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重新被起用后,回到山海关布兵防守。皇太极得知他重新被任用后,越发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守着自己的都城,不停地训练军队。
突然有一天,手下人来报说:“明朝两名官员孔有德、耿仲明说要投靠我们,应当如何处理这件事?”
皇太极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得知这两人原本是东江总兵毛文龙的部将,并且认毛文龙为义父,但由于毛文龙专横暴戾,袁崇焕便将他斩杀了。二人想报仇,但知道袁崇焕不好对付,于是便来投靠后金。了解清楚后,皇太极将二人收入麾下。
孔有德、耿仲明知道皇太极一直想攻打明朝,但无奈于袁崇焕的骁勇善战、善于谋略,并没有机会,于是提议道:从西北绕到龙井关,先将遵化一举拿下,攻打北京也就容易了。
太宗认为此计可施,本想让这两人带路,但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认为,不如让两人先回到明朝,到时候里应外合,为后金提供消息。若两人不回去,以袁崇焕的智谋,必然会发现他们的计划,就会出兵阻挠,到时候即使到了龙井关,也难以攻破。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领兵出发,命蒙古喀尔沁部前来进献贡品的布尔噶图带路,大军浩浩荡荡来到龙井关。明朝未曾想过后金大军会从此处进攻,因此也未设防,结果后金大军轻而易举就抵达了遵化。
明朝接到北京危机的警报后,立即从各地调兵前来都城护驾,袁崇焕从山海关领兵前来救援。听到袁崇焕到来的消息,皇太极又忧虑起来,但皇太极之子豪格与正黄旗总兵恩格德尔想趁袁崇焕远道赶来体力匮乏时,对其进行袭击。
皇太极同意后,二人率兵袭击,但袁崇焕早已布好埋伏,待恩格德尔领军一到,就将他们团团围住。幸好豪格留了个心眼儿,从另一条路进发,在听到另一队兵马反被袭击的消息后,立即赶去救援,二人好不容易才得以逃脱。
回去后,皇太极更加忧虑,对二人说:“看来只要袁崇焕在,就难以攻破明朝啊,必须先把他除掉!”
皇太极进退两难:进有袁崇焕防守,且自己粮草不足;退则前功尽弃。这时范文程说有个主意,于是秘密地与皇太极商议。皇太极听完后,连声称赞:“好!好!好!”
原来,范文程的妙计就是反间计。怎么个反间法呢?首先,将两封议和书送到京城两门外,守兵自然会将议和书呈给明思宗,而明思宗必然要派人探虚实。果不其然,明思宗派了几名太监前去查探,后金兵在他们的必经之路埋伏着,随后抓了两名太监回军营。皇太极派手下的一个汉人前去监守,这人名叫高鸿中。
皇太极让高鸿中与那两位太监亲近,以便后续的发展。毕竟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很快,他们就相谈甚欢了。高鸿中借此机会宴请二人,宴席中途,他佯装喝醉了,提前安排好的士兵进帐说有要事商议。
高鸿中便叫两位太监先自行饮酒吃宴,自己则出营帐商议事情。高鸿中与那士兵在离营帐不远的地方“商议”。
那士兵说:“袁崇焕已经同意议和,我们应当立即准备议和的相关事宜,明日先得退兵五里以表诚意,你得尽快收拾东西,准备明天退兵。切记,这件事情不能让你营帐里的那两个太监知道。”说完,那个士兵就离开了。
那两个太监自然听得清清楚楚。听到高鸿中的脚步声后,他们连忙回到座位上,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高鸿中进帐继续与二人畅饮,待宴席吃得差不多了,就起身和两位太监说道:“明日我有要事,先回去收拾一下,你们先在这营帐中好生歇息。”随后,就走出营帐。
两个太监见帐营外并没有守兵,于是就偷偷逃走了。回去后,他们立即向明思宗汇报了此事。
明思宗本就生性多疑,听到袁崇焕已经私自与后金议和后,顿时火冒三丈,将手中拿着的书狠狠扔在地上,怒嗔道:“这袁崇焕之前未经我同意就将毛文龙斩杀,现如今更为放肆,竟私自与后金议和,把我放在眼里了吗?”
随后,他立即派人将袁崇焕捉拿归案,投入狱中。没过多久,袁崇焕被押去刑场凌迟处死。百姓也都认为他背叛了明朝,咬牙切齿,骂声不断,将鸡蛋、菜叶纷纷扔到他的身上,袁崇焕一声不吭。
袁崇焕死前,留下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忠诚与不屈:“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话说,袁崇焕被抓入狱后,皇太极终于找到机会攻打明朝,但他不直接打北京,而是先佯装撤兵。明廷以为他们撤军了,于是放松了警惕,不承想,后金大军杀了个回马枪,直逼城下。
后金兵得胜就要登城时,却被太宗喝住,下令退军:“即使我们立即登城,恐怕没多久明军的援兵就会到来,现如今我们兵力受损,且粮草不足,难以抵抗,城恐怕也守不住,不如先回去养精蓄力,等他们内部产生矛盾,我们便可以轻易战胜明朝。”
于是,皇太极领兵退到通州。没过多久,听到袁崇焕被凌迟、抄家,皇太极才稍稍放下心来。
但没了袁崇焕,还有孙承宗,皇太极认为仍然不能懈怠,于是在退兵休整的时间里,命人造大炮,日夜训练士兵,伺机而动。
他又先后攻打大凌河、旅顺等地,将明军打得落花流水。还应蒙古其他部落的请求,讨伐常年掠夺蒙古其他部的察哈尔部。讨伐成功后,漠南蒙古各部落皆被收服。
察哈尔部投降之时,将元朝皇帝的传国玉玺献给了皇太极。1636年,皇太极举行了称尊大礼,将国号改为大清,年号改为崇德。
蔡公曰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人多议其专擅,愚意不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利于国,专之可也。况崇祯帝固许其便宜行事乎!惟文龙被杀,部下多投奔后金,甘为虎伥,绕道入塞,不得谓非崇焕疏忽之咎。然勤王诏下,即兼程前进,忠勇若此,而崇祯帝多疑好猜,竟信阉竖之谗,误堕敌人之计,崇焕下狱,满桂阵亡,明之不亡亦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