。虽然这些独立小王国的国王都是老刘家的子弟,可只要有独立小王国存在,国家的安定(尤其是朝廷的统治)就会受到威胁。

公元前154年,西汉的第六任皇帝汉景帝刘启决定削藩——不管是不是亲戚,先干掉了再说!危机当头,东方的七个诸侯王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团结起来,准备推翻中央。然而与擎天巨人一般的王朝中央相比,这七个诸侯就像七个小矮人,仅仅三个月就被灭了。此后,大汉王朝中虽有残存的东方刘姓诸侯,但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前127年,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他表示,过去诸侯王只把王位和土地传给嫡长子(正妻的长子),这习惯很不好,没有顾及其他儿子的感受,我刘彻作为大汉天子要主持公道,让诸侯王的每一个儿子都拥有继承权,大家平分诸侯国。就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最后分没了,分散在诸侯手中的权力就这样全都归于中央,中央的命令终于能够通畅抵达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现在,大汉王朝在政治上已经做到了真正的统一,可是速度太快,以至于天下人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跟上。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司马迁想出了一个答案: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当然要其乐融融成为一体!

《史记》开头第一篇文章是《五帝本纪》。所谓“本纪”,就是帝王传记,而“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上古时期天下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读完这篇文章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五帝是爷孙几代人啊!黄帝是老祖宗,颛顼是孙子,帝喾是曾孙,尧是玄孙,舜是八世孙。

这还仅仅是开始。接着往下看夏、商、周、秦四朝的本纪,这四朝王室的祖先竟然都可以追溯到黄帝身上:

夏朝的开国之君是禹,他的祖上是颛顼,而颛顼的祖父是黄帝。

商朝王室的祖先叫契,他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四世孙。

周朝王室的祖先叫后稷,他也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四世孙。

秦国王室的祖先叫女修,她是颛顼的后代。

细细看下去,春秋战国时期大小诸侯的祖先也都是黄帝一脉:一直被中原视作南蛮的楚人,他们的祖先是颛顼;断发文身的越人,祖先是大禹;甚至大汉王朝的死敌匈奴人,他们也是夏朝王室的后裔。倒是有一个例外,齐国诸侯姓姜,所以他们被归为同为姜姓的炎帝的后代。

因此,在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同时也为汉人编写了一个宏大的族谱: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能追根溯源将炎、黄奉为自己的祖先。

可是司马迁没有写自家老板的先祖是谁,毕竟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不高。我们普通人能搞清祖上几代叫什么名字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至于先祖是谁,根本不清楚。为了弥补这个缺漏,东汉的史学家班固按照司马迁的逻辑,立项搞了个名为“汉高祖刘邦的先祖是谁”的课题。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班固得出结论:刘邦的先祖是尧的后裔,在夏朝时掌握驾驭神龙的技术。不管这事是真是假,都可以看出那时的汉人已经在心理上完全认同了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

过去数千年的相互仇视、杀戮到此结束,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和其他人一样是炎黄子孙,大家有着共同的家族史,血浓于水、手足情深,凝结成一个伟大的民族。

黄帝是人,不是神

“史圣”司马迁通过手中的笔,把黄帝塑造成历代帝王效仿的标杆和汉人的人文祖先,可是他的意图不止于此,他有更大的格局——要把传说中的黄帝拉下神坛变为普通人,以此去挑战朝堂中的怪力乱神!

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于年老的汉武帝刘彻来说,皇帝已经成了副业,修仙才是主业。

那是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汉武帝在位的第42年。

还在编纂《史记》的太史令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将军李陵说了几句话触怒了汉武帝,随即以诬罔 之罪被判死刑,后来改判腐刑

一声惨烈的叫喊响彻长安大狱。

在汉武帝看来,改判腐刑是网开一面,司马迁应该跪拜谢恩,但对于司马迁来说并非如此,他的身心饱受摧残。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国家和自己敬重的帝王成为迫害自己的凶手,他愤恨、悲痛,可又无可奈何。

被阉割后的司马迁没有被立即释放。就在他被关在牢里的时候,天汉三年(前98),汉武帝再次搞起了劳民伤财的泰山封禅。

泰山是五岳至尊,在这里封禅,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意在向上天展示这一届的人间帝王工作干得很好,在他的治理下国富民强、四海升平。这原本只是一场具有纪念意义的礼仪活动,可是汉武帝的封禅大典变了味,成了宣扬迷信的大会。

堪称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在位期间功绩累累,他扫平四海,强盛国力,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绝大部分皇帝都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对于以往的成就他感到不满足,于是有了新的追求——长生不老。

西汉时,人们对传说中黄帝的崇拜甚嚣尘上,黄帝成了风靡全国的高人气神仙。汉武帝同样把黄帝当成偶像,想和黄帝一样,成为一名有法术、能升天、能永生的神仙帝王。

帝王虽然掌握着人间的最高权力,但在其他方面和普通人一样,都要吃喝拉撒。要想长生,不用担心生老病死,光靠人力可不行,所以汉武帝准备找上天来帮忙。

如何让老天爷看得上自己呢?

