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浪子回头,向明君的方向努力,商朝渐渐走上正轨。不过千万别以为商人能够就此进入长久的和平发展时期了,因为一场更大规模的动乱还在等着他们。
到了第十位商王仲丁在位时,商朝已经发展到了中期,这个伟大的王朝如同人一样遇到了中年危机。
商朝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终于暴露出了弊端!
哥哥死了弟弟继位,可若是兄弟这一辈都死光了,在他们的众多儿子里,又该由谁来继承王位?伊尹能够凭强权扶植太甲,但如果没有这样一位人物,要想得到王位就只能凭实力说话了。
于是著名的“九世之乱”爆发了。从仲丁到阳甲,九代商王都诞生在王室内部的斗争中,为了争夺王位,他们把亲人当成敌人,举起屠刀时毫不手软。
到了第十九位商王盘庚继位时,王位争夺战终于消停了,可这时候历经九世动乱的商朝早已国力大衰,四方诸侯不再臣服于它。再这么下去,商朝就要把自个儿玩没了!
国家发展遇到了“瓶颈”。看着宫外因战乱而破败不堪的都城,想想城内还有觊觎自己王位的亲属,盘庚的内心十分抑郁。
“搬家!”
他脑中突然动了这个念头。
搬家要是搬得好,王朝就能活得好!更何况,搬家对于商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成汤之前,历代商人领袖就带着族人搬了八次,商朝建立到盘庚之前,历代商王也搬了四次家。所以对于达成搬家一事,盘庚还挺有信心。
也许有人会好奇,商人怎么这么喜欢搬家?针对这一问题,历史上有很多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是为了躲避黄河水患。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时不时就泛滥的黄河,人们无法抵御,只能在洪水冲毁老家后进行搬迁。可是商人每次搬的新家都靠近黄河,如果是为躲避水患,就应该彻底避开黄河,怎么又在黄河边上选址呢?这个解释显然有点说不通。
第二种说法是出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一些人认为,商人是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才多次进行搬迁。可是游牧民族需要在一年之内经常搬迁,而商人在商朝建立后往往数十年才搬一次,这种说法显然也不合理。
第三种说法是因为迁移农业的经济模式。商代早期农业技术水平非常低下,频繁耕种一块土地会将土地的肥力耗尽,再也种不出庄稼来,于是只能换一块地重新开垦,这便导致商人频繁搬家。盘庚迁都后,商人步入了精细化耕种阶段,土地肥力得以维持,搬家就不是必须的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合理,而且也有证据支持:在出土的商朝中后期甲骨文中能看到商人用大粪肥田的记录,甚至施肥时他们能根据土壤的不同特性施用不同动物的粪便。
无论搬家的原因是什么,搬家的关键在于选址。地段选得好,交通才方便,赚钱才轻松,房屋才能增值,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挑来挑去,盘庚选中了殷地(今河南安阳),这个地方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气候宜人,实在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有了目的地,盘庚迫不及待想拉着全体百姓去到那里,从此奔向幸福之路,可是意料之外的问题出现了:除了盘庚,绝大部分人竟然不想搬家!
如果你搬过一次家,就知道搬家有多累多麻烦了,家具、衣服、电器还有杂七杂八的各种东西都要搬走。在交通便利、有搬家公司帮忙的现代尚且如此,商朝时期搬家绝对是一个大工程,更何况这是一个王朝要换首都!
可不搬又是不行的,没办法,盘庚只能拉下脸面去做游说工作。
一个聪明的领导,面对手下人全都投反对票的境况应该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盘庚深知这一点。他先把贵族元老、大臣、将领召集起来开会,脸上堆满了笑容,深情地说:“数百年来,我的先祖与大家的祖先一起工作,我们王室世世代代念着大家的好,与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作为一国之君,即使你们犯错了,我也不敢施以重刑。国家治理得好是大家的功劳,国家治理得不好是我的错。如今已经到了决定商人未来的关键时刻,为了商朝的未来,请大家随我迁都。”
盘庚的言辞非常诚恳,几乎是在恳求王公贵族们跟他走,但面对平民百姓时,他又是另一番说辞了:“大家都听好了!既然我是商王,大家就应该服从我。有人幻想不会迁都,我告诉你们,迁都的计划不会变!如果谁不听从我,我不光会杀了他,还会对他的后代斩尽杀绝!”
威逼加利诱,商人终于还是搬了家。从后来商朝的发展来看,我们不得不说盘庚的眼光很独到。此后直到商朝灭亡,足足273年里,商朝的首都一直是殷,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商”。但要注意,商人并没有自称“殷”的习惯,他们始终称自己为“商”,赞美自己的首都是“大商邑”,而“殷”的说法来源于灭了商朝的周人,在周人语言中,“殷”是蔑视、敌忾的意思。
人终有一死,盘庚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小辛、小乙先后继位。小乙死后,他的儿子武丁继位。
武丁是商朝武力值最高的君王,他和他的老婆妇好一起把商朝推向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