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对文字敏感的人,一看到“武丁”两个字,就应该能猜到这位商王是个战功赫赫的人。
事实确实如此。武丁执政期间商朝几乎年年爆发战争,但武丁从不畏惧。《诗经·商颂》里有一首《殷武》,全诗都在歌颂商王武丁,开头四个字非常霸气:“挞(tà)彼殷武!”(商王武丁神勇无敌!)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仗要打?
商朝发展到武丁这一代国力达到鼎盛,中原地带已经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敌人了,商人理所当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比如南方的楚地。
商朝青铜冶炼技术发达,制造出来的青铜兵器可谓独步天下。由于武器技术含量高,每次大战对于科技落后的敌人来说都是降维打击。这让武丁越发看重青铜制造业,他坚信,只要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就可以让国家实力如虎添翼。
楚人脚下的土地里就蕴藏着丰富的铜矿,此时他们仍处于蛮荒时代,离他们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还很远。武丁派出大军远征楚地,大胜,商朝的势力触角从此伸入长江流域。这是件大事,所以诗歌《殷武》在“挞彼殷武”后会紧跟一句“奋伐荆楚”。
玩过即时战略类游戏的玩家都清楚,自己老家周边的都是小怪,很容易就能够清除,越往外扩张,就会碰到越多难打的敌人。这么多敌人让武丁一个人对付,非得把他累死不可,于是他找来许多帮手。
为了获得人才,武丁从来不拘一格,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在内政问题上,他大胆起用出身卑微的傅说(yuè),傅说也不负众望,成为武丁治国理政时的左膀右臂。
至于武丁手下最能打的是谁呢?
武丁会骄傲地回答你:“我的老婆妇好!”
是的,你没有听错,武丁的老婆妇好可以算作商代第一女战神。
商人热爱求神问卜,他们会对大小事务进行占卜,然后将吉凶结果刻在乌龟的甲或者牛的肩胛骨上,这些刻在甲骨上面的文字便是大名鼎鼎的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这些文字是后人研究商朝的重要资料。妇好的事迹也被记录在甲骨卜辞中。一块出土的甲骨上刻的卜辞就写道:“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意思是妇好率领1.3万人攻打与商作对的羌人。通常情况下,商朝军队出门打仗也就出动几千人,妇好领兵却动辄上万,她大概是商朝统率军队人数最多的将领。
妇好是武丁在战场上的撒手锏,多次深度参与到商朝的对外战争中。有一次,商朝与南方的巴国交战,武丁在东面迎战巴国军队,妇好就在西面埋伏。两军打得正酣,妇好从敌军背后杀出,一举包了敌人饺子。
在针对商朝北边大Boss的战斗中,妇好也出力很多。这个Boss级别的敌对势力有一个让人听了闻风丧胆的名字——鬼方。这是当时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他们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战斗力也十分强悍,非常难对付。
攻打鬼方是武丁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争,从武丁在位的第30年一直打到第32年年底。开打的第一年战况尤其惨烈,武丁前后投入的兵力多达2.3万人,这在商朝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场战争关乎商朝的存亡,更关乎华夏文明的存亡。生死关头绝不能马虎,重要的事当然要交给可以信赖的人去做,所以武丁调拨精锐和猛将戉(yuè)给妇好,妇好率领大军最终打败了鬼方,迫使北方部分游牧部落远遁。
中国历史上很少能见到女性带兵,更没有哪个女性能有妇好这般显赫的战功!
妇好虽然很能打,却也是被武丁捧在手心呵护的。
有一年戊辰日,商王武丁找来贞人
进行占卜,这位贞人叫㱿(què)。
贞人㱿将龟腹甲削平,打磨光滑,在腹甲的一面使劲钻,但并不钻穿,然后将一束枝条点燃放进钻孔。火苗的光照在武丁眉头紧锁的脸上,过了一会儿,只听见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传来,龟腹甲上出现了裂纹。这些裂纹就是“兆”,贞人㱿会根据“兆”来解读祖先神灵透露的信息。
贞人㱿仔细端详着腹甲上的裂纹,旁边的武丁已经按捺不住了,他着急地问:“我的妻子妇好能够顺利生下孩子吗?”贞人㱿将目光从腹甲上移开,对武丁说:“会顺利生产的。”随后,贞人㱿将武丁占卜问妇好是否能顺利生产的事刻在兆旁,涂上朱墨,以待印证。丁丑日,妇好果然顺利产下一个儿子,贞人㱿又将占卜应验之事刻在兆旁。
千年之后,这块龟腹甲重见天日,上面的甲骨文将这段故事讲给了我们听。
武丁爱占卜,还寿命超长,在位时间长达58年,放眼整个古代中国都是相当亮眼的数据,因此他在甲骨卜辞里是一位重量级人物。研究商朝的学者会看《甲骨文合集》,这套书由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郭沫若主编,里面收录的甲骨文都是精品,而这些精品里关于武丁的内容就有一半。妇好集武丁万千宠爱于一身,武丁生怕她受到半点伤害,她出个门、做个梦,哪怕是牙疼,武丁都要占卜一下,于是甲骨文里有关妇好的就有250多条。
武丁和妇好把国家搞成了夫妻店,在我们现代人面前着实撒了一把狗粮,不过商人对此并不在乎。在他们看来,只要对国家有利,一切都无所谓。
然而越辉煌就越有人嫉妒,总有人对这种情况看不过眼。
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爆发了一场改朝换代的大战——周武王兴兵讨伐商纣王。在两军对阵之前,周武王向周军将士高声历数商王罪行,其中有一句话就是在抨击后宫干政:“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母鸡怎么能干公鸡打鸣的事呢?如果母鸡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败。言下之意,商王听信女性,让女人当家作主,国家必然走向灭亡。
如果商人能够听到这句话,一定会说:“我当是咋回事,你们周人真是少见多怪!在咱们商朝,女性能顶半边天,不仅参与政事,还能带兵打战,横扫四方。曾经的商朝第一战神就是个女的!”