封禅!

封禅就是向上天展示自己是个优秀皇帝,上天看到了这么优秀的人,可不得赶紧给个成仙的机会呀!

可是封禅只能让自己有成仙的可能,要真正升天,还得有前辈神仙助攻。神仙不好找,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充当中介,于是一群装神弄鬼的方士登场了。

其实此前已有一位千古一帝封禅泰山,他又是寻找神仙,又是招募方士,最后发现上当受骗了,便活埋了骗子。这位皇帝当然没有长生不老,49岁就驾鹤西游,以死亡的方式升天了,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的失败没有让汉武帝吸取教训。在汉武帝看来,秦始皇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做得不到位。

只封禅一次,上天哪能知道呢?要多封禅几次,在上天那里混个脸熟!简单的仪式哪能体现诚心?当然要越隆重越好!所以,汉武帝先后封禅八次,可以说他不是在都城长安办公,就是在去泰山封禅的路上。

此外,汉武帝还重金聘请方士,虽然招来的难免有骗子,但不要紧,只要方士不灵,该杀的杀,该埋的埋,再换下一个。为了对神仙显示自己的诚心,他不光要派人去找,还给神仙预留好住处,在名山大川新建豪华仙宫。

汉武帝为了自己的成仙梦大把大把地烧钱,再加上常年对外征战,到他晚年,大汉王朝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

就在这时候,司马迁被释放了。

出狱的司马迁用诧异的目光看着皇帝的荒唐行为。方士们随便一句话就把皇帝骗得团团转,而自己只是替人说了句公道话却惨遭腐刑,这真是小丑在朝堂,君子被遗弃。

昏君!

有的人面对命运的打击会一蹶不振,有的人则会激发内心的“小宇宙”,越战越勇。司马迁是后者。满朝文武对汉武帝的荒唐行径熟视无睹,而他作为史官选择秉笔直书,决不向皇权低头。

他要用自己的笔告诉汉武帝:你是人,不是神!

他要用自己的笔还原史实,警示后世!作为大汉王朝的太史令,他写的书将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书,里面的每个字都将影响后世千秋万代的历史观!

这样的诉求,让司马迁在写黄帝的故事时面临巨大的挑战。

黄帝故事的发生时间距汉朝极其遥远,经过代代流传,里面本来就夹杂着不少光怪陆离的幻想和神异色彩。可如果真的把黄帝写成神,那么后世将有无数人因此迷信修仙,追求长生不老,到时候百姓将陷入愚昧,帝王将不做正事,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黄帝必须被拉下神坛,脱下神的外衣,成为一个踩在大地上的贤明君王样板!

黄帝只能是人,不能是神!

于是,后世人在《五帝本纪》里看到了黄帝作为人的完整的一生。他有年少时,有成年时,也有死的时候;有妻子,有孩子;要种田吃饭,要带兵打仗,要管理天下。从职务上来说,他是天下的领袖;从生理上来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和你我别无二致。

写完黄帝的故事之后,司马迁没有罢休,反而又写下一篇针对汉武帝的“战斗檄文”——《封禅书》。

不过,吃了几年牢饭的司马迁还是学乖了,他已不是那个可以随心直言的人,而是将自己对汉武帝的批判隐藏在字里行间。

鲁迅在其文《骂杀与捧杀》中说过:“骂,倒未必会骂死人,但捧,却是可以致人死命的一法。”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在《封禅书》的开篇,司马迁没有破口大骂,而是历数封禅史,力赞封禅的好处,明显是把汉武帝往高处捧。不过接着他便话锋一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人们挖出一个大鼎,当地官员禀报汉武帝。一个叫公孙卿的人听闻此事跳了出来,他是当世著名的神棍,忽悠界的翘楚。

面对汉武帝,公孙卿大言不惭:“这鼎是黄帝铸造的,有了这个鼎就能见到神仙,所以得赶紧去泰山封禅。”

一听到能成仙,汉武帝两眼放光。

公孙卿再接再厉,绘声绘色地说:“传说,当年黄帝铸完鼎后从天上飞下来一条神龙,黄帝明白这是上天派神龙来接他升天成仙了,二话不说就骑上龙背。黄帝身边的大臣和嫔妃觉得这是成仙的好机会,也跟着做,有70多人一起坐到龙背上,其余的人骑不上去了,就抓住龙须,结果龙的胡须被揪掉,他们在神龙起飞的过程中摔了下来。”

汉武帝已经被迷得五迷三道,立马表态:“我要是能像黄帝那样成仙,会把老婆孩子像扔鞋子一样扔掉。”

显而易见,《封禅书》里的汉武帝离明君形象有十万八千里,在司马迁笔下,他成了追仙皇帝的反面典型,被讽刺得体无完肤。至于黄帝呢,虽然《史记》里他有两个版本的形象,一个存在于《五帝本纪》,另一个存在于《封禅书》,但任何一个人在看完《史记》后都会明白,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神。 FRB0WwYx+Hmm3WYas7I5+ljiXmrlX0toLL8GCFMABr6eA9KWRiEuGOzqc7kOON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