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晚明历史的走向

历史的选择绝非偶然。

有一个假象,好像努尔哈赤是突然崛起的,他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突然发布了《七大恨》,然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自此成为明朝的噩梦。我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假象,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崛起早有迹象。

当努尔哈赤在辽东兴起时,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女真族的优秀首领并非只有他一个。明末女真分为三部,其中建州女真又分八部,海西女真分四部,野人女真(东海女真)比较大的有三部,努尔哈赤只是建州女真中一个弱小部落的没落贵族。在努尔哈赤之前,女真出现过王杲、阿台等首领,他们亦是实力不俗之人,但都被明朝巧用部族矛盾杀死。而且,与努尔哈赤同时期的叶赫部、乌拉部的首领个个都是狠角色。努尔哈赤身处一个女真各部混战的时代,他也曾想与海西诸部达成和解,但这是不可能的,各部都想当女真老大,和平终究是奢望。

女真族的几个大部都有统一意图,只不过是努尔哈赤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努尔哈赤,也会有其他部族的首领来完成他所做的事。只要任何一位部族首领统一了女真,可以想象,女真都会和明朝发生激烈的冲突。而被财政危机、激烈党争、严重贪腐等诸病缠身的大明王朝,又刚刚经过几次战争的折损,是打不赢辽东战争的。

同样的道理,明朝关内的农民起义于天启七年(1627年)突然在陕西爆发,一爆发就不可收拾,短时间内响应的民众就有数十万之多。但农民起义发生后,并没有人喊出什么“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之类的口号,这些队伍所做的就是占山为王、攻打县城,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然而,打下县城后,起事的队伍们发现守不住城,明军一围城,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于是,这些队伍建立了一个据点,10多万人屯居山上,修栅栏、耕田地,但还是被明朝的重兵击溃。因此,他们想了个办法——几队大势力在山西集结,捏成一个拳头。但这个计划很快就破产了,各营都有首领,不可能只听一个人的指挥。

最后,这些队伍只得采取流动作战,抵抗明军的攻势。既然打不赢,那就跑。明朝称他们为“流寇”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李自成、张献忠等军队的流动作战,是被迫之下的无奈之举,并非自愿选择的结果。

再说回明朝,我们今日对崇祯帝有诸多非议。我也承认崇祯帝身上的问题不少,但作为君主来说,他的能力在明朝皇帝中并非差的,至于他的勤勉就更不必说了。但无论崇祯帝怎么做,在政治上解决不了党争和吏治之弊,在经济上解决不了财政之困,他都无法挽救大明。人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故而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崇祯帝和他的臣子们能用关税或是对外贸易来解决经济问题,那是200年后才有的观念。

真正推动历史车轮向前走的,是历史本身。

无心镜
2024年1月13日于成都 xPSDKA9fDlMFSIeVhGtoLFTaHVO04Y1e5OVUCyfXU/XInT5xkPhxRZ4K5eq7Eio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