可惜商朝第一战神的神话没能延续很久。妇好30多岁就死了,这对武丁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把她埋葬在王宫的大殿旁,希望还能日夜相伴。有时候,思念过度的武丁会通过占卜了解妇好在阴间过得好不好。不过匪夷所思的是,武丁生怕死去的妇好寂寞空虚,还搞起了冥婚,把妇好嫁给了自己的先祖。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也算不错的结局,可真实情况总是那么跌宕起伏。
也许你会以为武丁对妇好的爱是忠贞不贰的,其实不然。武丁有60多个女人,仅正式的妻子就有3人,分别是辛(这是妇好死后的庙号)、葵、戊。
后宫佳丽那么多,天天上演宫斗剧也不稀奇。虽然武丁后宫的宫斗剧情没有很多的文字记载,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窥探一二。据出土的甲骨卜辞记载,妇好生过几次病,而武丁在找人占卜时会问,是不是自己死去的妃子龚的鬼魂在害她。这已然不是“宫斗剧”,而是升级到了“聊斋”。
宫斗并不止步于争宠,还有争权。母凭子贵,让自己儿子登上王位才是这些后宫女人的终极目标。
武丁的大儿子叫孝己,孝己是个优秀的孩子,聪明好学,孝顺父母,很有明君之相。有一次,武丁正在祭祀先祖,一只野鸡突然飞到鼎上。看见这一幕的武丁被吓到了,孝己借此机会劝谏武丁,说这是上天的启示,以后举行祭祀要节俭一些。后来孝己的母亲死了,作为王位接班人的孝己受到继母的嫉恨。继母每晚给武丁吹枕边风,听信谗言的武丁把孝己流放,老实孩子孝己最终在流放地抑郁而死。
辛、葵、戊三位谁是孝己的母亲?
不知道。
辛、葵、戊三位谁是孝己的继母?
不知道。
不过有一点可以推断得出:最后登上王位的极有可能是戊的儿子。
1939年,在河南安阳这个3000多年前曾是商朝首都的地方,出土了震惊世界的巨型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这鼎重832千克,是中国古代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其铸造放在商朝绝对是一项超级工程,需要动用全国之力,只有商王才有这个能力。
司母戊大方鼎的主人叫妇妌(jǐng),她是武丁的正妻之一,“戊”正是她死后的庙号。
1976年,还是在河南安阳,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殷商王室墓被发现。很多殷商时期的古墓都被盗墓贼光顾过,而这一座却从未被打扰。这座古墓里面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器和女性用品,最令人震惊的是,它简直就是一个武器库!墓里有青铜兵器134件,其中有两把精美的大铜钺,一把重9公斤,一把重8.5公斤。这么重的武器显然不是战士手里拿着使用的,而更像是在礼仪与祭祀场合用的。在这两把铜钺上均刻有墓主人的名字,正是“妇好”。与武器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个与司母戊大方鼎外观类似,体积却很小的司母辛方鼎
——“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
古人讲究死后也要葬个好地段。妇妌的墓在王陵区,那里埋葬着历代商王,而妇好的墓则只在宫殿区,从位置看,妇妌墓的规格远高于妇好墓,墓里两个一大一小的鼎也说明了这一点。
大方鼎刚被挖出的时候,史学大家郭沫若先生认为鼎上的铭文是“司母戊”三字,其中“司”是祭祀,“母”是母亲,“戊”是妇妌的庙号,合起来即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发现商人写字不分左右,而在甲骨文里,“司”和“后”是两个笔画相同、结构相反的字,于是有人提出,将鼎上铭文认作“后”比“司”更好,其意思是“伟大的、了不起的、受人尊敬的”,与“皇天后土”的“后”同义,而“后母戊”即是“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的意思。2011年3月,当我们再在国家博物院看到这个大方鼎,就能发现它的名字已被改为“后母戊大方鼎”了。以此类推,原来的“司母辛方鼎”也可以改名叫作“后母辛方鼎”,意思是“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辛”。
无论这两个历经数千年的鼎叫什么名字,应该都是后来做了商王的儿子献给母亲的,饱含了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而既然司母戊大方鼎要比司母辛方鼎大很多,在那个母以子贵的时代,这大概就意味着戊与后代商王的关系比辛更亲近。武丁死后,先后继位的是祖庚与祖甲两兄弟,他们俩的母亲很有可能就是戊,也就是妇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