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将叶赫部打败后,心中仍愤愤不平,想着总有一天要将这些与他作对的部落灭掉。
努尔哈赤几次想出兵灭掉叶赫部,但叶赫部却仗着明朝的威势难以被消灭,灭叶赫部的计划屡屡被阻。努尔哈赤知道,如果要灭叶赫,必须先攻打明朝。
且说,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对明朝处处袒护叶赫部落的行为很是恼怒,于是在赫图阿拉建国,国号为金,年号天命;同时,按照立贤不立嫡的原则,将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立为太子。
此外,努尔哈赤也壮大了军队,在原有的正黄、正红、正蓝、正白的基础上,加上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共八旗。
此后的两年多,努尔哈赤日夜操练军队,伺机而动。等到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认为后金已足够强大,可以攻打明朝了,于是他让皇太极留守代理国事,自己则率领两万将士前往明朝边境。
几天后,努尔哈赤在距离明朝边境抚顺城还有二十多公里的地方驻营扎寨,与各大将谋划进攻策略。这时,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来求见努尔哈赤,说可以给其出谋划策。努尔哈赤心中虽有疑虑,但还是将他召入营帐。
这个人进来后,说道:“我叫范文程,沈阳人,早就听闻您的雄才大略,希望可以为您出谋划策。”
说罢,便与努尔哈赤交流起来。努尔哈赤对范文程的军事主张十分赞同,二人交谈甚欢,他又看范文程一身风骨,心中的戒备便放了下来。
于是,努尔哈赤询问道:“范先生,请问这抚顺的守城大将是谁,本事如何?我能否将这城池一举拿下呢?”
范文程本就是明朝人,对于抚顺的情况自然了解:“这抚顺的守城将军是李永芳,并没有什么本事,可以试试劝他投降。”
努尔哈赤顿时来了精神,问:“先生有什么好办法呢?请细细说来。”
范文程起身作揖道:“或许我可以写一封书信给他,劝降他,正所谓以武服人不如以德服人,如果他同意了,您就可以不动用一兵一卒收了这城池。如果他以兵相待,到时候动用武力也不迟。”
努尔哈赤心中一盘算,对范文程说:“妙计!就按先生说的这样办吧,还得劳烦先生写这封信。先生谋略不凡,还请您留下来做我方的参赞军机。”
范文程谢恩后提笔写信。信写好后,努尔哈赤立即派人将这封信送到抚顺守城大将李永芳手中。
这信不但没有让李永芳更加慌乱,反而像是给了他一根救命稻草。接到信后的李永芳,立即召集其他将士商议,许久之后,结论已定——顺服投降。
随后写信说定第二天便开城将努尔哈赤的军队迎进来。努尔哈赤没想到竟如此轻而易举,更加佩服范文程。隔日,李永芳作为守城大将带头跪迎,并将投降书交予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带着部队进城休息了几天,此时听到了边境状况的明朝派广宁总兵张承荫前来夺回城池。努尔哈赤从李永芳那里得知张承荫是名勇将,不敢懈怠,于是早就布好防守,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早已做好准备的后金兵在明军的必经之路埋伏好并发动突袭,大获全胜。
明朝万万没想到,一向骁勇的张承荫失败了。明神宗慌乱之际竟派了兵部尚书杨镐前去应敌。杨镐胆小如鼠,只是派其他将士前去应敌,自己却躲在安全的地方不敢出来,最后在大学士方从哲的逼迫之下才无奈前去应战。
他召集叶赫兵、朝鲜兵等二十多万兵众围攻后金兵。各军准备充足,但奈何不了天时不利,一路折损众多;又抵挡不住后金兵的埋伏,最终大败,而且将开原、铁岭两地丢失。
如此结局,杨镐自然被弹劾下马。
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为上任。熊廷弼懂谋略、知人心,在他的管理下,百姓得以安抚,后金兵也不敢再犯,辽东得以平静多年。
努尔哈赤见明朝边疆无从下手,便转向攻打叶赫。此时的叶赫首领叫金台石,他抵挡不住后金兵的勇猛。金台石惨死于努尔哈赤的刀下,叶赫首领被斩,各城自然投降,叶赫部自此灭亡。
在熊廷弼的管理之下,辽东边疆安稳了几年;但在熹宗即位后,宦官专政,熊廷弼不满。加上宦官、小人陷害,他不肯再效劳,便辞官回家了。
熊廷弼辞官后,袁应泰受命接任职务。努尔哈赤打听后得知此人聪明且反应敏捷,但用兵之道远远不如熊廷弼,便觉得这是侵扰明朝边境的绝佳机会,于是领兵进攻。
袁应泰本以为固守深城便可,却不承想后金后兵将壕内的水放干净后直攻城池。袁应泰和巡按御史张铨均无计可施,先后自尽,令人哀叹!
边境警报不断,明朝廷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熊廷弼再次被想起,于是朝廷派人劝说他前去平定。熊廷弼临危受命,赶到广宁后,与辽东巡抚王化贞商议战事。
熊廷弼认为如今只能固守广宁,王化贞却认为应当兵分多路,共同防守。二人意见不和,且互不让步。
朝廷最终采纳了熊廷弼的谋略,王化贞因此心有不悦。王化贞上奏让朝廷派精兵给他,让他直入辽沈,一举拿下努尔哈赤,并表示自己受到了熊廷弼的制约,请求不受他管控。
朝廷接到奏章后,立即派了十多万精兵给王化贞,以为捷报将到,但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王化贞一路前往辽沈,却不断受到后金兵的埋伏、偷袭,最终大败。
熊廷弼不知王化贞一意孤行,等赶到援助时,边境城池又被后金兵夺取了几座。
广宁失守,朝中各臣以此弹劾熊廷弼、王化贞二人。二人均被捕入狱,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接任此事。
蔡公曰
自后金出兵以后,复用一庸驽之杨镐,经略辽东,委二十万军于辽塞,是非明之自取其亡耶?明之亡在此,后金之兴亦即在此。
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后金?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后金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