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对夫妻觉得家庭纠纷太过琐碎时,他们可能不想在这些琐事上纠缠,但是依然避免不了反复争吵。
据推测,有教养、有头脑、有见识的人不会浪费时间为琐事争吵。诸如湿毛巾该晾在哪里、脏袜子应该放哪里、吐司怎么切或需要网购多少棉签等,都是枯燥平庸的生活中低贱和过时的话题。似乎只有涉及形而上学的重要主题,例如国家的方向、自由市场的意义、宗教的合法地位等,才值得争吵,而类似如何清洗冰箱的琐事根本不值得关注和讨论。
这不意味着家庭纠纷会因此减少,而是意味着当这些琐碎的矛盾爆发时,人们会更不耐烦,只想随便应付以尽快结束争吵。我们从心底里就厌恶这种琐事,会越吵越烦躁。一方喋喋不休,另一方则推卸责任、连声抱怨。最终,唠叨的一方会放弃说教,继续坚持己见;另一方也根本听不进去,只想逃避问题。
只有处理深刻重要的事情时,我们才会觉得争吵有意义。但是,由于我们害怕面对家庭生活中的紧张关系,并且拒绝认真对待那些抱怨,因此争吵最终以潦草、懒散和含混不清收场。
如果我们认识到那些深刻的主题往往隐藏在琐碎的表象之下,也许我们就能有效地处理争吵。事实上,关于谁洗衣服的争吵并不是关于床单和衣服,关于买气泡水还是买矿泉水的争吵也不是关于成本。争吵表面上的焦点(黄油、垃圾桶、雨伞等)只是一种象征,代表更大、更深刻的问题——正以间接的方式造成无形且巨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深渊一般的恐惧关联着那些激怒我们的家庭琐事。这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需要接受,正是我们内心所惧怕的事情让我们变得针锋相对。对于一个害怕过度服从的人来说,被要求在周六的一大早洗衣服无疑是一件浪费生命的苦差事;而对于一个崩溃多次的人来说,这项命令则是掌控局势的一种胜利。因此,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关于洗衣服的争吵,实则是两股力量的抗衡与较量。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有足够的想象力去探究隐藏在家庭纠纷中的心理问题,所以倾向于把关注点集中在争吵的表面问题上。
我们要学会不再纠结于那些琐碎的情绪爆发点,反复唠叨和一味逃避都没有意义。做自己的烦恼解剖师,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被诸如是否要去购物、谁洗脏毛巾、谁去清理桌上的面包屑等事情惹恼,以及这些琐事真正象征着什么。有时,我们也可以从自己过去的情感经历中找出原因。只有直面自身的恐惧,意识到自己几乎被张着深渊巨口的恐惧吞噬,我们才能真正走出来,恐惧的表象即家庭琐事也不会再轻易激怒我们。被激怒并不奇怪,因为确实有令我们恐惧的事存在。我们会明白,家庭生活的真实面目是一个表面上微不足道的舞台,很多乔装打扮且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充斥其中,包括渴望自由和害怕陷入困境之间的冲突,对约束的恐惧和对被保护的渴望之间的冲突,僵化的风险和对混乱的焦虑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以最大的同情心和智慧来探究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