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儿时的激情

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小时候就对古埃及极为着迷。对于一个来自法国中上层阶级的小女孩来说,对这种事物如此关注和执着,实在不同寻常,因为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十分僵化而保守的,他们认为女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言行举止都应该中规中矩才对。但克里斯蒂安的父母不想限制和约束她的视野,也不想鼓励她谨守法国人普遍遵循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即女性在人生中仅局限于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角色。

这种人生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尤为强烈,而此时恰好是克里斯蒂安的成长阶段。由于法国有130多万年轻人在战争中丧生,国家的出生率急剧下降。因此,年轻女性面临着必须尽快结婚生子的压力。在那个年代,避孕是非法的,拒绝做母亲会被视作是不爱国的行为。

不过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的父亲路易斯(Louis Desroches)则对这种主张毫不在意。而且他在许多其他方面也十分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在大学里主修文学,后来从事了律师这一职业。但他真正的爱好完全与他的工作无关。实际上,他是一位很有天分和才华的小提琴手。克里斯蒂安记得小时候她的父母晚上经常在家里即兴表演,她的父亲演奏小提琴,而她的母亲玛德琳(Madeleine Desroches)则引吭高歌,高唱咏叹调。每逢冬天周日的早上,她的父亲会经常把自己锁在家里的办公室学习乐谱。克里斯蒂安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说:“我在听歌剧。”根据她的回忆,她的父亲不仅看得懂乐谱上的音符,还能在脑海中想象出乐曲,这个能力令她感到十分钦佩。

对于他这个社会阶层的人来说,有些令人惊讶的是,他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左派——终身倡导个人自由、宽容、平等和社会公正。与此同时,她的母亲玛德琳·德罗什则是一位拥有大学文凭并获得古典文学学位的法国女性,这在当时的女性当中极为罕见。尽管她从未在外工作过,但也是她女儿的榜样和楷模——正如克里斯蒂亚娜本人所说:“作为一个女人,丝毫不亚于男人,能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女权主义者”,无论对他的妻子还是女儿都奉行这一原则。

德罗什后来对一位采访者这样说道:“我的父母都是人文主义者,是他们教会了我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比如说尊重彼此、友爱邻居、尊重普通人和尊重文明等等。我和哥哥是在一个对文化、音乐和外国语言十分开放的环境中长大的。”德罗什家的两个孩子对法国以外的世界充满好奇,而他们的父母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鼓励。

路易斯和玛德琳·德罗什夫妇与许多思想保守褊狭的本国人不同,他们有一群特立独行、不拘一格的朋友,其中一些是知识分子,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德罗什记得,她的父亲对她说过:“我们被看成是怪人,因为我们接触很多怪人朋友。”德罗什还补充道:“相信我,有同样想法和做法的人,在巴黎几乎没有。”在德罗什家最亲密的朋友当中还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诺曼·安吉尔爵士和他的家人。

夏天的时候,这两家人经常一起度假,玩上几个星期。克里斯蒂安小的时候身材娇小、一头黑色头发,她从小就很健谈、能说会道、性格固执、好奇心强,并且十分自信——这些都是她父母鼓励她拥有的品质。从小时候起,她和她的哥哥就在全家人一起吃饭时,与父母谈天说地,话题十分广泛,从法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时事,到文学和音乐。“那仿佛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克里斯蒂安回忆说,“我的父母不断提出各种能让我们开拓思维、畅所欲言的话题,他们希望我们积极参与讨论这些话题。”德罗什兄妹是已受洗的天主教徒,他们也去慕道班学习,但他们的父亲鼓励他们对所学的教义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并教导他们不要对别人所教授的知识全盘接受。

在距离她家不远的巴黎富人区第十六区的公立女子高中——莫里哀中学(Lycé e Moli ère),克里斯蒂安的质疑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在法国,直到1880年,女孩们才得到允许,能够进入公立高中学习。不过即便女子可以上学,也必须男女分开。莫里哀中学建立于1888年,是巴黎开设的第三所女子高中。

设立女子公立中学的想法甫一提出就在法国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在一些人看来,女子不专注于家庭而一门心思专注学业,这样的想法实在是惊世骇俗。就拿莫里哀中学来说,这所学校竟然以17世纪著名剧作家的名字而命名,很多人认为这样有失体统,丢人现眼。一些右翼批评者指出,莫里哀精妙绝伦的讽刺喜剧作品中包含了大量不雅的对话,不适合天真单纯的年轻女孩。而左翼反对者认为,莫里哀本人绝对不会提倡将教育作为提高女性地位的工具。他的戏剧作品,比如《女学究》就是对炫耀自己学识的女性进行了疯狂而无情的嘲笑。在莫里哀看来,教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绝不能干扰女性成为妻子和母亲的天定使命。

而事实证明,莫里哀中学确实是女性解放的温床。该校的一名学生说:“这里是培养我们理想和志向的摇篮。我们的老师鼓励我们毕业之后也不要停止对知识的渴求,仍要坚持继续学习。”

高中毕业后,该校的一些学生考进大学并获得了大学文凭。她们后来进入了之前全部由男性统治的职业和领域,成为职场上的女性开拓者,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让娜·代巴-博桑。她在获得医学学位后,于1906年成为法国首批女医生之一。另一位是露易丝·韦斯,她于191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后来成为法国著名政治评论刊物《新欧洲》的创始人兼编辑。

