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的话

明朝国祚276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相比之前的其他王朝,明朝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七下西洋威名远播;《永乐大典》《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典籍名著至今仍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正因如此,明亡前后的种种惨痛历史,对国人的心理冲击力是巨大的。

自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打进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世人对明亡之追思解读不绝如缕。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时(1618年)距离明亡仅26年,而农民起义在陕西大爆发时(1627年)距离明亡更是只有17年。但没有人把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解读为女真的崛起和农民起义的大爆发。诚如《明史》中所讲:“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而“明亡于万历”的说法至今仍有众多拥趸。对崇祯性格和政治才能的指责同样不绝于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晚明政权腐败、党争激烈、财政危机等因素亦常常被视为导致明亡的重要原因。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认为明朝的灭亡虽然受到天灾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由于政治腐败、统治者失德等人祸所致。柳亚子、翦伯赞、鲁西良等人相继发文,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思考明亡原因的热潮。这种思考到今日亦在延续。

本书作者认为,明朝之亡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外因,亦不能只看到内因,而是内外交困的结果。这里最终落到了一个“困”字上。作者梳爬史料,鞭辟入里地分析了明朝最后60年的三重困局——朝政之困、辽东之困和民变之困。这三重困局是如何形成的?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破局的种种努力为何全都失败了?在本书中,作者全景式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主要问题,也生动再现了明朝廷为挽救危局所做的种种努力。大明之亡,是崇祯之过,还是任谁也无法逆转的无解困局?相信各位读者朋友看后,自会得出自己的解读和判断。

编者对书中的内容和文字做了删改修订,限于编者水平,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书中若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海涵指正。 OF3DadywO9YpLdR6ueEGcuWG0+A8kRk40htgPkH8/maEFsPg30Cf149/ytngF3K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