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今的结局,错不全在我们。”
他们离开了。这究竟因为什么?
不管朋友和好心的熟人如何为我们分析原因,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告诉自己,问题全出在我们自身。这个念头对于刚刚失去恋人的我们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事情发生后,我们疯狂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的缺点令人难以忍受,我们的性格令人沮丧,加之长得一看就不招人喜欢,难怪被人家抛弃。一言以蔽之,伴侣之所以离我们而去,都是因为我们不够好。相处时的亲密无间使得他们比以往任何人都了解我们,他们窥见我们表面人格下的真实模样,于是不出所料地被吓走了。与其说失败的是这段关系,不如说失败的是我们整个人。
然而,我们的直觉总有出错的时候,内心笃信的事情未必就是事实。关于这一点,不妨看看以下这个心理学史上的著名实验,它有力地揭示了我们内心的“投射倾向”——我们往往倾向于把头脑中生成的明晰且确定的解释,强行加诸外部世界中模棱两可的情境。
主题统觉测验中所使用的图像都与上图类似,展现了模棱两可且引人遐思的场景。
这个学名为主题统觉测验的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默里在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实验中会向我们展示一系列图像,并要求我们说出图像中发生了什么。人们对每个场景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有相当具体的想法。比如,根据上页的图片,可以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女人已经受够了男人,这个男人相当脆弱且非常无聊。
●女人刚刚告诉男人,他们的关系走到了尽头,她要离开了。
●男人刚刚告诉女人,他们必须分手,并且分手的原因跟他们的性生活有关,他没得到想要的满足。
●看来事情跟男人的父母有关。女人希望男人能跟父母保持距离,如果做不到,就别指望她一直留在他身边。
这个实验的有力之处源自这样一个事实:根据设计,图像本身没有任何特定含义,图像中的人不过是被要求对着镜头摆出某些模棱两可姿势的演员。上述种种叙述和含义,全部是由我们一厢情愿加上去的。
我们自己经历的心碎,情况也与上面如出一辙。他人为何离我们而去,我们永远无从知晓。不管如何了解一个人,伴侣之于我们终究不是透明人。伴侣所言至多是其部分所想,他们的深层动机则始终被迷雾笼罩,即便他们自己也难看得真切。我们面对一个事实——伴侣离开了我们——然后向这个事实投射一种意义。殊不知,我们赋予这个事实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自己的想象。
对于他人的所思所想我们并不总能全然知晓,承认这一点能让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无坚不摧,所以得多加研习才是。苏格拉底认为,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于我们有能力接受自己在很多时候是无知的。“智者知道自己何时不知道”,这一洞见成了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基石。这种对无知的承认,以及对投射倾向的警觉,势必有助于我们把自己从分手后自我谴责式的归因中解救出来。这类归因通常会让我们陷入痛苦的反刍,甚至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那些咆哮着说出“我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你”的伴侣,他们内心的最隐秘处可能一直在想:真的好难过,没能有个好的结局;要是能找到彼此磨合并一同走下去的方法,那该多好啊;你一直都是那么可爱,可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绝望总把你的爱意拒之门外。
那个冷冷地发来一条“到此为止吧,我退出了”的短信的人,很可能正躲在某个阴暗无人的角落独自神伤,沉浸在自己感情的失败里哭得稀里哗啦,而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正欢天喜地庆祝与我们的这场漫长邂逅总算告终。
那些嘴上说“真希望我们能一直走下去,但我必须专注于事业”的伴侣,他们心里可能真是这么想的,而不全然如我们暗自揣测的那样,是在用礼貌掩饰对我们的蔑视。
接受模糊性是一种自我松绑。我们可以自由地认识到,有如今的结局,错不全在我们。我们固然有很多不完美之处,但作用于这段关系并使之瓦解的因素还有很多,并非我们所能尽数掌控。
我们当然还是会难过,但此时的痛苦似乎变得更容易承受些。因为这时的我们只需要面对失去所爱带来的悲痛感和陌生感,而无须长时间沉溺于指责自身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