1930年,莫里哀高中培养出了两位杰出的毕业生。一位便是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另一位则是雅克利娜·戴维(Jacqueline David),也就是后来的雅克利娜·德·罗米伊(Jacqueline de Romilly)(她的婚后名字),法国著名古希腊文明和语言研究专家,1973年成为法兰西公学院首位女教授,并成为法国在古希腊文化和语言领域的领军学者之一。如果说德罗什在古埃及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那么同样,德·罗米伊的成就也不同凡响,《纽约时报》曾评价德·罗米伊“以近乎浪漫的炙热激情拥抱古雅典的文化”。她是第二位成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的女性,这所学院会聚了法国政治和学术界的顶尖人才,肩负着保持法国文学最高水准和品位的重任。

德罗什和戴维高中毕业六年之后,另一位后来成为国际知名学者的女性西蒙娜·德·波伏娃被聘为哲学老师。但西蒙娜只任教了三年。虽然学校自认为已经足够开明了,但也无法容忍师生恋的存在——况且还是与多个学生有不伦之恋,于是波伏娃因至少引诱三个学生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而被学校解雇。

而在德罗什家,她将要上大学是毋庸置疑的,唯一的问题是她要学什么。在这一点上,德罗什和她的父母都不想把她对古埃及的痴迷转变成一种学术上的追求。德罗什说:“当时,我和我的父母从未考虑过我要以古埃及学家作为职业。研究古埃及充其量只是一种业余爱好,而不是谋生的职业。”

高中毕业后不久,德罗什的父亲鼓励她学习艺术史,或许可以专注于研究16世纪法国绘画。她父亲建议她可以将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的专业内容与卢浮宫学院的课程结合起来,卢浮宫学院是一所位于博物馆内的小型高等学府,专门研究艺术史。然而,德罗什后来回忆道:“一想到16世纪的绘画,我就觉得无聊透顶。”于是她的父亲路易斯·德罗什与时任法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卢浮宫负责人亨利·凡尔纳(Henri Verne)约定见面,共同探讨他那聪明活泼的十六岁女儿今后的学习之路该怎么走。

德罗什回想起来,卢浮宫馆长竟然有时间和兴趣就她的教育前景向她提供建议,这似乎有些令人惊讶。毕竟,卢浮宫是法国最庄严肃穆的公共机构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最受瞩目的公共博物馆,而亨利·凡尔纳是这座博物馆的馆长。

卢浮宫位于巴黎这座城市的中心,无论从字面上还是概念上理解都是如此。一直以来,这里都被视为法国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卢浮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最初这里是一座堡垒,后来被重建为皇宫,最后成为一座博物馆,于1793年开放。卢浮宫矗立在一片呈马蹄形状的宏伟巴洛克建筑群当中,威严壮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建筑之一,整座建筑从始至尾绵延近半英里,里面容纳了近二十万件奇珍异宝,这些珍贵的文物跨越人类五十个世纪、横贯二百个世代的人类文明。这里收藏着大量欧洲绘画作品,其中包括莱昂纳多·达·芬奇、伦勃朗、米开朗基罗、提香、维米尔以及无数其他绘画大师举世公认的世界名画。

卢浮宫外部是蜜色的石墙,其内部的设计也令人惊叹——大理石和镶木地板、装饰华丽的柯林斯立柱和壁柱、高耸的筒形穹顶天花板和雕梁画栋的楼梯,内外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此外还有著名的大展馆,那是一条巨大的走廊,长度超过四分之一英里,高三十英尺,宽一百英尺,两边展示着收藏在卢浮宫里的一些惊世杰作。

亨利·凡尔纳作为卢浮宫的馆长,是这一切辉煌的管理者和掌舵人。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头衔——卢浮宫学院的院长。在这个职位上,他经常与有潜力进入该学院的学生及其父母会面,讨论他们未来的学习课程。因此,凡尔纳在与路易斯·德罗什的会谈中,介绍了学院在其专业研究领域——艺术史方面的各个分类,但没有一个分类涉及古埃及学。然而,在凡尔纳离开之前,克里斯蒂安的父亲还是随口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对古埃及有着强烈的兴趣”。但遗憾的是,凡尔纳说尽管卢浮宫在古埃及学方面独占鳌头,但卢浮宫学院并没有有关这方面的全方位课程。不过他们也的确开设了一门埃及考古学课程,以及一门解读象形文字的课程。凡尔纳建议让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第二天来见他,跟他讨论一下她的未来学习计划和专业选择。

后来,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回忆说,第二天她如约而至,凡尔纳列出了所有可任我选择的课程:艺术通史以及各个不同时期的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作品的研究,但所有他提到的这些全部都是中世纪之后的。

“那中世纪之前的呢?”她问道。

“这个嘛,有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凡尔纳回答说。

“那比这些还往前的呢?”她问道。

卢浮宫博物馆,1900年

凡尔纳回答说:“美索不达米亚。”

“再往前不是还有古埃及吗?”她追问道。

凡尔纳最终还是被她的坚持打败了,于是详细向她介绍了埃及考古学课程,说教授该课程的是卢浮宫博物馆的埃及文物部负责人,此外还有象形文字课程,该课程的导师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男修道院院长,艾蒂安·德里奥东(Étienne Drioton)神父。

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立即报名申请了该学院的三门课程:艺术通史、考古学以及后来被证明是她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的象形文字学。随后,德罗什终于见到了那位“非常有趣的人”——德里奥东神父,与此人的相识改变了她的人生。 xdviaJxy11uKoGEZxrxbJ5QcNZRLT50J3LiEy7KIYjVHoE8969TXMc3HIHgdZZ9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