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听闻皇太极称帝消息之后,派特使前来朝贺。然而,因为大明尚在,朝鲜依然是明朝的藩属国,所以当特使来到清廷后,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和嘲讽。这一举动让皇太极大为恼火。崇德元年(1636)年底时,为了教训朝鲜,皇太极率十万大兵南下,直扑朝鲜半岛。
朝鲜之所以是明朝的藩属国,是因为万历二十年(1592)的时候日本入侵,朝鲜向明朝求救,大明花了七年的时间,把日本赶出朝鲜境内,帮助朝鲜恢复元气。在这一恩德下,朝鲜君主感激涕零,愿为藩属,并在之后的后金与明朝的战争中积极出兵援助。皇太极出兵教训朝鲜,也是考虑到了这一历史恩怨。
本来皇太极专心对付明朝,是不想节外生枝的,但朝鲜的态度,让皇太极率兵亲征,并仅用十二天就到达朝鲜都城。朝鲜仁祖望着南汉山下一排排一列列的清兵,心中绝望无比。在试探性地派人求和被拒之后,皇太极发动了总攻。仁祖兵败如山倒,无可奈何,只好投降。
为了找回之前丢失的面子,皇太极要求仁祖以罪犯的名义行三跪九叩之礼,并在双方的议和条约中,在军事和政治、经济方面都极大地限制了朝鲜的发展。至此,朝鲜正式成为大清的藩国,并在之后的战争中协助清朝攻打明朝。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丙子胡乱”。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解决完朝鲜后命清军兵分两路于通州会师,随时准备攻打北京。面对这一情况,崇祯帝赶忙令宣府、山西、大同总兵入京勤王,又赐予卢象昇尚方宝剑,让他以总督的名义指挥各部队人马,护卫京师。此时,卢象昇虽然名义上是最大的领导,但其实还有两人对其掣肘,一个是掌管兵部事务的杨嗣昌,另一个是崇祯帝身边的监军太监高起潜,两人在暗中搞鬼。
崇祯帝面对清军的压迫,其实是做了两手准备的,一方面抵抗,另一方面也在寻求议和的机会。高起潜和杨嗣昌两人害怕打仗,便揣测崇祯帝的心思,私下和清军接洽议和事宜。而在战场上,卢象昇意志坚决,面对强大的清军,誓死不降,还痛骂高起潜和杨嗣昌二人。
但由于杨嗣昌掌管兵部事务,期望和谈的他扣留了卢象昇军队的军饷,这让卢象昇大为恼火却无可奈何。虽然他贵为总督,但统领的兵力不到两万,而杨嗣昌依然有着极大的权力。崇祯帝也是古怪得很,一方面暗中支持高起潜、杨嗣昌和清军讲和,另一方面又鼓励卢象昇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崇德三年(1638),卢象昇同他不到两万的士兵在巨鹿贾庄浴血奋战。情况危急之时,他派人到距离贾庄不到五十公里的鸡泽请求援兵。当时驻守在鸡泽的就是高起潜。面对卢象昇的求援,高起潜完全不予理睬。可即使如此,在身陷重围、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卢象昇也没有怯战,对敌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锋,最后壮烈战死。
可是,为国战死的卢象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杨嗣昌给他扣上了“临阵脱逃”“胆小如鼠”的大帽子,并且扣押他的尸体八十多天。卢象昇直到战死两年后,才被追谥。
崇德五年(1640),皇太极吸取过去的教训,再次拟订了一份周密的作战计划,随后进攻锦州。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松锦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皇太极定下了围困锦州的持久战法,并扫清了锦州城外能与明军获取联系的全部据点,随后又收割了锦州城外的全部庄稼,建立好营垒,环环相扣。
锦州此时已经真正陷入绝境之中了,弹尽粮绝,连求援都做不到。
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对锦州的围城计划已然全部布置完成,此时锦州的守将祖大寿也终于发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求援信号。同年三月,崇祯帝命洪承畴和王朴、吴三桂等人率领十三万大军援救锦州。
七月,双方在乳峰山初次交战。清军出师不利占下风,明军将领吴三桂在初战中获得最大的战功。之后,虽然洪承畴布阵领兵的本领强,但因为明朝腐败多年,以及军饷短缺,明兵没有能力持续作战,因此渐渐地就失去了主动权。面对这一不利局面,除了个别忠心耿耿的将领,其余的人都消极对战。
清军明白明军的弱点,所以派兵围困追击。王朴、吴三桂等人所率部队在撤退的过程中因为人数太多,发生了人马踩踏事件,死伤众多。洪承畴等人策划了几次突围,皆以失败告终。崇德七年(1642)二月底,洪承畴被俘,三月初祖大寿献城投降。至此,清兵收下锦州,赢下松锦战役。
战后,皇太极想要将洪承畴、祖大寿二人收到麾下,但洪承畴十分效忠于明朝,甚至以死明志,绝不降清。皇太极便想投其所好,多方打听之下,知道洪承畴是个极其好色之人。
他便为洪承畴找来了数位美人,可没想到对方软硬不吃,不为所动。就在皇太极没辙的时候,他的一位妃子庄妃——被人称为“满蒙第一美女”——毛遂自荐,表示愿意为皇太极解忧排难。
这位庄妃不仅人美,就连耍心机也堪称“完美”。她不同于其他美人一上来就使出美色诱惑,而是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表示洪承畴坚定的意志令人钦佩。洪承畴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便问此番来意如何。听完此言,庄妃神神秘秘地端出一壶酒,对洪承畴说道:“我实在佩服将军的忠心,却也不忍看将军饱受饥饿之苦,此酒乃毒酒,若不惧死,请!”
一番劝说之后,洪承畴不再坚持,最终投降了皇太极。
蔡公曰
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读《贰臣传》,可知洪承畴之事迹,读此书,更见洪承畴之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